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蓉(嘉应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广东 梅州 514015)
山区城市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发展路径研究
——以广东梅州为例
刘春蓉
(嘉应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广东 梅州 514015)
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生成的路径选择要依据城市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对照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生成的条件,结合山区城市梅州食品产业发展的现状和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优势分析,从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生成的3条一般路径(即由未形成“集群”的绿色食品生产区向绿色食品产业集群转化、由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向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的转化、由一般食品产业集群向绿色食品产业集群转化)中选出最适合梅州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发展的路径,即由非“集群”的绿色食品生产区向绿色食品产业集群转化。分别从政府、行业和企业3个层面,探讨了推进梅州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发展的措施。
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发展路径;生态环境优势;绿色效益
刘春蓉.山区城市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发展路径研究——以广东梅州为例[J].广东农业科学,2016,43(4):165-171.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食品的安全、营养和健康。绿色食品能满足工业化进程中人们的需求,是特指遵照可持续发展原则,按一定的生产方式,经有关认证机构认证,允许使用特殊标志的安全食品。学者们就绿色食品的质量体系、生产基地、绿色食品生产开发、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绿色食品产业化的发展模式等一系列相关问题展开了研究。Carriquiry等[1]分析了绿色食品的市场结构和质量保证体系;韩杨[2]对我国绿色食品产业演进进行了梳理,根据各发展阶段的不同特征,分析了影响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宋国宇[3]从规模、结构、效率及其协调等方面构建了产业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认为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是一个结构不断优化的演化发展过程;刘春蓉等[4]分析了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发展的动力并进行行为主体的博弈分析;赵大伟[5]从绿色农业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制度变迁方面研究了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动力和制度变迁;王德章[6]对我国区域绿色食品产业的竞争力提升进行了分析;黄漫宇等[7]对我国30个省的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程度进行了评价,分析了各地区发展差异的影响因素。这些理论研究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促使我国部分地区的绿色食品产业已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发展模式。然而,以上文献均没有从山区的比较优势出发研究山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路径问题。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广东梅州为例,依托山区城市具备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及初具规模的专业化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等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从整合现有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和加工产业方面,研究了山区城市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路径。
