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新华
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指出:“学习过程必须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学习效率的高低与学生参与的程度成正相关的关系,学生越主动参与,学习的效率越高,再加上教师的正确引导,往往可以获得理想的效果。”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的主动参与在教学活动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谨就这一话题作一番简要的阐述。
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构建生本课堂的前提条件
教学本身具有情感特征,教师只有将自己丰富的情感融入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中,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和探究的热情,才能有效地提升自己的教学品位。丰富的情感从何而来?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前提条件。
良好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到教师的工作态度和工作热情。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受到尊敬、信赖和爱戴,就会全身心地将自己赤诚的爱奉献给课堂和学生,而不仅仅是将教学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
良好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身心健康。有良好的师生关系作基础,学生便会情不自禁地效仿教师的言谈举止,并将这种对教师的依恋和崇拜迁移到课堂学习中去,从而促使他们主动探究,乐学好问。
良好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效果。学生“亲其师”,必然会“信其道”,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乐于听取老师的教诲,坚信老师所授知识的科学性和目标要求的公正性,从而积极主动地矫正自己的行为,使其朝着老师既定的目标迈进。反之,学生便会产生逆反心理,并把这种对教师的反感迁移到课堂学习中来,从而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
那么,教师该如何架设起师生情感沟通的桥梁呢?
首先,教师要尊重班上的每一位学生。学生家庭背景各不相同,学习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应平等、公正、客观地看待每一位学生,不居高临下,盛气凌人;不戴“有色眼镜”看人;不歧视差生。教师要善于挖掘孩子的潜能,及时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让班上的每一位学生都能树立起充分的自信心,内心深处意识到自己在老师的心目中也是很棒的!
其次,教师要善于跟学生沟通。当学生受到委屈、情绪低落的时候,学习紧张、身心疲惫的时候,遭遇困难、遭遇孤独的时候,教师要主动跟学生交心,了解他们的苦衷,倾听他们的心声,并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指点迷津。只有这样,教师才会让学生感到你不仅是良师,更是挚友!
另外,教师要有在学生面前主动认错的勇气。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毋庸置疑,教师的言行也有偶尔出错的时候,犯了过错,主动承认,并及时改正,不仅不会削弱教师的威信,反而会让学生更加钦佩你的坦诚和直率,从而在内心更加信任你、亲近你!
最后,教师日常行为中的一些细节绝不可小觑。诸如着装整齐、准时上下课、不滥布置作业等,学生也很看重,教师切不可等闲视之,随意而为。
二、科学的课堂提问是构建生本课堂的重要途径
十三四岁的孩子在生理和心理上发育还很不成熟,进入青春期以后,随着叛逆、焦虑、烦躁等心理的相继出现,课堂上精力容易分散,他们或左顾右盼,或交头接耳,或静坐不动,这些都严重制约了课堂的学习效率。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中有限的时间上来呢?笔者以为,科学的课堂提问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首先,要注意问题设计的阶梯性。一般来说,刚走上讲台的年轻老师不善于提问,要么是所提问题角度太大,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要么是发连珠炮似的,学生根本没有思考的余地;要么就是干脆不问,自己一包到底。这些都不利于生本课堂的构建。科学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注意问题设计的梯度,以《鼎湖山听泉》第八段为例,笔者的问题设计分为以下几个层次:(1)我们为什么要在山中过宿?是什么留住了我们的脚步?(2)作者描写泉声时运用了什么修辞?这四种泉声各有什么特点?(3)描写泉声的这四个句子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4)作者从泉声的起伏变化中听到了什么弦外之音?他为什么能听出这样丰富的内容?(5)你认为作者从听泉中获得了怎样的人生见解?以上五个板块的设计由浅入深,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其中一、二两条是基本题,学生通过朗读课文,答案一目了然;三、四两题难度略有增加,但只要学生深入文本,稍作探究,问题也会迎刃而解;第五题难度较大,学生必须跳出文本看文本,对文章主旨作深层次的挖掘,答案方可露出水面。教学实践表明:只要教师点拨适当,学生探究认真,课堂上的这些问题是能逐步得到解决的。
其次,要注意问题设计的启发性。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很明了:启发须适时,要有针对性。以《学问和智慧》这一课为例,学生读完了文章第四段以后,笔者问道:“既然书有“有智慧”和“无智慧”之分,那么古人为什么又说“开卷有益”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显然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但一时又不知从何处入手,该如何表达。笔者因势利导,发动学生合作探究,各抒己见。最后,学生通过对书的概念的界定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当然也有从其他层面来解答的。例如:即使是“无智慧”的书,但只要我们从反面去吸取经验,也能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可见学生对这个问题已真正弄懂弄通。
最后,要注意问题设计的开放性。开放的社会诞生了开放的语文,开放的语文课堂又激活了学生开放的大脑,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问题设计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形成广阔的思维空间以及主动探究的良好心态。例如:教学《成功》一文时,笔者曾经设计过这样一个问题:王静安的“境界说”是否只适用于干事业、做学问呢?学生经过充分的思考和交流,短时间内给出了各种精彩的答案,令笔者大开眼界。教学实践表明:只要教师眼前有教材,心中有学生,备课充分,思维缜密,提问精当,就一定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提升课堂教学的品位。
三、生动的教学语言是构建生本课堂的添加剂
教师的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载体,也是师生信息沟通的重要手段,更是联结师生情感的主要纽带。孟子曰:“言近而旨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礼记·学记》指出:“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举譬而喻,可谓继志矣。”这些至理名言从不同层面道出了教师语言的真谛。具体地说,笔者认为教师语言应该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准确清晰,富有科学性。教师语言虽不像诗歌、散文那样“吟安一个字,拈断数根须”,但它要求教师能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对知识点的表达应符合科学,所举事例要有的放矢,前后联系要一以贯之,而绝不能出现支支吾吾、含糊其辞的现象。例如:有些教师在课堂上面对学生冷不防冒出来的一个问题,一时答不上来,而又担心在学生面前丢了面子,于是便用“可能”“大概”“也许”等词语来搪塞,这种做法是要不得的,因为日后学生一旦通过查阅资料或请教别人找到了正确答案,便会从内心瞧不起你。因此,教师一方面要不断“充电”,另一方面备课要充分,如果课堂上语言含糊不清,判断模棱两可,推理自相矛盾,势必造成学生思维的混乱,削弱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
二是坦率真诚,富有情感性。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数学家陈景润就是因为听了他的中学老师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情感真挚的话语,才一生孜孜不倦,勤耕不缀,最终摘下了这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在钻研教材、研究教法上下苦功夫,而且要用相当的精力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对学生倾注满腔的热情。无论是声情并茂的范读,还是循序渐进的启发,都要饱含情感,只有这样,才能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从而达到引导和陶冶学生之功效。
三是形象生动,富有幽默性。如果说优美的教学语言是课堂教学中两只凌空翱翔的翅膀,载荷着学生在知识和真理的蓝天自由飞翔的话,那么,“生动”则是这两只美丽翅膀上光彩夺目的羽毛。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生动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的心智。无论是引经据典的描述,还是和风细雨的引导;无论是激情洋溢的导入,还是画龙点睛的结语,教师都要精心设计,字斟句酌,不仅要给学生美的熏陶,情的陶冶,而且要给学生理的启迪。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主动参与,全力配合,从而提高课堂效益。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课改纵深发展的今天,语文教师应立足当前,放眼长远,在构建生本课堂上下足功夫,做足文章,引领学生积极思考,深入探究,讲求实效,让新时期的语文教学充满生机,良性发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