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明,杨庆媛,刘 苏,马寅华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 400715)
重庆市不同地貌类型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关键影响因子研究
罗 明,杨庆媛,刘 苏,马寅华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 400715)
识别丘陵山区不同地貌类型单元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关键影响因子,对提高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效率,实现高标准基本农田总体建设目标具有重要作用,也对研究研制丘陵山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践行国家土地整治政策和落实耕地保护国策有重要意义。研究依据重庆市不同地貌类型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选取相应地貌类型下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为研究对象,在分析项目实施前技术指标达标情况的基础上,构建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关键影响因子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实施前的耕地质量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对不同地貌类型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本底条件评价,识别出影响重庆丘陵山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关键影响因子是灌溉保证率、硬化生产路指数、田间道宽度指数和适宜小微型农机化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重点应是加强对关键影响因子的建设。不同地貌类型区因主要限制性子不同,其重点建设内容也不相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应通过改造或消除限制性因子来提升整体建设水平。
地貌类型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治;关键影响因素;重庆市
罗明,杨庆媛,刘苏,等.重庆市不同地貌类型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关键影响因子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6,43(4):156-164.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总体目标是提高基础设施配套程度,改善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生产条件,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改善生态景观,提高粮食生产保障能力,落实土地整治规划确定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目标任务,促进高标准基本农田持续利用[1]。丘陵山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存在地形复杂,地貌类型多样,集约化程度低,坡耕地比重大,土壤质量偏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
目前,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研究多集中在建设区域划定[2-4]、建设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5-9]、建设时序与模式分区[10-11]、整治工程类型[5,12-13]等方面,专门研究不同地貌类型单元下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关键影响因子的成果甚少。不过,一些政府机构和学者针对不同区域特点研究了不同地貌类型下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特征,制定了若干相关标准,值得参考和借鉴。农业部发行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NY/T20148-2012)》根据全国行政区划,结合不同区域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障碍因素和水源条件等,将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划分为东北区、华北区、东南区、西南区和西北区等5个大区15个类型区,针对各类型区耕地资源特点规定相应建设标准;重庆市农村土地整治中心和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研制的《重庆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技术要求(试行)》结合重庆市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土地资源禀赋,将重庆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划分为浅丘带坝区/河谷平坝区、丘陵宽谷区/坪状高丘区/向斜平顶低山区、中低山区(岩溶槽谷区/溶蚀盆地区、中低山山塬缓坡区),并对不同类型区的建设标准进行了详细规定。