对于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山区城市在产品推广、市场环境等方面存在一定劣势,这些劣势在近十几年广东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政策以来正在减少。而山区城市先天具备“种养加”绿色食品的优势,且这些优势是不可复制和转移的,那么如何摈弃山区的市场区位劣势,充分发挥山区的先天资源环境优势,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呢?沿着这个思路,借用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理论,本文通过大量的调研,在详细了解山区城市广东梅州资源禀赋及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并分析梅州市农产品产业整体竞争力不强及发展战略不明确的问题基础上,分析梅州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化发展的路径,并提出相应的发展措施。
1.1 有利于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
自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首次提出“集群”一词后,马歇尔[8]继承了亚当·斯密对分工好处的研究,首次比较系统地研究了产业集群现象;韦伯从节省企业生产成本角度,科斯、杨小凯等从节省企业交易费用的角度,克鲁格曼[9]从企业享有外部性等角度阐述了集群形成对群内企业与产业发展的有利之处。Porter等[10]在《集群区与新竞争经济学》一文中认为那些企业集聚在一起已形成产业集群的区域竞争力的提高主要源于以下3个方面:提高区域内产业链上各企业的生产率;提高该区域内的企业创新速率;促使新企业进入集群中从而扩大该产业集群。此外,Rosenfeld等[11]认为构成集群竞争优势的内容包括:加强与设备制造商的密切联系,使企业能了解新的创新趋势,从而诱导集群内各企业进行创新活动;企业将资金主要投资于先进技术和创新项目中等。我国学者王德章[6]主张产业集群可以通过与创新、适应外部环境产生协同效应,从而提高综合竞争力。
1.2 有利于节约产业运行成本
产业集群的优势具体体现在空间集聚优势,而空间集聚优势又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从纯经济学视角来看,各企业可以分享集群内的公共设施并获得相应的利润,从而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成本[12];另一方面,从社会学视角来看,认为在集群内相同的产业文化背景下,人们间形成了相互信任的关系,这种关系能留住老顾客,吸引新顾客,从而降低交易费用[13]。
2.1 自然资源条件
自然资源条件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变化、生态环境状况和资源条件等,这些自然条件和资源因素是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生成的物质基础。绿色食品的最上游产品是农产品,农产品对生产环境(包括土壤、大气、光、热、水和气候等)都有较严格的要求,这些自然资源条件在空间上一般是相对不易改变的,这决定了绿色食品产集群一般会在满足一定自然资源条件的地区生成。可见,一个区域能否生成目标集群,自然资源条件非常重要。具备这一条件后,可以在该区域设置种养殖基地,在基地附近安设各种食品企业,遵循循环经济原则,并通过集群化发展,提高该区域的绿色食品产业竞争优势。
2.2 社会文化条件
一个区域文化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人们的消费需求层次和消费观念;一个区域的价值观念影响着企业的生成、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一个区域的风俗习惯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惯;一个区域的审美观念则会影响企业文化的形成;一个区域的教育程度决定着该区域企业家的精神。因此,文化水平、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审美观念以及教育程度等看似与产业经济发展无关的社会文化条件,实际上也影响着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的生成[14]。
2.3 政策法规条件
对绿色食品的界定中,一系列的法规和相关认证机构必不可少,绿色食品质量标志的管理、绿色食品生产的监督管理都离不开相关政策法规,因此,一个区域能否发展好绿色食品产业,这与政策法规息息相关,而目标集群的生成更是如此。目前,各省市的工业产业集群的发展较为成功,这种成功大都归功于“企业家型”的地方政府,这些“企业家型”并非政府职能在替代市场职能,而是能够为产业集群的生成提供必要的公共产品和发展环境[15]。
2.4 市场供需条件
市场供给和需求是目标集群生成的另一个重要条件。供给方面的条件是指企业的数量、企业生产分工的精细化程度、企业间的 合作和竞争情况等方面的条件。在产业集群内,一般企业间会进行一定程度的分工合作,单一的企业会专门从事研发、加工、销售或物流,他们都必须与产业链上的上下游企业进行合作,只有在一个区域内具有完善的产业链的各种企业,这些企业能够提供产业链上所有产品和服务,且形成一定的规模,才有形成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的可能性。目标集群内分工不断深化,集群间的合作也在发展,这会促进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的生成。
市场需求是产业集群生成的动力,也是条件,随着人们可支配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已不再仅仅满足于吃饱,更想吃得健康安全。为了满足更挑剔的顾客,企业需要不断创新,尽可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并能提供各类服务,这样,食品产业的链条才会拉长,促使企业在某一区域内集聚进而演生出产业集群。
2.5 特殊技术条件
