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浓画淡 情简意深
——屠鸿辉水墨近作品评

2016-08-05 07:04孟远烘
美术界 2016年7期
关键词:墨色纸本水墨

文/孟远烘

人浓画淡 情简意深
——屠鸿辉水墨近作品评

文/孟远烘

屠鸿辉/何园写生之八  纸本水墨49cm×65cm2014年

为了写这篇文章,我把鸿辉的画册翻了一遍,把他的微信朋友圈翻了一遍,把我能看到的写他的文章读了一遍。之所以如此,一是我把鸿辉视为非常敬重的一位朋友,我认为他的艺术潜力是非常巨大的;二是这篇文章从答应写作迄今已过了一年多了,我得认真对待,不能敷衍了事。

在做完上述工作后我得到几个强烈的印象,第一个印象是鸿辉的朋友多。他的画册有好几个朋友给他写文章,他的微信朋友圈里发有很多他朋友的作品链接,他组了个微信群有水墨名家近百人。很多朋友都提到鸿辉与酒,鸿辉交这么多朋友喝这么多酒,却丝毫无碍于他画画,反而有很多帮助,我认为这是他的过人之处。他在微信里曾戏言:“别人喝酒的时候,我在画画;别人画画的时候,我在喝酒。”前半句是毛焰说的,鸿辉加了后半句,我认为这是他的智慧,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第二个印象是鸿辉真性情。他的微信朋友圈每天都更新,一天有十来条,他新添加的朋友也多,多到他常要删除一些人,而他想删就删了,还在微信中广而告之,可见他是胸怀坦荡的真性情之人。我与鸿辉共同的朋友韦健勇(我与鸿辉认识也因于他)在文章中提到的一件事,也颇能见鸿辉的真性情:一次到陕北写生,无法买到卧铺票,只能上车补了无座票,到石家庄的时候,健勇接到鸿辉的电话:“我在石家庄下车了,找朋友喝酒去。”两天后他带了石家庄的一位朋友到了米脂。

最深刻的印象,当然是鸿辉的绘画了。

鸿辉在微信朋友圈中发过他中学时期的写意花鸟画,画得有模有样的,其实他从小就跟爱好书画的爷爷学习书法,鸿辉在朋友圈中晒过几幅自己的书法,字体在篆、隶、草之间,近汉简又多篆意,圆润洒脱,既有古意又有自创,独具一格,造诣很深,可见其书法之功。初中时,鸿辉跟过一位叫钱彰武的老先生学画,据说李可染曾说这位钱先生画的牛比自己的好。鸿辉生长在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浙江绍兴,又在童年时爱好书画,这一点我认为对鸿辉的艺术影响是深远的。

鸿辉在大学学过西画,学过工笔画,做过雕塑,毕业后曾在银行工作,为了艺术的梦想,他到首都师范大学读专升本,后来又入了刘进安先生的研修班学习了两年,2009年考上刘进安先生的硕士研究生。鸿辉自言在水墨领域原来是零基础的,刘先生从用湿笔蘸干墨开始教他,在刘先生现代水墨教学系统下,鸿辉走的是一条直抒胸臆的写意之路。读研几年及刚毕业的作品,注重画面的构成,注重线条的表现力。刘进安先生认为这批作品有“不错的手感”,我想不无得益于他童年书法的功底。我印象较深的是他在米脂画的玉米的写生,那些入木三分、恣意纵横而合乎法度的线条,仿佛在进行一曲多音部的合唱,非常有视觉冲击力、表现力,甚至有西方表现主义的情感表达。这批作品发表在《美术界》杂志2014年第1期上,是我准备到《美术界》杂志工作约的第一篇稿,由此也建立了我与鸿辉的缘分。