薛剑[14]综合农业区划和农用地分等成果等,将全国分为东北区、黄淮海区等12个高标准农田建设类型区,研究区域主要作物高产稳产作物对土壤、水分和田间基础设施条件的要求,提出了区域性的高标准农田标准,也指出了影响区域主要作物高产稳产的限制性因素及其相应的改造改良措施;贾丽娟[15]将重庆市划分为为渝西方山丘陵区、渝中平行岭谷低山丘陵区、渝东南低中山区和渝东北中山区4个高标准农田建设类型区,并对重庆市耕地现状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进行了分析。同时,一些针对不同地貌类型的土地整理研究[16-21]也将对不同地貌类型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起到支撑作用。由此可以看出,我国针对不同地貌类型下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研究,宏观层面较多,对不同地貌条件下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关键影响因子研究尚缺乏系统性。本项目着重研究重庆市丘陵山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关键影响因子和不同地形地貌类型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主要制约因子,以期为地貌复杂的西南丘陵山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1.1 研究区概况
针对重庆丘陵山区常见的4种主要地貌地型分别选取一个高标准基本农田项目(图1,封二),各项目区概况如下:
(1)以浅丘带坝/河谷平坝为核心的地貌类型区。选取长寿区海棠镇庄严村高标准基本农田全面整治项目区为例,项目为区级重点投资项目,位于长寿区东北部,东北与垫江县相邻,西与四川省邻水县相连,南接重庆市长寿区云台镇,国道渝巫路自东北向西南贯穿项目区,距长寿中心城区45.6 km,是传统的粮油生产基地。项目区海拔高程在398~436 m之间,地貌以平坝、浅丘为主;土壤均以侏罗纪沙溪庙组紫色砂泥岩母质发育形成的灰棕紫泥田为主;地表水丰富,打渔溪从北向南贯穿项目区。项目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多年平均气温17.6℃,多年平均降雨量约为1 154.8 mm。
(2)以丘陵宽谷/坪状高丘/向斜平顶低山为核心的地貌类型区。选取合川区官渡镇菊星村高标准基本农田全面整治项目区为例,项目涉及菊星村二、三、四、五社部分区域,为市级土地整治项目,位于合川区东北部,县道(GL)线穿境而过,距合川中心城区32 km。农业产业发展的目标是着力打造“四基地”,即粮油基地、无公害蔬菜基地、水果供应基地及花卉苗木种植基地。项目区海拔高程在259~324 m之间,属丘陵宽谷区,耕地相对集中连片;土壤为侏罗系沙溪庙组发育形成的紫色土和紫色水稻土;地下水资源丰富,埋藏一般较浅,为良好的灌溉用水。项目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多年平均气温18.10℃,多年平均降雨量约为1 124.0 mm。
(3)以岩溶槽谷为核心的地貌类型区。选取秀山县官庄镇张坝村、望高村高标准基本农田全面整治项目区为例,项目涉及官庄镇张坝村6个小组和望高村6个小组,为市级土地整治项目,位于秀山县东北部,项目区内有2条主干村组公路通过,距县城7 km。农业产业发展的目标是打造蔬菜产业为主导、旅游休闲农业为拓展的农业产业格局。项目区海拔高程在324.3~462 m之间,属平坝盆地地貌,耕地相对集中连片;土壤类型主要有水稻土、红壤两个土类,由红色、黄色砂岩、页岩和白云岩、碳酸盐岩风化发育而成,这些土壤适合根茎作物特别是蔬菜的生长;梅江河及其支流泥河流经项目区,是项目区内的主要灌溉水源区。项目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多年平均气温16.50℃,多年平均降雨量约为1 341.1 mm。
(4)以中低山缓坡为核心的地貌类型区。选取蔺市镇飞水村高标准基本农田全面整治项目区为例,项目为市级土地整治项目,位于涪陵区西部,县道线穿境而过,距涪陵中心城区21 km,主导产业是药材产业和榨菜产业。项目区海拔高程在303~702 m之间,地势东北低西南高,相对高差多在50 m以下;土壤主要为红棕紫泥土,由侏罗系遂宁组厚层红棕紫色泥、页岩发育而成;灌溉水源主要来源于山坪塘。项目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多年平均气温17.90℃,多年平均降雨量约为1 072.0 mm。
1.2 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包括:(1)项目区2012年1∶10 000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库,主要用于裸地、采矿用地提取;(2)项目区1∶10 000农用地分等定级数据库(2012年),用于获取地形坡度、有效土层厚度、灌溉保证率和梯地状况等指标值;(3)项目区初设报告,用于适宜小微型农机化率,梯田化率,灌溉水利用系数,排水沟健全度,新修生产大路,田间道和生产路通达度、宽度、硬化度等指标获取;(4)调研数据,用于补充、验证初设报告数据;(5)《重庆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技术要求》(2012年,试行),用做地貌类型分区依据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依据;(6)《重庆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十二五”规划》,用于参考和佐证不同地貌类型区下高标准基本农田主要建设内容。
1.3 研究方案