现代农业在提高产量的同时恶化了环境,大量农药化肥的使用使人们再也吃不到“童年”的味道。高耗能、高污染的农业耕种方式严重破坏了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发展绿色食品并不是意味着退回到传统农业的发展模式,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对技术条件的要求只会更高。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需要以科技为先导,需要对“从土地到餐桌”全程技术水平的提高,进行产业化深度开发,发展相关产业;需要通过提高技术水平来降低生产成本。集群内专业技术人员的人数、质量对于目标集群的生成都至关重要[16]。
3.1 梅州食品产业发展现状
梅州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总量在广东21个地级市中一直处于相对靠后的位置。但近年来,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在广东5个山区城市中,梅州地区生产总值位居中间,但人均生产总值却总是排名很靠后;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和农业增加值均位列第二位,但人均量却是倒数第一,这与梅州人口基数大有很大关系。然而梅州农民人均纯收入高达10 148元,仅略低于云浮市,农民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与梅州近年来发展绿色农业尤其是绿色食品产业密不可分。梅州食品产业的发展现状如下:
3.1.1 产业基础逐渐夯实 20世纪80年代以来,梅州市政府实施了种植业的“53211工程”,主要是旨在梅州市计划实现种植柚果3万多hm2、茶叶2万hm2,柑桔橙1万3 000多hm2,龙眼6 000 多hm2、荔枝6 000多hm2。从“53211工程”开始实施至2015年底,梅州建成了全国最大的沙田柚生产基地,现有种植面积3万多 hm2,被国家有关部门授予“中国金柚之乡”;有茶叶面积10万多hm2,被誉为“中国单丛茶之乡”;有油茶面积2.5万多hm2,年产茶果15多万t,是全国有名的“油茶之乡”。此外,梅州还有柑桔橙等近万公顷,龙眼、荔枝、青梅和青榄均达约5 000 hm2。目前,全市连片百亩以上基地1 013个,形成了一批特色明显的专业村、专业镇。凭借丰富的特色农业产品资源,梅州目前已初步形成多个极具客家特色且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农产品加工产业。
3.1.2 主要食品产业发展各具特色 (1)农副食品加工。截至2015年底,梅州市规模以上农副食品加工企业共25家。梅州农产品加工成品非常丰富,目前已成功开发出高山油(黄金油、茶籽油)、金柚酒、金柚茶、金柚黄酮、柚皮糖、黄金姜糖、金柚含片、金柚护肤品、茶叶、豆腐干、腌蒜头、盐焗鸡等特色产品。
(2)酿酒业。受中原文明及酒文化的影响,梅州酿酒传统产业发达,2015年全市有酒类生产企业68家,规模以上酒类企业4家。梅州酿酒企业分布在五华、兴宁、大埔、蕉岭、平远和梅县区,发展得比较好的主要在五华县。酒类生产企业中,主要骨干企业有广东长乐烧酒业公司、厚工坊酒业有限公司、八乡情酒业、一线天酒业、三河坝酒业、莲泉酒业和南台酒业,生产企业从业人员2 529人。其中,广东长乐烧酒业公司通过坚持不懈地抓技改、促转型,已成为梅州市酒业龙头企业,近年来累计投入2.5亿元用于扩建原白酒酿造生产线、万吨级果酒生产线和兴建新酒窖。
(3)一般食品加工。2015年,梅州市规模以上的一般食品加工生产企业共6家,分别是梅州市稻丰实业有限公司、梅州市瑞马奇食品有限公司、丰顺丰联绿色食品有限公司、梅县雁球食品有限公司、裕丰食品有限公司、平远县绿叶天然食品有限公司,2015年总产值达4.2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1.5%。
(4)水加工产业。梅州市历来水资源丰富,而且水的质量非常好,水总量占全省的14%;2015年,梅州市规模以上水类生产企业共有4家,分别是梅州市自来水总公司、兴宁市自来水总公司、梅州五指石科技有限公司、梅州市清凉山供水有限公司,2015年水加工总产值达2.2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4%。
近年来,梅州推进绿色农产品加工出口基地建设,至2015年底,梅州有国家、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9个,示范面积超过2万hm2,辐射带动4万多hm2。全市共获得国家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企业260多家,获得认证的面积达1.75万hm2,年产量36.6万t;绿色食品35个、有机食品72个;53个农产品获“广东省名牌产品”称号。
3.1.3 成熟产业链初步形成 过去,梅州食品业大部分还处于粗加工阶段,食品精深加工企业较少,下游产品的生产相对较少。近年来,梅州食品精深加工企业数量开始增多,下游产品的生产也随着市场需求开始出现,行业内完整的产业链初见端倪,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但是,目前梅州食品行业中小微企业偏多,规模以上的食品加工企业只有24家,且这24家中具有行业带动作用的“大龙头”较少,导致整个行业的总体生产能力较弱。由于小规模企业对政府产业政策及其他相关扶持政策的理解和领悟能力不强,加上政府对产业形势和市场环境变化没有可及时公示和咨询的平台,导致产业投资经常出现“不扶则弱、一扶则泛”的情况,如近年脐橙、仙人草的种植,茶、白酒、饮用水生产加工的投资,都让行业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降低了行业内的利润回报率,让投资都蒙受了损失。梅州成熟食品产业链的形成仍需一个努力过程。