↑ 屠鸿辉 /个园写生之九 纸本水墨 49cm×65cm 2014年

↓ 屠鸿辉/个园写生之五 纸本水墨 49cm×65cm 2014年

屠鸿辉 /失系列之第五季No.7 纸本水墨 130cm×82cm 2016年 

屠鸿辉 /失系列之第五季No.8 纸本水墨 130cm×82cm 2016年

屠鸿辉 /失系列之第五季No.2 纸本水墨 86cm×75cm 2014年 

屠鸿辉 /失系列之第五季No.4 纸本水墨 86cm×75cm 2014年

研究生毕业留校工作后的2014—2016年,鸿辉分别进行了怀柔写生、太行写生、扬州写生等写生活动,他的艺术在逐渐地变化和成熟。我认为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在笔墨语言上确立了以多层次灰度的墨色变化为主的风格。之前鸿辉的作品主要强调线条的表现力,在墨色上虽然也有浓淡干湿变化,但那只是依附于线条的,并没有成为主要特点,而近一时期,鸿辉较为注重墨色的运用,以中灰、浅灰为主,强调层次的丰富性和情境的表现力。中国历代传统的绘画强调笔墨,实际上更为强调的是“笔”,也就是线条,其墨色的变化主要是为了加强线条的表现力的。直到龚贤,才较为注重墨色的表现力。与龚贤不同的是,鸿辉把墨色作为画面的主角,把墨色的变化作为情境的主要营造手段,因此有时他采用大片晕染的手法,有时他故意控制灰度变化的宽度,把它限制在一个很窄的场域中,像在拉着一曲独弦琴,轻盈、透彻,有淡雅的光彩。这种风格容易糊成一片和软弱无力,可喜的是,鸿辉的书法功底支撑了画面的骨架,尽管他把书法用线隐藏在了不露声色的地位。把墨色提取出来作为画面的主角去研究和表现,这不仅在传统绘画中不多,在现代水墨中也不是很多,我认为是一个值得开拓的领域。鸿辉介入的是一片有待开垦的荒地,相信他会创造出一片新天地。鸿辉近作的第二个明显特点,是更多了传统绘画的意蕴。鸿辉曾在访谈中表示在坚持注重自己内心的情感表达之外,还要加强对中国传统的学习,“既不排斥西方的叙事和形式感,又不放弃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东方造型、审美取向,等等”。我认为这是一个正确的方向,因为与他的导师刘进安先生不同,刘先生是先入传统而后出,鸿辉则是先找到自己的表达方式,我认为之后应该加强传统的底蕴,这样作品才能更具厚度。鸿辉显然是非常清楚这一点,他选择到扬州写生,不管有意还是无意,都在进行着心与景的交流、现代与传统的碰撞。在面对传统时,鸿辉没有取象,而是直接取意,扬州的写生,面对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的园林景致,他的作品在画面构成上也有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样式,但在形式语言上,他更多的带有形式构成的意味,他大量运用并排的复线,有些树石甚至故意留空不画,使作品有现代感;在笔墨趣味上,他更注重墨的情境表达,为了突出氛围的营造,天空有时也浓墨渲染,以有别于传统的空白处理。在审美趣味上,他显然不是文人士大夫的笔墨玩味,而是当代人的内心情感呈现,物象造型明显地尖锐、扭曲,笔墨是外露的,具有很强的外在张力,显示出心境的激荡、彷徨、挣扎。鸿辉的这些艺术表现,使得他的作品既具传统的意蕴,又烙上明显的时代印记。

屠鸿辉/扬州写生之小盘谷一 纸本水墨 60cm×48cm 2015年 

屠鸿辉/扬州写生之小盘谷二 纸本水墨 60cm×48cm 2015年

在山水、园林写生之外,鸿辉一直在画着一个人物画创作系列:“失”系列,我认为这是鸿辉独具个性的艺术创造。“失”系列创作最初的灵感来自于鸿辉观看戏剧的经历,想表现戏剧与人生、舞台与观众的关系。这一系列创作有一个符号元素是“伞”,源于他童年对空军跳降落伞的一种情结,也是内心需要保护的体现。“失”系列已画到了“第五季”,之前的这一系列创作,是把人物作为主体刻画,人物显得空虚、失落和挣扎,在笔墨上为浓墨重彩。而近期的“失”系列,画面较为简淡,突出了环境的表现,人物只占很小的空间,且只是模糊的背影,显得孤独、彷徨、冷漠和隔离,人物的头顶依然有伞,却显得若有若无,似乎只是具有象征的意义而无实际的作用。鸿辉把人物放在巷角、丛林、湖边、小路这些环境,画面依然像是舞台般,人物在演着独角戏,内心的冲突很大,但表现出来又似乎云淡风轻,其中的味道耐人琢磨。这一系列创作,展现了鸿辉对人与环境、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思考,其中的情感是丰富的,又是复杂而说不清道不明的,这一些,应该都是鸿辉内心情感的投射。由于情感酝酿的饱满,鸿辉画时胸有成竹,画面情调控制得很有意味,意境优美,笔墨含蓄,人物有时是留空画出,有时用淡墨压出,信手拈来,常有出人意料之处,具有较高的艺术品质。

刘梓封把鸿辉近期的作品概括为“三味”:笔墨趣味、纸墨意味和水墨品味,我认为是较为到位的。鸿辉对这“三味”的认识,以及娴熟的掌控,使他的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高度,相信以他的聪颖、勤奋,他会走得更高、更远!

屠鸿辉

1970年生于浙江绍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师从刘进安教授。现任职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首都师范大学现代水墨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族学学会东北亚民族文化研究会理事、北京博宝艺术研究院副秘书长、学术委员,当代中国重彩画研究会理事。

作品多次参加全国性美术展览以及各种学术提名展、邀请展。多次举办个人画展。出版有《幻·述——屠鸿辉现代水墨作品集》《南北象——屠鸿辉现代水墨作品集》。

作品和论文多次发表于《东方艺术·国画》《中国画艺术年鉴2010-2011》《中国画艺术年鉴2012-2013》《中国书画》《美术报》《当代美术》《美术界》《鉴藏》《西湖画丛》《收藏与投资》《艺术市场》等刊物。

作品被李可染画院、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中国西部画院美术馆、北京正观美术馆、北京荣宝画廊等美术机构和私人收藏。

猜你喜欢
墨色纸本水墨
韩景燕作品集
王少桓
无色中的有色——李立扬诗歌中的中国画墨色之美
水墨
兰华生作品
如何使墨色有变化
铮铮铁骨(纸本水墨)
泼尽水墨是生平
渴望
胶印机墨色智能控制技术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