重庆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技术要求是研究该区域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关键影响因子的重要依据,通过对重庆市不同地貌类型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实施前标的达标情况分析,初步得到各地貌类型区相对应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制约因子;进一步分析各建设指标,构建针对性更强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关键影响因子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不同地貌类型区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进行综合评价。最后,根据指标权重,得出丘陵山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关键影响因子;根据各地貌类型区技术指标得分排序,得出不同地貌类型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关键制约因子;根据各地貌类型区指标综合分值排序,分析各地貌类型区高标准准基本农建设潜力。结合以上分析,合理安排不同地貌类型区高标准基本农田的主要建设内容。
1.3.1 不同地貌类型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 高标准基本建设标准和相关技术要求是规范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纲领性文件,研读现有文件,是识别影响丘陵山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关键影响因子的关键。由《重庆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技术指标要求(试行)》可知:
(1)不同地貌类型区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都要保证田面坡度不高于6°,耕作层厚度不低于25 cm,有效土层厚度不低于50 cm,水源工程抗旱30 d以上,灌溉水利用系数不低于 0.65,旱地排涝标准为10年一遇暴雨1~3 d排至作物耐淹水深,田间道路宽3.0~4.0 m,生产路宽0.6~2.0 m,排洪标准10年一遇。
(2)浅丘带坝区/河谷平坝区和岩溶槽谷区溶蚀盆地区的梯田化率不低于90%,台面宽度不低于10 m,适宜小微型农机化率不低于90%,水田灌溉保证率为80%~85%,旱地灌溉保证率为75%~80%,水田排涝标准为10年一遇暴雨3~5 d排至作物耐淹水深。而丘陵宽谷/坪状高丘区/向斜平顶低山区和中低山缓坡区的台面宽度为不低于6 m,适宜小微型农机化率不低于70%,水田灌溉保证率为70%~80%,旱地灌溉保证率为70%-75%,水田排涝标准为10年一遇暴雨3~4 d排至作物耐淹水深。表明浅丘带坝区/河谷平坝区和岩溶槽谷区溶蚀盆地区相对于丘陵宽谷/坪状高丘区/向斜平顶低山区和中低山缓坡区,受地形条件限制小,地势较平坦开阔,地块面积较大,集中连片程度较高,灌溉条件较好,但排涝能力不足;其中,丘陵宽谷/坪状高丘区/向斜平顶低山区梯田化率为90%,中低山缓坡区为70%,说明中低山缓坡区受地形条件制约最大。
(3)浅丘带坝区/河谷平坝区田间道路密度不低于21%,丘陵宽谷/坪状高丘区/向斜平顶低山区和中低山缓坡区和岩溶槽谷区/溶蚀盆地区不低于19%,中低山缓坡区不低于16%;浅丘带坝区/河谷平坝区和岩溶槽谷区/溶蚀盆地区生产路密度不低于40%,丘陵宽谷/坪状高丘区/向斜平顶低山区不低于35%,中低山缓坡区不低于30%。表明地形条件越好,田块质量越高的地区,路网密度也越高。
1.3.2 项目实施前指标达标情况 项目实施前技术指标达标情况是实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前提,是确定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内容的重要环节。通过对不同地貌类型下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初设报告技术达标情况分析,可确定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影响因素,为后续工程实施配套提供依据。
对比项目实施前技术指标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技术要求可知,各项目区都未达到标准的是适宜小微型农机化率、灌溉保证率,除庄严村外各项目区耕作层厚度均未达标准,除菊星村外各项目区灌溉水利用系数均未达标准,表明丘陵山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关键制约因子是农业机械化水平、灌溉保证率、耕作层厚度和灌溉水利用系数。此外,庄严村有效土层厚度和生产路宽度未达标准;菊星村生产路宽度未达到标准;张坝村和望高村生产路密度未达到标准。
1.4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必须充分考虑当地实际情况,做到因地制宜、因害设防,有针对性地编制规划设计方案,使其体现出地域性、差异性和可操作性[16]。通过不同地貌类型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初设报告实施前技术指标达标情况分析可初步得到影响丘陵山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关键影响因子,但存在如下问题:(1)各项目区除少数指标不满足技术指标要求,大部分指标已能满足要求,因此,如按现行标准要求,这些项目不需要实施全面整治;(2)达标指标存在远高于技术指标要求的情况,如田间道密度、田间道宽度和生产路密度,但各项目区仍在对其进行建设;(3)部分技术标指标难于量化,无法确定它们的限制程度。基于以上问题,本研究沿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整治工程类型框架,重新构建了新的技术指标体系(表1)。
