陈迎兵
身心自由是创造性行为的前提条件,习作也是一种创造,是文字在情感滋养下的一种自然快乐生长。习作不是“难为”学生,而是千方百计激发学生习作的“趣味”,让学生不知不觉间会写,自然而然地想写,情不自禁地爱写。因此,在习作教学中,我们要创造让学生自由表达与展示的机会。
一、 比赛式指导
比赛,能激发人的斗志,调动人的精神状态,因此在习作指导中,我经常变着花样组织学生进行习作比赛。如学习完《给家乡孩子的信》一课,我要求学生用“终于”造句。其中一个学生造了这样一个句子:“我终于跑完了比赛。”我首先肯定这个句子是正确的,继而追问:这是一场什么比赛?有些什么人参加?你是怎样跑完全程的?这位同学将句子修改了一下:“一年一度的运动会举行了。我参加的是男子800米长跑比赛,在这次比赛中强手云集。比赛一开始我一直领先,直到最后一圈冲刺时,我一不小心摔了一跤,受伤了,顿时觉得很疼。在老师和同学的鼓励下,我咬牙继续参加比赛,最后终于跑完了全程。”显然,第二个造句具体清楚多了。我把第二次称之为“造段”。之后,我在班级围绕“没想到”一词开展了一次有趣的“造段”比赛,学生兴趣盎然。
我在班级里开展小组轮流写循环日记的比赛,这个比赛不仅是小组成员之间的竞赛,也是小组与小组之间的比拼。活动期间,所有的学生热情高涨,效果非常好。通过比赛形式来指导习作,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习作水平,更培养了一种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可谓“一举多得”。
二、 聊天式指导
首先,事先准备聊些什么,所聊的话题,既要学生感兴趣,又要让学生有话可说。其次,聊天中要问些什么?聊天是一种开放性的对话,你不知道学生的经历会是怎样,也不知道学生会说些什么。老师要在和学生的聊天中,及时捕捉值得追问的话题,对于值得挖掘的内容要一问到底。通过追问,引导学生说,说清楚了,写下来就容易多了。一次,学校组织春游,老师说:“这次春游不写习作。”学生听后可高兴了。春游结束后,老师和同学们在班级里聊起了春游中有趣的事,先分小组聊,再全班聊,聊得不亦乐乎。虽然没有布置写作,可在周记中,班级里所有的同学写得都是有关春游的习作,并且写得都非常好。
三、 点评式指导
有一次,一位学生写了一篇文章,罗列了大大小小的事情七八件:做作业、看电视、玩游戏、烤地瓜……我把这些事情都写在黑板上,让作者说说最感兴趣的事,他说烤地瓜最有趣。我追问:地瓜哪里来的?怎么挖的?在哪里烤的地瓜?有什么有意思的事情?大家又是怎么吃地瓜的?之后,再让学生修改。在点评这篇习作的同时,其实也是在指导其他学生写文章要有重点。做好习作点评,这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重要途径。点评优秀习作,要学习其优秀的地方;点评问题习作,要知道其问题在哪,引以为戒,取长补短,在点评的同时不断提升习作水平。
四、 读写式指导
习作方法的指导不能就方法讲方法,要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在阅读中习得写作的方法,并在写作中加以运用,这就是我们说的读写结合。如何提炼读写结合训练点?
1. 体会遣词造句。如一位老师在执教《莫高窟》一文时,重点关注了短语对称的写作特点,让学生在仿写中运用。
师:“精妙绝伦的彩塑、宏伟瑰丽的壁画”这两个短语字数相等,词性相当,前面都是一个四个字的形容词,后面是形容的对象。像这样的词组,课文中还有没有?
生:慈眉善目的菩萨,成百上千的飞天。
生:威风凛凛的天王,强壮勇猛的力士。
生:惟妙惟肖的彩塑,面积不大的洞窟。
师:你看,这些词语放在一起多对称呀,这就叫语言的对称。这样对称的短语,读起来特别有节奏感。我们家乡有一条远近闻名的老街,你能尝试用这样的语言来描写老街吗?
教师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发现语言的对称美,并将这种对称的语言形式及时迁移,及时运用,及时内化,让每一个学生学有所得。
2. 模仿构段方式。《庐山的云雾》一课中有这样一段话:“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随风飘荡的一缕轻烟,转眼间就变成了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明明是一匹四蹄生风的白马,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在教学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读一读,找一找,这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生: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
师:对,这就是中心句。中心词是哪个?
生:瞬息万变。
师:联系这段文字,你能说说“瞬息万变”的意思吗?
生:云的变化快。
生:“转眼间、又变成”这些词就是写变化快的。
师:为了写出云的瞬息万变,作者用了两个句子来描述,请同学们读一读。就写一句够不够?
生:不够,少了就不是万变了。
师:是的,同学们看看这一段,作者先写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紧接着用两句话或者更多的话来具体介绍云的变化,这种构段方式叫作“总分”。
(出示:庙会可真热闹。春天的校园真美。)
师:请选择一个话题,你能学着用总分的方法也来写一段话么?
3. 关注表达顺序。如老舍先生写的《草原》一文,第1自然段对草原景色的描写,依次写了蓝天、草地、小丘、羊群、大牛、骏马,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这里是有顺序地从天写到地,从远写到近。《青海高原一株柳》对于柳树样子的描写,则是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对其进行了描写。
4. 仿照谋篇布局。谋篇布局从宏观角度来看,就好比是建筑时的规划设计,是作者写文章的思路。从微观角度来看,文章的谋篇布局是作者匠心独运的安排,比如,开头、结尾如何凸显主题,如何前后照应,如何过渡,如何对比等等。课文中有许多谋篇布局典型的范例:《莫高窟》告诉我们总分总结构怎样安排;《夹竹桃》中写一年三季其他的花对比衬托,写夹竹桃的韧性;《轮椅上的霍金》启示我们怎样巧妙地过渡等。
(作者单位:南京市高淳区东坝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