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行于时光与大地之间

2016-08-05 06:58张立群
野草 2016年4期
关键词:巴音诗坛汉语

张立群

当读到那些可以穿越时间和空间的诗句:“在荒莽的长白山余脉上空/鹰的热血高傲地翱翔/而广袤的黑土喧腾着,伸展到黄海/和渤海的臂弯里。时光总会归来/老人始终不死,就像太阳——那亘古/之物,一直挂在空中”(《在荒莽的长白山余脉上空》),我仿佛一下子回到了12年前。也许,记忆中那个同样生长于东北的诗人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所以,我写下了《在抒情与哲理中表达深邃》一文集中论述巴音博罗的组诗《回望》,后又以总体介绍的方式将其创作写进《中国诗歌通史·当代卷》。巴音博罗是90年代以来中国诗坛涌现出的最优秀的少数民族诗人之一。当很多诗人钟情于内心的表达、个人化叙事的时候,巴音博罗却悄然将历史、文化、民族、风俗写进了诗歌。他的《莽式空齐》《吉祥女真》《苍狼之舞》《黑水白山》等一大批诞生于90年代的诗歌,以雄浑的气势、地域的色彩和原始的生命强力,将满族历史和东北风情带到了诗坛。“我是一个旗人,但我用汉语写作,我一直把汉语当做我的母语,这是一种悲哀呢还是幸福?当那条名叫‘女真的河流从我们的血液中流注‘华夏的海洋时,我时常被这种浩瀚的人文景观所震撼……”①有感于汉语之灯的光辉,有感于文化交融时灵魂的震颤,巴音博罗穿行于时光的长廊,触摸历史和文化的脉搏,这使其从登临诗坛伊始,便确立了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和诗意追求。

巴音博罗的诗带有浓重的文化意识。从早年诗人身份的凸显,到当下不时在诗歌中一试锋芒。人文关怀、生命溯源、土地意象等构成了巴音博罗诗歌大气、深沉、厚重的特质。他不仅要“找回传统”,还要探寻“什么是激情爆发的原因/什么能够守护这心灵拥有的财富?”(《在荒莽的长白山余脉上空》)他要和“土地”、“互相养活”;“对应着天穹”、“互相供养”;在“北方广漠无垠的土地”上,他“像幸福那样哭泣”(《像幸福那样哭泣》)……其实已揭示了其诗歌一直有强烈的寻根意识和本源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说,巴音博罗是一位有着强烈精神“返乡感”的诗人,20余载光阴并未磨灭其创作初衷。当然,无论怎样,诗人都无法摆脱时代的影响,因此,近年来巴音博罗的创作越来越从大地走向城市就成为一种趋向,而其人文关怀也由此转化为具体的现实关怀。

在《路过一段荒废的道岔口》中,巴音博罗提到了“城乡结合部”,提到了那段废弃的、锈蚀斑斑的铁轨。那曾是从城外进入城内的一种方式,但似乎从未行驶过一列列庞然大物;不过,因为铁轨还在,经过时就会想到危险,即使是心里感受到的危险!直到一则旧闻出现,“等待戈多”的秘密被揭开:生活有太多的困惑,也有太多的偶然,废弃的秘密在于一个事故、一次伤害,而“城乡结合部”联系着从乡土到城市的短短距离,竟有如此多的故事。

从某种意义上说,巴音博罗越来越关注现实了,这是其写作的新趋向,也是一种创作内部更新后的必然。在《城市的暗角》中,他写出了霓虹闪烁下城市的另一面;在《不知为什么也上了这趟火车》中,他写出了底层人的处境与现实……总有某种“介入”的结构出现在巴音博罗的诗中,像一个局外人,他本想冷静地写下这一切,不做评判。然而,一贯炽热的情感、激荡的灵魂,又使其无法置身事外。正如诗中的“我”也不知为什么登上火车,成为其中一员,然后反思:“如同我的诗歌,如同这夜……高贵从来就不是/底层人的专利,哀愁也是。数千年来的/土地道德,早已被什么败坏尽了,就像风吹打开/银行那虚伪的柜台内的一摞摞纸钞/狂乱的手和激愤的步伐呀什么时候能够把/阶级的标记刻在广场上那雕像的额际?”(《不知为什么也上了这趟火车》)从遥远的土地来到繁华的城市,巴音博罗改变了诗歌的视角,却没有改变诗歌所应书写的良知。他的诗因此充满某种焦虑和紧张感,进而显示出他穿行时思想的背影与痕迹。

于是,我们在《我听见毛驴在咳嗽》中看到了“心中的忧伤”;而在《夜啊,那金光灿灿的钉子》读到了一种豪情,一种愤怒:“大地轰然作响/我的胸廓一派光明/我就是那位以星粒当钉子和凿子的伟大匠人!”诗人是如此的敏感、与众不同,以至于他不无深情地写下了“有时我也想忘掉自己”……诗人如此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中的一切,但他无法改变世界,所以,他只能写道:“苦难太美了,无法向你们描述/我为那些不幸遗失的圣贤典籍而哭泣/我要守着纸灰生活”(《有时我也想忘掉自己》)。

当巴音博罗看到“前朝的月亮还挂在当代”,我想他已在“穿行于时光和大地之间”时领略到了别样的风景。他是一位真正从岁月和土地上走出来的诗人,大气、凝重、富于理想主义。他从穿行中读出了时间、土地以及迁移的奥秘,他要诉说的经历肯定还有很多很多……

①巴音博罗:《诗,汉语之灯》,《鸭绿江》,2001年6期。endprint

猜你喜欢
巴音诗坛汉语
刘良玉
柴达木映画
学汉语
祝贺彭城女子诗社成立(新韵)
巴音布鲁克倾情向世界讲述“东归故事”
老来学艺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与拼音
国际诗坛
浅谈汉语学习中的“听”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