3.1.4 企业创新能力较弱 梅州的食品产业大部分仍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包括肉制品、酒类、茶叶类、糖果类、糕点类,土特产类等,由于生产设施和技术落后,导致产品的人力成本和生产成本偏高,产品种类较单一,附价值不高,因此产品很难走出梅州以外去适应竞争激烈的全国市场,造成梅州产品只在梅州知名的现象,阻碍了当地企业的发展。
3.1.5 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目前梅州食品行业面临的另外一个困难是专业人才稀缺,企业既要面对国家最强的监管力度,又要尽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人才的缺口成为企业无法逾越的难关,当地专业人才储备单薄,食品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梅州由于人才储备不足需要从外面引进专业技术人才,而引进成本相当高且存在较大不确定性,这让梅州食品企业遭受较大损失。由于缺乏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企业在接受相关部门监管时有时会因为专业知识不足而违规,从而受到处罚,这又让企业遭受一定损失。
3.1.6 企业“绿色”成本上涨 近年来,国内食品安全事件发生频繁,各级政府对食品安全问题也更加重视,加上“三打两建”工作的开展,监管部门大幅度调高了食品行业的进入门槛。为了达到绿色食品认证标准,在原材料的获取方面必然要求农户的种植生态环境需达到一定标准,对种养过程也要求“绿色”,这不仅增加了食品加工中的“绿色成本”,而且还增加了对种植户跟踪的管理费,食品企业的“绿色”成本不断提高。
3.2 梅州发展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的优势
3.2.1 生态环境优势明显 梅州属粤北山区,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的说法,生态环境得天独厚,光、热、水、土等自然资源丰富,大气、水环境质量和森林覆盖率均居全省前列,森林覆盖率高达67.5%、高出全省平均水平。加上工业开发建设较晚,资源的破坏程度较轻,由大气、水体、土壤、生物等要素构成的生态状况极佳,不少农林产品都具有比较优势;耕地面积16.33万hm2,宜果山地25.33万hm2,拥有丰富多样的农业资源、多姿多彩的生态景观和底蕴深厚的客家文化。
3.2.2 资源优势独特 目前,梅州各县(市、区)建有连片或不连片的特色水果、茶油等种植基地。各种植农户大多已与食品加工和销售企业组成农民专业合作社,统一进行种植技术培训、肥料发放和管理以及产品销售,农产品部分销往国外,部分内销,还有部分正在研发精深加工新产品,这为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和技术保障。梅州已有“世界长寿乡”蕉岭、“中国长寿乡”丰顺,这两个县的水和土壤分别检测出富含对人体健康有利的微量元素,这些水资源和土壤资源如能被开发利用,并结合“长寿乡”的品牌效应,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的发展前景将可展望。
3.2.3 区位优势逐渐显现 梅州正在构建包含海陆空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该体系建成后,梅州将由交通不便的山区城市一跃上升为从内陆到沿海过渡地带的次沿海地区,昔日的省内山区区位劣势即将变为泛珠三角、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区位优势。因此,将来梅州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将有利于打造以下3条产业发展轴:一是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广(州)梅(州)发展主轴;二是梅州与潮汕地区的联动发展和沿海拓展主轴;三是梅州融入海西经济区从而推动闽粤赣合作的梅(州)赣(州)龙(岩)发展主轴。今后梅州的交通将更为便捷,区位条件将得到大大改善,梅州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将更容易形成。
3.2.4 政策环境优越 随着《关于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和《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的全面实施,国家和省政府扶持力度加大,多项政策叠加让梅州市进入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一方面,中央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原中央苏区的发展,同时今后广东省将重点加强粤东西北地区发展,以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梅州将是中央和广东重大政策的受益者。
4.1 集群生成的一般路径
产业集群生成的一般依据主要有生态环境、区位环境、政策环境和消费环境等宏观环境,以及地区内要素自聚集能力、企业调整外部风险能力和行业内技术创新自放大能力等微观环境。依据集群生成的宏微观环境,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生成的一般路径有3个。一是由非集群的绿色食品生产区向绿色食品产业集群转化,其集群生成的变迁路径如下:首先,绿色食品企业进入;然后,由规模经济产生的聚集效应促使更多相关企业想进入该区域,企业之间的竞争激励企业学习与创新;最后,更多协作、分工和支撑行业出现,从而形成集群。二是由特色食品产业带向目标集群转化,其集群生成的变迁路径如下:首先,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形成;然后,许多企业进入已具有特色农产品企业的某空间;接着由于聚集效应,更多相关企业进入该空间,企业间的合作竞争促使企业间相互学习和创新;最后,更多协作、分工和支撑行业出现,从而形成绿色食品产业集群。三是由普通食品产业集群向目标集群转化,变迁路径如下:首先,培育一定规模的一般食品产业集群;然后,某几个食品企业成为绿色食品企业,通过绿色效益的示范作用使集群内其他企业学习、模仿和创新,接着带动相关联企业的创新;之后产业所需要的相关支撑性组织相继进入;最后,一般食品产业集群内企业会整体升级为目标集群。
