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N.E.S 吴征
宝雅:低速电动车是传统汽车的补充产品
撰文/N.E.S 吴征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当一种产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相关的行业标准、政策也将随之而来。去年完成约70万辆的产量之后,如今微型电动汽车(低速电动车)的发展迎来了关键期,有关“低速电动车政策出台”的消息时有传出。面对未知的产业发展趋势,低速电动车企业不得不提前做好准备。而地处“低速电动车之乡”——山东德州的宝雅,又是凭借什么来迎接将要出现的产业变革?
日前,在《新能源汽车新闻》记者来到德州宝雅基地进行走访,或许得到了答案。
当记者第一次走进宝雅集团总部时,见到的是几款展车整齐划一地停放在展厅中。规范化的展厅设置,与记者先前对于低速电动车质量低、规范差的印象形成强烈的反差。直观的感觉,就是这几款车型与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微型车并无太大差距。而这种感觉也应和了德州宝雅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总裁王立新的话,“低速电动车虽然低端,但并不代表质量也低。”
而记者在参观了位于德州的基地后,才算是对宝雅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无论是冲压车间、焊装生产线,还是涂装、总装车间,汽车制造的四大工艺已经基本具备,成规模的生产线也让此生产基地具有近10万辆的年产能。记者了解到,近两年,宝雅的重心并非放在产品的宣传,而是在打基础,其中的重点就是生产线的建设,以及对生产线上的产品质量进行把控。“每一道工序都要达到标准才能进入下一道,宝雅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也有一套严格的标准。”王立新补充说。
宝雅对于低速电动车的定位,并非所谓的“老年代步车”,而是将其定位于传统燃油汽车与新能源汽车的一个补充产品。“与普通新能源汽车相比,低速电动车的结构、配置、性能均可以不同,但用户的使用体验却不能不同。”王立新说,无论汽车处于低速还是高速的范畴,安全性、舒适性、可靠性、操控性等必须要满足用户使用的要求。
实际上,宝雅的市场战略已经从价格取胜,转向靠技术升级来提高产品品质,由此来提升用户的体验感。在去年底启动举办的“宝雅中国万里行”活动中,宝雅旗下的“双120车型”——雅贝电动车途经国内多个省市,行程超过万里,一方面提升了消费者对这款车型认知程度,另一方面也验证了宝雅在电动汽车方面的技术成果。
可以说,在国内低速电动车产业中,山东市场总是被率先提起。无论是政策的支持,还是消费者的需求,一直促进着当地低速电动车产业的发展。
早在2010年,山东省政府就正式向国务院提交报告,申请在山东开展低速电动车管理试点。而后,在2010年至2012年间,连续三年集中采购低速电动车,总计1383辆用于基层公务用车,以支持低速电动车产业发展。据山东省汽车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魏学勤介绍,去年全省低速电动车产量达34.7万辆,全国产量约为70万辆,远高于同期全国纯电动乘用车的产量。
可以说,达成如此成绩的直接原因,除了省内三、四线城市对低速电动车产生了大量使用需求外,同样离不开当地对低速电动车完全解禁的促进政策。与此同时,在达成省政府所规划的“去年全省低速电动车生产规模达到30万辆”的目标后,山东省低速电动车市场又将朝着“2020年产量达100万辆”的目标前进。
对此,王立新坦言,“宝雅的发展,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据了解,德州市政府曾多次牵头促成了新能源汽车项目的启动与开发。而日前开展的“2016全国小型电动车测试大赛”,正是由山东省汽车行业协会、德州市人民政府、山东汽车工程学会等政府、行业协会来牵头主办,并集中检验了国内小型电动车产品的技术水平。由此来看,政府对低速电动车以及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支持,无疑令当地低速电动车企业吃了一颗定心丸,也为产业发展面临转型升级的关键期提供了保障。
今年以来,产业内有关“低速电动车政策出台”的消息被炒得沸沸扬扬。要知道,政策的落地将会直接带来低速电动车产业的大面积“洗牌”。然而,政策的出台,究竟会给低速电动车产业带来何种影响,现在还不能下定论,因此,企业要做“两手”准备,以迎接随时可以出现的产业变革。
早在2013年底,宝雅新能源汽车项目落户襄阳。不过,该项目并没有顺利地进行下去,据相关人士分析,这可能是由于当时的资质及资金问题所致。然而,随着去年《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的发布,弱化了投资总额和生产规模的硬性要求,改由投资主体自行决定;而且,近几年宝雅在强化生产基础的同时,营销服务网络得以进一步拓展和巩固;再加上襄阳丰富的汽车产业资源,宝雅的机会显然越来越多。
既然如此,宝雅是否应积极融合当地传统汽车的技术、工艺,并借此机会将一只脚踏入新能源汽车产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