1.4.1 土地平整工程技术指标 土地平整工程是土地整治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高程,采用挖填平衡,使局部范围内的土地高程相差变小及平整,使得此范围内灌溉更便利,大型农业机械进出更方便,从而达到节约水资源、提高耕地质量的目的[13]。原土地平整工程包括梯田化率,坡耕地田面坡度,坡耕地台面宽度,耕作层厚度,有效土层厚度和适宜小微型农机化率六个技术指标。因考虑到项目实施单位或以土地平整治区为评价单元,本研究将整个项目区内耕地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评价,依据最新的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重新计算梯田化率和有效土层厚度;坡耕地田面坡度、台面宽度依据勘测界定成果,可信度高,但因两者在各项目区均达标,故暂不予考虑,但因标准中有规定优先选择地形坡度不大于15°的耕地,故纳入地形坡度指标;耕作层厚度依据项目区初设报告采用样点法取得,属于沿用;适宜小微型农机化率依据项目初设报告和实地调研取得,属于沿用。
1.4.2 农田水利工程技术指标 农田水利工程包括水源、灌溉输水、排水系统等工程。通过采取各种水利设施,调节和改良农田水分状况和地区水利条件,使之满足农田灌溉需要,提高土地质量和促进农业增产增收。原工程技术指标包括水源工程、灌溉水利用系数、灌溉保证率和排涝标准。因水源工程和排涝标准各项目区均符合标准,故不纳入评价体系;灌溉保证率采用最新的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进行重新计算;灌溉水利用系数沿用项目初设报告指标;新增排水沟健全度指标,用以衡量项目区排水设施的完善程度。
1.4.3 田间道路工程技术指标 田间道路工程分为田间道和生产路两级标准。田间道是项目区内可通行大型农用机械为农业机械化提供便利;生产路是用于满足村民生产生活、田间穿行、耕作的道路。原工程技术指标包括田间道路密度、宽度,生产路密度、宽度。因田间道路密度和生产路密度项目实施前均高于原技术指标,但各项目区均在新建、维修和改建田间道路和生产路,故用田间道路通达度、硬化度替换田间道路密度,用生产路通达度、硬化度替换生产路密度;田间道宽度均高于原技术指标,而生产路宽度多低于原技术指标,故对超出原标准的田间道和低于原标准的生产路进行定量计算;各项目区均在新增新修生产大路的情况,生产大路宽度高于原原生产路宽度指标,故新增新修生产大路指标。
1.4.4 农田保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技术指标 农田保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主要是防止水田流失、滑坡、泥石流的破坏。原工程技术指标为排洪标准。因各项目区均符合原技术指标,但各项目区不同程度均存在生态脆弱的坡耕地、裸地和采矿用地等,故用生态脆弱区占比来衡量各项目区生态环境状况。
1.5 评价模型构建
熵权法是多因素综合评价的常用方法之一 ,通过分析数据之间的信息熵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从而得出各评价单元的综合评价值,具有精度高客观性强的优点。具体步骤如下:
(1)对各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目的是消除不同指标数据间属性与量纲的差异。为避免求熵时对数的无意义,将数据进行平移。
表1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指标计算公式、含义
(2)计算j项指标下第i个因子占该指标的比重。
(3)确定评价指标的熵值和差异系数,熵值运算公式如下:
式中,k为调节系数,k = 1/lnn。zij为第i个评价单元第j个指标标准化值。
(4)定义差异系数:
(5)求权重:
(6)计算综合得分:
2.1 丘陵山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关键影响因子识别
丘陵山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关键影响因子应是指标权重较大的因子,运用1.5公式计算熵权,计算结果见表2。
表2 熵值、差异系数及熵权计算结果
对各影响因素的权重进行比较,权重由大到小排序为:灌溉保证率>田间道路宽度指数>硬化生产路占比>适宜小微型农机化率>灌溉水利用系数>生产大路指数>硬化田间道占比>梯田化率>有效土层厚度指数>耕作层厚度指数>生产路宽度指数>生态脆弱区占比>地形坡度指数>生产路通达度>排水沟健全度>田间道通达度。指标权重越大,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影响就越大,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点就越要放在权重较大的影响指标上。根据关键影响因子不宜过多原则且能够体现影响因素差距原则选取灌溉保证率、田间道路宽度指数、硬化生产路占比、适宜小微型农机化率作为影响丘陵山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关键影响因子。
2.2 不同地貌类型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限制性因子识别
不同地貌类型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限制性因子应是得分较低的因子,结合评价权重值,计算各评价指标分值,结果见表3。