4.2 梅州市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生成的路径选择
4.2.1 选择依据 从宏观环境看,首先,山区城市梅州拥有优越的生态环境。梅州工业开发发展比广东其他地市要晚,受工业生产的污染程度较轻,土壤、水和空气等生态因素都适合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基地。绿色食品原材料种植基地和产品加工基地周围的大气污染源较少,可以挑选上风口完全没有污染源的地方作为种植和加工基地。其次,梅州区位环境越来越好。梅州区位环境相对珠三角地区处于弱势,但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其未来的区位环境会逐渐变劣势为优势。随着梅州与周边城市连接的海陆空等交通设施建设的完善,梅州与周边城市的距离不断拉近,这将大大节约绿色食品的物流成本和市场效率。再次,梅州的政策环境较为优越。对大多数县市被规划为生态发展区的山区城市梅州而言,在多元化的政绩考核机制下,中央和广东对梅州都给予了各种发展政策支持。政府在资金、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可以让梅州小企业尽快成长为大企业,由大企业尽快成长为龙头企业,从而带动产业链发展,有利于形成产业集群。最后,梅州消费环境较好。梅州蕉岭、丰顺分别有“世界长寿乡”“全国长寿乡”的美称,当地人们特别注重健康养生和食品健康安全,尽管部分居民可能会因可支配收入较低而缺乏购买力,但他们与世界各地华侨联系密切,对绿色食品的需求比较旺盛。
从微观环境看,一方面,梅州目前的要素自聚集能力不强,但未来发展趋势乐观。随着休闲健康养生城市名片的打出,梅州以好山好水好风光等生态资源为基础,将不断吸引资本、劳动、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并以绿色食品加工基地为核心,形成一套支撑配套体系,企业通过横纵向的产业关联而联系在一起,在当地政府的宏观发展政策指导下,可以形成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另一方面,梅州企业调整外部风险的能力和行业内技术创新的自放大能力均较弱。梅州现有绿色食品企业的规模均较小、实力不强,具备产业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几乎没有。
4.2.2 路径选择 比较集群生成的3个路径,笔者认为梅州比较适合选择路径一。梅州不适合路径二(即由特色食品产业带向目标集群转化)的原因是,梅州加工食品虽有特色,但消费环境一般,由于以往的区位环境劣势,导致加工生产的食品销量不大、知名度不高,产品并不具备稳定的市场份额和丰厚的经济效益,很难吸引更多企业进入梅州,因此很难形成特色食品产业带以及从特色食品产业带向目标集群转化。梅州也不适合路径三(由普通食品产业集群向目标集群转化)的原因是,梅州目前并未形成一定规模的普通食品产业集群,且该地区市场消费环境不太优越,行业内技术创新的自放大能力和企业调整外部风险的能力均很弱。
相比之下,路径一比较适合梅州生成目标集群。目前,凭借优越的宏观环境,梅州一些农户、企业、生产基地已经生产出接近于绿色食品生产标准的上游产品,只是目前还未形成产业集群,而且随着生产要素自聚集能力的增强,结合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梅州可以通过产业化运作使天然绿色食品生产区向绿色食品产业集群转化,梅州目标集群生成的最佳路径详见图1。
图1 梅州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生成路径
5.1 结论
在全球都大力关注环境问题的背景下,绿色食品是目前消费者所热衷的,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前景广阔。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化发展有利于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和节约产业运行成本,然而该集群的生成包括自然资源、社会文化、政策法规、市场供需和特殊技术等诸多条件。基于山区城市梅州的食品产业发展现状和自然资源、政策等,比较集群生成的条件发现,梅州具有发展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的优势。依据梅州的生态、区位、政策、消费等宏观环境以及要素自集聚能力、企业调整外部风险能力和行业技术创新能力等微观环境,选择出最适合梅州等山区城市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形成的路径,即由未形成集群的绿色食品生产区向目标集群转化,这与笔者前期研究成果不太一致[4]。本研究旨在通过研究整合山区城市优势资源的方法以寻找促进经济欠发达山区经济发展的突破口,这对政府经济规划和政策制定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文中仅对集群生成路径进行了研究,而对生成机理和发展机制并未加以分析,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5.2 对策建议
