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储蓄影响因素分析

2016-08-05 01:55天津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天津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6年15期
关键词:实证分析

□文/窦 宇(天津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天津)



居民储蓄影响因素分析

□文/窦宇
(天津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天津)

[提要] 我国居民储蓄率一直居高不下已经引起各界的关注。本文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对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率的因素进行探究,并得出结论:G D P的上升能宏观上拉动居民储蓄;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会减少居民储蓄。

关键词:居民储蓄率;实证分析;G D P;人均可支配收入

收录日期:2016年5月26日

一、引言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早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的居民储蓄在20世纪末就占GNP的35%以上,到2005年更是高达51%;但是,全球平均储蓄率只为19.7%。通常而言,储蓄是指:在收入中扣除掉消费部分的剩余。富足的储蓄的作用非常大,它能够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从而拉动经济的增长。然而,就我国当前的情况来看,占比如此之大的储蓄率已经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的居民高储蓄现状,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是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结果。对于储蓄来说,收入是解释它的绝对因素,这一因素可以解释大部分的储蓄,我国居民储蓄已经远远超越了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即使是公认的储蓄非常高的日本,储蓄率最高时也没有超过30%。

二、文献综述

学术界对我国高储蓄率的研究有着不同的判断和分析。何新华、曹勇福(2005)通过对中国的高储蓄现象进行分析,并结合《中国统计年鉴》中的资金流量表的数据分析,认为过去十年来我国居民储蓄率已出现了快速下降的趋势,而储蓄率之所以居高不下,主要有政府和企业的储蓄率过高等原因。李扬、殷剑峰(2005)从劳动力转移的角度,解释了持续的高储蓄、高投资率产生的基础,认为我国的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的转化过程中出现的持续的劳动力转移是我国经济能够长期、高速增长的关键,而同时期中国的高储蓄和高投资率是这种增长模式的关键。潘苗苗(2010)则以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储蓄理论为基本框架,并结合中国的经济制度和形势对中国的高储蓄作出了基本判断。李扬、殷剑峰(2007)通过对《中国统计年鉴》中资金流量表的分析得出结论,认为中国的高储蓄主要是由企业储蓄和政府储蓄增加造成的,并且提出了未来中国的经济运行应全面转向以改善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居民收入为重点的轨道上的建议和措施。袁志刚、宋铮(1999)的研究认为,推动储蓄比率不断上升的主要力量是现阶段改革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促使了所谓的“谨慎性储蓄”的上升,而我国当前形势的流动性的约束则进一步造成了居民住房和教育消费成本的上升。董青马、胡正(2011)以传统的经济理论索洛模型为基本假定,推导了储蓄率与产出及货币供给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并以中国统计年鉴中的资金流量表为基础,说明我国国民储蓄率对超额货币影响主要归功于居民储蓄率变动。本文根据2013年我国31个省的横截面数据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

三、变量的选取

1、因变量。问题所研究的因变量选取的是我国31个省2013年的人均存款,是由各省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比常住人口数得出的。

表1 N onl i near Regressi on M odel s of pers

2、自变量。本文所选取对人均存款影响的自变量有两个:第一个是各省人均GDP,是由地区生产总值比常住人口得出;第二个是人均可支配收入。收入与储蓄之间肯定存在紧密的联系。

四、计量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考虑到上述对变量之间关系的理论分析及现状,建立如下的非线性计量模型:

式中,参数a0表示截距项,参数a1、a2、a3、a4、a5分别是自变量系数,表示变化一单位对人均存款的影响程度;b为误差项。

由stata得到如表1所示的估计结果。(表1)如表中所示,回归(1)简单的做了人均存款和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回归。结果t值为在95%置信水平下显著,说明人均可支配收入对人均存款有很大影响。回归(2)同样是简单做了人均存款和人均GDP之间的回归,t值同样很显著,说明人均GDP对人均存款也有很明显的影响。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GDP之间有相互影响,为了防止有遗漏变量的现象发生做出回归(3),结果人均可支配收入的t值仍然显著,但是人均GDP的t值变得不显著。为了分析上述情况的原因,做了回归(4)来检验是否人均GDP和人均存款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结果显示是否定的,pgdp2和pgdp3的t值不显著,且检验pgdp2和pgdp3系数均为零的联合原假设的F统计量为2.46,所以在回归函数是线性的原假设和回归是二次或三次的非线性的备择假设中拒绝备择假设。接下来为了检验是否存在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两个连续变量的交互作用进行了回归(5),结果交叉项的t值显著,但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t值不显著,且pgdp和交叉项系数均为零的联合假设的F统计量的检验为2.42,在5%水平下不显著。最后为了检验上述所有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相互影响,做了回归(6),结果人均GDP和pgdp2,gdp3t值显著,交叉项t值显著,人均可支配收入虽不显著但下面的两个F检验均显著。

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都对人均存款有影响,但因为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间也存在复杂的非线性关系,所以综合来看把所有关系都考虑在内是最为合理的。

五、结论

本文的计量结果表明,各省人均GDP和人均存款正相关;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存款负相关。这表明,GDP的上升能宏观上拉动居民储蓄,随着经济发展,再加上我国人民习惯储蓄的传统,居民储蓄就随GDP的上升而上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会减少居民储蓄,但是幅度非常轻微。这也是合理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可能不包括社会保险等项目,是居民可自由支配的钱,当人均可支配收入上升时,人们会愿意多消费一些,相应减少储蓄。所以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都对储蓄有影响。

主要参考文献:

[1]喻登科等.基尼系数和熵在公平指数测量中的比较[J].统计与决策,2012.3.

[2]叶海云.试论流动性约束、短视行为与我国消费需求疲软的关系[J].经济研究,2000.11.

[3]张成思.金融计量学:时间序列分析视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4]翁媛媛,高汝熹,饶文军.中国高储蓄率部门特征、成因及对策[J].经济学家,2010.3.

[5]刘华兰.中国储蓄率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J].金融探讨,2012.10.

[6]刘国华,郭夷,吴秀敏.中国储蓄率持续居高不下的原因与影响分析[J].上海商学院学报,2012.13.4.

[7]张宏亮.中国储蓄率变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北方经济,2012.4.

[8]王玮.我国居民高储蓄率成因分析[J].商业经济,2011.6.

[9]李真雅.实证分析我国高储蓄率的宏观成因[J].市场论坛,2005.11.

[10]汪伟.经济增长、人口结构变化与中国高储蓄[J].经济学,2009.9.1.

[11]董占斌,牛秀起,章丽盛,严春兰,徐宏,戴晓燕.过度储蓄对我国经济金融影响的实证分析[J].浙江金融,2010.2.

[12]杭斌,闫新华.经济快速增长时期的居民消费行为[J].经济学,2013.12.4.

[13]胡晓春.高储蓄率对我国经济的影响[J].西北师大学报,2009.6.

中图分类号:F124.7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实证分析
P2P网络借贷犯罪实证分析
新常态下民众政治信任差异实证分析与对策设想
安徽省劳动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本土会计师事务所与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比较分析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