庄严村各评价指标分值由大到小为:灌溉保证率>硬化生产路占比>硬化田间道占比>生态脆弱区占比>耕作层厚度指数>地形坡度指数>梯田化率>田间道路通达度>生产路通达度>灌溉水利用系数>生产路宽度指数>有效土层厚度指数>田间道宽度指数>适宜小微型农机化率>生产大路指数>排水沟健全度。表明浅丘带坝区/河谷平坝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主要限制性因子是排水沟健全度、生产大路指数、适宜小微型农机化率和田间道宽度指数。
菊星村各评价指标分值由大到小为:适宜小微型农机化率>田间道宽度指数>生产大路指数>有效土层厚度指数>灌溉水利用系数>生产路通达度>硬化田间道占比>田间道路通达度>排水沟健全度指数>地形坡度指数>生态脆弱区占比>耕作层厚度指数>梯田化率>灌溉保证率>硬化生产路占比>生产路宽度指数。表明丘陵宽谷/坪状高丘区/向斜平顶低山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主要限制性因子是生产路宽度指数、硬化生产路占比、灌溉保证率和梯田化率。
张坝村、望高村各评价指标分值由大到小为:硬化生产路占比>梯田化率>有效土层厚度指数>生态脆弱区占比>生产路宽度指数>地形坡度指数>耕作层厚度指数>排水沟健全度>适宜小微型农机化率>硬化田间道占比>生产大路指数>灌溉保证率>田间道宽度指数>灌溉水利用系数>生产路通达度>田间道路通达度。表明岩溶槽谷区/溶蚀盆地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主要限制性因子是田间道路通达度、生产路通达度、灌溉水利用系数、田间道宽度指数和灌溉保证率。
飞水村各评价指标分值由大到小为:田间道宽度指数>生产大路指数>生产路宽度指数>排水沟健全度>田间道路通达度>生产路通达度>灌溉水利用系数>灌溉保证率>适宜小微型农机化率>硬化生产路占比>硬化田间道占比>生态脆弱区占比>梯田化率>有效土层厚度指数>耕作层厚度指数>地形坡度指数。表明中低山缓坡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主要限制性因子是地形坡度指数、耕作层厚度指数、有效土层厚度指数、梯田化率、生态脆弱区占比、硬化田间道占比、硬化生产路占比、适宜小微型农机化率和灌溉保证率。
2.3 不同地貌类型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基础条件综合分析
对长寿区海棠镇庄严村,合川区官渡镇菊星村,秀山县官庄镇张坝村、望高村,涪陵区蔺市镇飞水村25°以下耕地面积占项目区总面积比例和综合分值进行排序,结果见表4。
表3 技术指标得分
表4 4个项目区综合分值排序
长寿区海棠镇庄严村耕地面积占项目区总面积比例排第一、综合分值排第一,说明浅丘带坝区/河谷平坝区耕地质量水平比其他地貌类型区耕地质量水平要高,是高标准基本农田重点建设区域;合川区官渡镇菊星村耕地面积占项目区总面积比例排第二、综合分值排第二,说明丘陵宽谷/坪状高丘区/向斜平顶低山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条件良好;秀山县官庄镇张坝村、望高村耕地面积占项目区总面积比例排第三、综合分值排第三,说明岩溶槽谷区/溶蚀盆地区耕地质量总体水平居中;涪陵区蔺市镇飞水村排耕地面积占项目区总面积比例排第四、综合分值排第四,说明中低山缓坡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限制性因子较多,应因地制宜,对有条件建设的区域进行建设。
2.4 不同地貌类型区高标准基本农田重点建设内容确定
结合丘陵山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关键影响因子、不同地貌类型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限制性因子及综合基础条件分析,合理安排不同地貌类型区高标准基本农田重点建设内容:
(1)以浅丘带坝/河谷平坝为核心的地貌类型区。该类型区多位于河流两侧,由冲积和洪积形成,地势平坦开阔、地块面积大、集中连片程度高、土壤肥沃,交通条件便利,是高标准基本农田重点建设区域区域。该类型区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主要限制因子是排水沟健全度指数、生产大路指数、适宜小微型农机化率和田间道宽度指数。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重点是:土地平整工程应重点做好田块归并和条田建设提升适宜小微型农机化率耕地面积;田间道路工程着力新建适宜小型农机耕作的生产大路,并加宽田间道,提高道路田间运输能力;农田水利工程注重排涝排渍,重点建设排水沟、排洪沟、灌排渠等排水设施。
(2)以丘陵宽谷/坪状高丘/向斜平顶低山为核心的地貌类型区。该类型区平坝规模较小,浅丘宽谷与丘陵交错分布,集中程度较低,实施效果较好。该类型区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的主要限制因子是生产路宽度指数、硬化生产路占比、灌溉保证率和梯田化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重点是:土地平整工程除在有条件的冲田区域适当的建设条田外,重点对缓坡区域采取坡改梯和降坡的平整方式,提高梯田化率;田间道路工程以完善田间道系统为主,重点是拓宽生产路和硬化生产路,满足适宜小型农机耕作需求和人畜行走的需求;农田水利工程以合理规划建设以沟、渠为主的田间灌排体系为主,提升灌溉保证率。
(3)以岩溶槽谷为核心的地貌类型区。该类型区槽谷底部较为平坦,多为平坝,耕地相对集中,是该类型区重要的农业生产区。由于喀斯特地区特殊的地质地貌特点,土壤保水能力较差,较大程度的限制了农业生产。该类型区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的主要限制因子是田间道路通达度指数、生产路通达度指数、灌溉水利用系数、田间道宽度指数和灌溉保证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重点是:土地整治主要解决田间灌溉和农田道路系统完善问题。田间灌溉的重点以修建蓄水池、山坪塘,改进田间灌溉方式,大力推广防渗渠灌、管灌、滴灌和微灌等节水灌溉,提高灌溉保证率和灌溉水利用系数;田间道路则主要新修田间道和生产路,完善农田道路系统,以提高田间道和生产路通达性。