5.2.1 政府 (1)准确定位政府角色。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分4个阶段,政府在每个阶段的角色各有不同。在产业集群生成之初,政府应该间接引导而不是参与创建集群,在产业成长期可以进行相关政策设计和调整。梅州绿色食品产业目前已初具雏形,逐步进入成长期,此时,政府应着重提供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如制定规范的制度体系、提供各种创新机制和优质的公共服务体系。(2)有针对性地建立园区,促进目标集群的生成。首先,政府可以依据梅州食品产业发展优势,将绿色食品大致分出优势品种和潜在优势品种,考虑重点培育优势品种产业集群,密切关注潜在优势品种的产业集群。其次,政府可以依据绿色食品产业的条件、梅州生态环境和农业产品特性进行区域布局,将梅州具备优越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的区域规划出来,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带,体现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3)加强食品安全检测与监督。政府须加紧完善食品质量检验检疫体系,提高食品安全的检验手段,从生产、流通、加工等领域全程进行标准化管理;加快绿色农副产品基地建设。同时,建立和完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监督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引入“平安梅州”式的食品安全监控系统,改变落后的巡视式监管方式,将有限的专业人员从“监管”中解放出来,调整到为提升企业服务的岗位上去。
5.2.2 行业协会 (1)准确定位绿色食品产业的优势来源。绿色食品产业的优势来源可以在产业链各生产环节中找寻到。首先是生产初加工环节,该产业的优势来源是原材料供应企业(生产基地)和初加工企业;其次是以龙头企业为主要核心的深加工环节,该产业的优势来源是产成品提供服务的企业、机械设备、金融机构及相关联产业的企业;最后是流通环节,该产业的优势来源于营销网络和物流供应商。梅州食品加工行业协会应针对每一层次有所侧重地建立合作交流平台。(2)加强科研推广与自主创新。首先,加强产学研对接机制,保证企业与科研机构的信息沟通顺畅,在大专院校开展科研成果推广会,开发满足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新技术。其次,鼓励和加快自主创新,以政府引导为主,在这个基础上协助政府相关部门监督企业自主提高创新管理水平。(3)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协助政府引导和推动绿色食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培育和发展,将已具一定规模、市场前景较好的龙头企业列入行业扶持对象,鼓励具有一定实力的大企业创建技术研发中心,引进食品加工领域的高新技术。
5.2.3 企业 (1)注重企业自我提升。梅州食品加工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中小食品生产企业可以充分利用目前国家和广东省政府对梅州经济的帮扶倾斜政策,大胆规划,勇于开拓新市场,在政策和市场规则范围内不断壮大企业规模。(2)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并积极主动融入到集群中。技术水平的提高对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的生成尤为重要,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关键在于企业管理层的理念和企业内部的技术升级,政府和行业协会只能提供一个平台以及在资金、人才方面给予一定帮助,真正起作用的是企业自身,政府只能担当“守夜人”的角色。企业只有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才能凭借一定的实力融入培育中的产业集群中,成为产业集群中作用重大的一员。(3)发挥企业的独特优势,助推集群的生成。梅州特色农产品种类繁多,且因梅州地处粤北山区,工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该地区受污染程度较轻,某些企业或生产基地已生产出接近于绿色食品生产标准的上游产品,这些农产品加工企业要充分发挥这种独特优势,进行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助推这些天然的绿色食品生产区向目标集群转化。
[1]Carriquiry,Miguel A.Babcock:market structure and the choice of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s in the food industry[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7(89):26-32.
[2]韩杨.中国绿色食品产业演进及其阶段特征与发展战略[J].中国农村经济,2010(2):33-43.
[3]宋国宇.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中的结构制约及其突破[J].经济管理,2011(5):29-37.
[4]刘春蓉,黄宁生,匡耀求.循环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生成的博弈分析[J].生态经济,2012(1):150-156.
[5]赵大伟.中国绿色农业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制度变迁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2(11):72-78.
[6]王德章.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区域竞争力提升思考[J].商业研究,2013(9):126-127.
