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写作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浅探

2016-08-04 20:40许光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阿太记叙文语言

许光

不管是哪个阶段的学生,一提记叙文写作,最头痛的就是写什么才能扣合题目要求。大家生活模式相似,都觉得日常琐事雷同,没有写的必要,更别说达到高考所要求的“新颖”。但如果学生能够关注生活,挖掘意蕴,增强阅读,串联知识,完全可以把记叙文写得有新意。其中关注生活和增强阅读是必须在平时就开始完成的,而且我个人更倾向于阅读积累,因为高中生接触的生活面太窄,即便关注到新颖点,他们也还是要学习模仿成熟作品的创作手段。书与电影、电视等音视频产品相比是最不直观的,但它是最深刻的,思维强度是最大的。读书能把所有精神和能力调动起来。所以“增强阅读”是记叙文教学课堂可以高效的坚实基础。在此二者之后才是课堂教学的高效。下面我介绍一下具体教学中的一些模式。

一、带领学生观察总结

1.观察生活

生活是个宝藏库,比如陆蠡的《囚绿记》,就是通过观察生活小事表现人生哲理、观察、思索、感悟。挖掘生活小事中蕴含的真情、深意,可以丰富阅历,提升感悟力。而课堂教学要求“实效”“针对性”,所以我往往是“依题而观”,教学生学会审题,扣合中心来选择学习、生活中的素材,比较不同身份者各自的代表性特征,并随时记录这些灵感火花。以话题作文“辛劳”为例,学生举出了很多观察到的劳作细节:种地、打扫、贩卖、修理、烹制……其中一个“喝水”的观察实例让大家觉得意外,很多同学认为它更应该归为休息、享受。它的创作者在提到灵感感悟时说:“我每次从我爸送完桶装水以后回来喝水的样子,就能知道他这一趟累不累。”这话给了全班很大的启示。所以接下来大家纷纷谈到自己捕捉到的细节:不同性格、性别者喝水时嘴的开合度,仰头的时间长短,吞咽水的速度,手部动作等。一时间,大家觉得生活中的处处细节都有入文的价值,为文信心倍增。

2.对同题作文分版块分析比对

俗话说:没有比量,就不知道斤两。同题同点的比较,可以让人直观地感受到不足,找到改正、提升的方法。比较点一般有这样几个:

(1)叙述方式

叙述方式一般分为顺叙、倒叙、插叙。顺叙将情节按时间顺序逐一展开,兼顾了时间的跨度,增加了故事及人物形象的张力。但要如何避免直叙时的平淡?倒叙天生带有悬疑感,如何巧借东风?插叙会暂时中断叙述线索,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但何时是它出现的时机?

在同题作文不同叙述方式的效果比对中,学生们有了这样的认知:三者都有其优势,关键是如何用好。想要顺叙时不平淡,情节要有波折有矛盾。倒叙一定要为主旨服务,不相关的内容不要出现,回到故事原来的发展顺序之前过渡非常重要。插叙应在结局之前有效补充内容,千万不要节外生枝。

(2)人物塑造

高考记叙文有三个基本点: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一两个清晰的人物形象;记叙、描写为主,注重细节、议论、抒情。“清晰”这个要求在实际写作中实在是很模糊的,学生大致的理解是:外貌、性格有明显的特征。可是怎么写是最高妙的?学生们在我的要求下,举出了阅读、创作中找到的好片段来比对:

蔡崇达《皮囊》的开篇以一系列极具动感的言行举止塑造了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阿太形象:“我那个活到99岁的阿太(外婆的母亲),是个很牛的人。外婆50多岁突然撒手,阿太白发人送黑发人。亲戚怕她想不开,轮流看着。她却不知道哪里来的一股愤怒,嘴里骂骂咧咧,一个人跑来跑去。一会掀开棺材看看外婆的样子,一会到厨房看看那祭祀的供品做得如何,走到大厅听见有人杀一只鸡没割中动脉,那只鸡洒着血到处跳。阿太小跑出来,一把抓住那只鸡,狠狠往地上一摔。鸡的脚挣扎了一下,终于停歇了。”形象与众不同,言行略微出格,形成悬念,勾起读者的阅读欲望。从这段文字中,学生们意识到阿太形象的典型,倚仗的是对比和与常识的反差。