(4)以中低山缓坡为核心的地貌类型区。该类型区具有坡长较长,坡度相对较缓,光照条件较好的特点。该类型区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的主要限制因子是地形坡度、耕作层厚度指数、有效土层厚度指数、梯田化率、生态脆弱区占比、硬化田间道占比、硬化生产路占比和灌溉保证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重点是: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应在农田保护与生态环境保持的基础上重点做好田间道路硬化和生产路硬化。土地平整工程重点以坡耕地治理为主,对适宜修筑梯田区域修筑水平梯田或坡式梯田,对高坡度区域做好退耕还林工作,对耕作层厚度和有效土层厚度不达标区域进行深翻;田间道路工程以满足小型农业机械耕作为要求,重点硬化田间道、生产路和下田坡道,提高田间道路运输能力;农田水利工程以解决农田灌溉水源为主,重点修建蓄水池、山坪塘和配套完善灌溉渠系。
本研究围绕重庆市丘陵山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关键影响因子识别,构建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关键影响因子评价模型,形成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关键影响因子评价方法,并以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鉴于《重庆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技术要求(试行)》不能准确反映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活动现状,本文从沿用并重新计算(适宜小微型农机化率、梯田化率、耕作层厚度指数、有效土层厚度指数、灌溉保证率灌溉水利用系数)、改进(地形坡度、排水沟健全度指数、田间道通达度、田间道宽度指数、生产路通达度、生产路宽度指数)和新增(硬化田间道占比、硬化生产路占比、生产路大路指数、生态脆弱区占比)3种层次上重新构建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技术指标体系。
(2)以4个项目为代表的重庆丘陵山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关键影响因子分析显示影响丘陵山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关键影响因子为灌溉保证率、硬化生产路指数、田间道宽度指数和适宜小微型农机化率,丘陵山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应加强对这些关键影响因子的建设。
(3)对4个项目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技术指标和综合分值排序显示:以浅丘带坝/河谷平坝为核心的地貌类型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基础条件好,主要限制因子是排水沟健全度指数、生产大路指数、适宜小微型农机化率和田间道宽度指数;以丘陵宽谷/坪状高丘/向斜平顶低山为核心的地貌类型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基础条件良好,主要限制因子是生产路宽度指数、硬化生产路占比、灌溉保证率和梯田化率;以岩溶槽谷为核心的地貌类型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基础条件一般,主要限制因子是田间道路通达度指数、生产路通达度指数、灌溉水利用系数、田间道宽度指数和灌溉保证率;以中低山缓坡为核心的地貌类型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基础条件较差,主要限制因子是地形坡度、耕作层厚度指数、有效土层厚度指数、梯田化率、生态脆弱区占比、硬化田间道占比、硬化生产路占比、适宜小微型农机化率和灌溉保证率。
(4)本研究采用的思路和方法,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关键影响因素分析,基本达到预期目标。未来的研究中,只要对方法进行局部调整,因地制宜,便可用于其他地貌类型单元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关键影响因素探究,从而提高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关键影响因子评价方法的技术含量,强化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同时提高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效率,为研制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提供有益支撑。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TD/T1033-2012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
[2]王新盼,姜广辉,张瑞娟,等.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划定方法[J].农业工程学报,2013,29(10):241-250.