[7]黄漫宇,彭虎锋.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14,47 (23):4745-4753.
[8]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9]Paul K.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 [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1,99(3):68-75.
[10]Porter M E.Clusters and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 [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2:77-79.
[11]Rosenfeld,Liu C H.The effects of innovation alliance on network structure and density of cluster[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11,38(1):299-305.
[12]姜江,胡振华.区域产业集群创新系统发展路径与机制研究[J].经济地理,2013(8):86-90,115.
[13]朱涛.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合作创新的理论分析[J].经济经纬,2007(3):88-90.
[14]高群.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生成机理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07.
[15]钱玲,龚明波,刘媛.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及我国的战略选择[J].当代经济,2012(2):46-48.
[16]陶思源.基于农业循环经济视角下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J].农业经济,2013(4):22-23.
(责任编辑 张辉玲)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green food industrial cluster in mountainous city —Taking Meizhou,Guangdong as an example
LIU Chun-ro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Jiaying University,Meizhou 514015,China)
The path to generate the green food industrial cluster should be selected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on the macro environment and micro environment.According to the conditions of generating green food industry cluster,with consider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food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the advantages of green food industry in Meizhou, a mountainous city,this article selected the most suitable development path for the green food industry cluster in Meizhou from three paths(changing from the green food production district that is not formed “cluster” to green food industrial cluster,changing from unique agricultural industry belt to green food industrial cluster and changing from general food industrial cluster to green food industrial cluster)was the first path.From the aspects of government,industry and enterprise,the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food industrial cluster in Meizhou were discussed,respectively.
green food; industrial cluster; development path;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advantages; green benefit
F207
A
1004-874X(2016)04-0165-07
10.16768/j.issn.1004-874X.2016.04.030
2015-10-02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GD15XYJ28)
刘春蓉(1979-),女,博士,经济师,E-mail:lchrok@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