《射雕英雄传》中东海黄药师一出场就让人眼睛一亮:“一个月色明亮的夜晚,他身穿青袍,坐在一棵高松之巅,手握玉箫,悠悠扬扬一阵清亮柔和的洞箫声传了下来。但见他形相清秀,丰姿隽爽,萧疏轩举,湛然若神……”文章寥寥数笔,便将一个孤傲的人物刻画得淋漓尽致。讨论后,学生们认识到了环境对人物的衬托,以及环境与事件两相融合的美妙。更有人意识到可以用同一时空、景物不同的所见所感来塑造人物的精神形象。如《我的叔叔于勒》中这样描写出发时的景致:“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返航时的景致则是这样的:“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出海时全家因于勒叔叔的来信而振奋;返航时,美好的憧憬已被于勒的穷苦潦倒击碎。人物的心理转变由景而显。

还有的同学从文段比对中发现了正侧面描写结合的妙处。如《林黛玉进贾府》中贾宝玉的形象由贾敏“顽劣异常,极恶读书”,王夫人“孽根祸胎,混世魔王”的评语“先抑”,再借出场的正面描写“后扬”,让人先捏一把汗后再舒一口气,印象深刻。

至于最重要的细节描写以及多种描写的组合。同学们在比对、总结后得出了“精准”“生动”的原则。如《路是月的魂》中“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讨厌起父亲来,讨厌他满嘴烟味,讨厌他的黄牙;讨厌他背个草篓到学校找我,还从窗外傻傻地盯着我看;我还讨厌他没有本事,只知侍弄几亩薄地,连我的学费也没能赚回”。对人物“农民”的身份把握得非常精准。《踮起脚尖》中“母亲见到我从单位回来,又惊又喜,连忙帮我拍去身上的雪花,‘头发上也有,别动,妈妈帮你弄下来!母亲边说着,就踮起脚尖,张开双臂,去弄我头上的雪。刹那间,我感到一种巨大的温暖弥漫全身”, 画龙点睛式的人物神态、人物语言,为表现人物及主题增色不少。

二、语言的表述演练

再好的材料,再深刻的思想,如果没有优秀的文笔来表现,读者也会望而却步。所以文章语言要流畅、优美、有个性。

语言流畅上我加强对逻辑、关联的训练。将文序打乱重理,让学生反复揣摩。

语言优美上我注重修辞的运用。比喻的生动,排比的层层推动,夸张的凸显……还有抒情、议论的点睛作用,如《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致墨子的一封信》用书信体加大抒情量:“你仰望星空,又总是不忘脚踏实地。因而你的脚步从不停息,你的足迹遍布神州大地。在这浮夸虚假仍存于世的两千年后,你的脚步也越发显得坚实、有力。”

语言的个性上可以华丽、清丽,可以朴实、风趣,可以形象、诗意。语言需要充分展示作者的个性和风采。要注意语言风格与形象类型的吻合:干净利落的语言——果断干脆的形象,华丽繁复的铺排——富贵华美的形象。要注意人物用语与形象类型的吻合:股民少不了“反弹”“上涨”“潜力股”,医生少不了“病例”“检查”“开验单”,老师少不了“分析”“帮助”“思考” ……

三、把握社会、时代脉搏,明确写作主旨的大方向

只有记叙文故事的可读性是远远不够的,对社会的关注角度和主旨的深度是好作文必须具备的。文章应成为学生深刻地表现思想的利器。很多经典作品非常具有超越时代的批判性,这也它的价值之源,在今天仍有现实针对性。我们阅读经典就是要学习这种观察的角度和深度。

课堂上的高效还需要课下练习的配合。要将片段练习与整体构文交替进行确保笔耕不辍。要加强学生对线索的运用,多要求学生以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事物为串联。还要不拘一格,鼓励新颖的构思。如《和而不同的中国智慧》中想象、对话是布局谋篇最出彩的地方,“我”与“老人”的对话形式很好地对应了当今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对话。《沉默的父爱》中高明处在于以时间为线索,选取了贯穿自我成长过程的四个镜头,并定格于父亲的眼神和脚步,以表现父亲鼓励、鞭策和期待的大爱。

学生都有着都有着独一无二的“自我”张扬之气,关键就看教师能不能发现、顺应。若用一种统一的模式、标准去要求、衡量学生,“策之不以其道”“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是无法激发学生创作兴趣的。学生的个性特征多种多样,我们的教学方法也应追求不拘一格。endprint

猜你喜欢
阿太记叙文语言
记叙文阅读专练
语言是刀
如何写好记叙文
让记叙文赢在构思
记叙文写作重在“有我”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留痕岁月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我和白杨花有个约定
阿太“乖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