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跃宏,中学高级教师,郴州市八中校长。
想起一位教育前辈
付跃宏,中学高级教师,郴州市八中校长。
今年4月,素有“北魏南李”之誉的李镇西老师在《中国教育报》评论版上发出“最好的学校要招最好的学生?”的质疑声。之后,远在福建的姚跃林老师立刻亮出相反的观点:“最好的学校要招最好的学生!”两人各执一端,各圆其理。笔者细细拜读后,不顾位卑学浅也来说上两句。
争论首先让我想起了一位教育前辈——平民教育家晏阳初。晏阳初,1890年生于四川,1920年开始致力于平民教育。他认为中国的大患是民众的贫、愚、弱、私“四大病”,主张通过办平民学校对民众,首先是农民,先教识字,再实施生计、文艺、卫生和公民“四大教育”,培养知识力、生产力、强健力和团结力,以造就“新民”。晏阳初先生一生致力于为平民办教育,尤其到乡村为农民办教育。他自认为:我是个“传教士”,传的是平民教育,出发点是仁和爱。他被誉为“世界平民运动之父”。
为什么会由一个不相干的争论想起这位教育前辈?因为我从争论中看到了晏阳初先生倡导的平民教育的影子。“最好的学校也要招‘差生’”,这是当下绝大多数老百姓最切实最期盼的呼声。换一种说法,就是老百姓希望自己的孩子都能上最好的学校。我们的总理也讲了,孩子不仅要有学上,更要上好学。但是,现实与呼声是有差距的。好学校这种资源本就稀缺,大多数出身农村的孩子是很难上好学校的。一位教育工作者长时间研究家庭经济条件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家庭经济条件好与学习成绩是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要上好学校,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农村学生是处于劣势的。连起跑线都不一样了,终点线肯定难赢。这么多年来,上北大清华的农民子弟一年比一年少,一位有识之士发出不平的声音:“从此寒门无贵子。”声音为谁而发?声音又警醒了谁?
当然,我也看到了精英教育的影子。“最好的学校招最好的学生”,这是当下中国教育的现状。君不见,从高校到高中到初中再到小学,各类教育都分三六九等;君不见,每年入学之际,众多家长为了孩子能挤进所谓的好学校而费力劳神,手段百出。“好学校招好学生”,说白了就是为特定的对象、为少数尖子生提供优质教育,就是“有教分类”,其实质就是精英教育。建国几十年来,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惜,我们的教育仍然没走出精英教育的窠臼。
争论是有意义的。我们可以从中厘清前进的方向。方向一旦错了,再努力也徒劳,更可能是致命的。300多年前,美国的教育思想家洛克在《教育漫话》中写道:“教育上的错误较别的错误更不可赦免。教育上的错误正与配错了药一样,开始搞错了,决不能借第二次或第三次去弥补,它们将携带根深蒂固的污点,通过人生的各个路口及车站。”是坚持平民教育的方向砥砺前行,还是执着于精英教育的美丽梦幻?我们必须作出理性的选择。
其实,我们教育的老祖宗、文圣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已作出了选择——有教无类。而近年来,“适度分流、分层也许正是实现优质均衡的重要举措”,但这条路肯定不是指向“优质均衡”,因为我们已经走了几十年,路没走宽,却越走越窄了。
当下的农村状况与晏阳初先生所处的年代有着巨大的不同,农村民众也不再是“贫、愚、弱、私”。虽不同,但农村教育的差距却摆在那里。目前,我们最大的任务就是把农村教育扶上来。新时期,需要新的晏阳初;新时期,需要新的平民教育。教育侧供给改革要求我们的政府向农村提供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