[3]奉婷,张凤荣,李灿,等.基于耕地质量综合评价的县域基本农田空间布局[J].农业工程学报,2014,30(1):200-210.
[4]朱传民,郝晋珉,陈丽,等.基于耕地综合质量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J].农业工程学报,2015,31 (8):233-242.
[5]唐秀美,潘瑜春,刘玉,等.基于四象限法的县域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布局与模式[J].农业工程学报,2014,30(13):238-246.
[6]钱凤魁,王秋兵.基于农用地分等和 LESA 方法的基本农田划定[J].水土保持研究,2011,18(3):251-255.
[7]谭枭,王秀茹,汤怀志.县级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条件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研究—— 以四川省绵竹市为例[J].西南农业学报,2013(5):1977-1983.
[8]刘建生,郧文聚,赵小敏,等.基于差距度与投资度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研究与应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3):47-53.
[9]杨绪红,金晓斌,郭贝贝,等.基于最小费用距离模型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划定方法[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202-210.
[10]陈天才,廖和平,李涛,等.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空间布局和时序安排研究—以重庆市渝北区统景镇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2015(1):191-196.
[11]薛剑,韩娟,张凤荣,等.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评价模型的构建及建设时序的确定[J].农业工程学报,2014,30(5):193-203.
[12]冯锐,吴克宁,王倩.四川省中江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时序与模式分区[J].农业工程学报,2012,28 (22):243-251.
[13]王璐.海阳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分区及整治工程类型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
[14]薛剑.高标准农田标准与建设路径研究—— 以黑龙江省富锦市为例[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14.
[15]贾丽娟.重庆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及模式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
[16]康璇.不同地貌类型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对比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2.
[17]王成,魏朝富,袁敏,等.不同地貌类型下景观格局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J].农业工程学报,2007,23(9):64-71.
[18]吴兆娟,王晓东,丁声源.西南地区不同地貌类型土地整理特征比较[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8,25 (2):50-53.
[19]田蜜.地形地貌对土地整理的影响[D].重庆:西南大学,2011.
[20]杨庆媛,冯应斌,杨华均,等.土地整理项目空间分异及其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J].农业工程学报,2010,26(3):323-331.
[21]罗文斌,吴次芳.农村土地整理项目绩效评价及影响因素定量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4,30(22):273-281.
(责任编辑 杨贤智)
Study on the key influential factors of well-facilitied capital farmland construction in different landform types in Chongqing
LUO Ming,YANG Qing-yuan,LIU Su,MA Yin-hua
(Schoo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
The key recognition factors of well-facilitied capital farmland in different landform types in hilly area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improvement of construction efficiency in land reclamation and well-facilitied capital farmland construction.Moreover these factors also play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study on construction standards of wellfacilitied capital farmland in hilly areas,as well as practicing national land reclamation and cropland protection policies.This article chose construction projects of well-facilitied capital farmland based on corresponding landform types as the study objects that according to construction standards in different landforms in Chongqing City,built an evaluation indexes system by key influential factors through technical indexes attained analysis before projects implementation,and evaluated comprehensively the land quality before projects implementation.Through evaluating the basic conditions of well-facilitied capital farmland in different landform types,the key indexes showed as concluding probability of irrigation,hard surface of production roads,the field roads width and suitable small farm machinery rate.The construction of key influential factors played the most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well-facilitied capital farmland.Construction of key influential factors including elimination of restricting factors was the key task in well-facilitied capital farmland construction in different landform areas.
different landforms areas;wellfacilitied capital farmland;land reclamation;key influential factors;Chongqing
S281
A
1004-874X(2016)04-0156-09
10.16768/j.issn.1004-874X.2016.04.029
2015-12-15
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311006-4)
罗明(1989-),男,在读硕士生,E-mail:1150096083@qq.com
杨庆媛(1966-),女,博士,教授,E-mail:yizyang@s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