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万军
【摘 要】本文主要是研究2006年新企业会计准则颁布的前后、以及金融危机发生前后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问题,并采用了Ohlson净盈余理论模型,以2006~2013年的上市金融行业的数据为研究对象,检验了新企业会计准则颁布前后即公允价值会计实施前后,每股净资产和每股收益的价值相关性存在显著差异,以及金融危机发生前后,每股净资产和每股收益的价值相关性存在显著差异。
【关键词】新企业会计准则;公允价值;金融危机;价值相关性
一、引言
以前的企业会计准则制定精神追求稳健性,注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历史成本计量成为财务报表的主要计量属性,但是这个计量属性不可否认的牺牲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不能够反映经济环境的变化导致的资产价值变化以及其衍生风险。2006年我国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并正式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这一计量属性在长期股权投资、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企业合并等准则中都得到了广泛而有限制性的运用。但是我国的资本市场还处于初步发展时期,具有一些自身得特性,与国外成熟的资本市场相比缺乏实践经验,这必将影响投资者使用会计信息的方式,从而影响股价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投资者通过企业的会计信息来了解其财务状况和盈利状况以及未来发展前景,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对会计信息日益重视。所以通过估值模型来研究会计信息与股价的价值相关性有助于了解投资者作出相关可靠的经济决策和进一步完善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加强市场监管。并且我国采用新企业会计准则后不久便爆发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因此,跟踪研究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变革,并探索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公允价值会计的实务操作迫在眉睫。基于这样的理论和现实背景,本文主要讨论在我国实施新企业会计准则前后、金融危机发生前后期间,金融行业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
二、研究假设和研究模型
(一)研究假设。
传统的以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为基础编制的财务报告已逐渐失去了会计信息相关性。而以公允价值对资产负债进行计量,会让财务报告使用者对公司的财务状况以及经营成果有更加清晰的了解,也能够更真加真实地反映公司资产负债的变动情况,完整的揭示企业经济资源的使用和持有状况,因此以公允价值计量可以提供是比历史成本更加透明、及时性更强、且更具相关性的信息。2006年为了与国际财务会计准则趋同,新企业会计准则实施,引入了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属性。因此,结合相关研究成果本文假设将资产和负债用公允价值进行衡量,会产生更相关的会计信息。基于上述说明,提出假设1。
【假设1】公允价值会计实施前后,其每股净资产和每股收益的价值相关性有差异。然而,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实施第二年就发生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发生后市场需求萎缩,很多企业的财务状况严重受损害,且造成一些金融资产价值下降。投资者面对此种情形可能做出悲观反映。所以,本文推论认为金融危机的发生后,将会改变投资者的决策,从而对价值相关性造成影响。基于此则提出假设2。
【假设2】金融危机与非金融危机时期,每股净资产与每股收益的价值相关性存在显著差异。
(二)研究模型
本文根据上述研究假设,参考Ohlson模型(1995)建立相关实证模型,针对财务报告中的权益账面价值和盈余进行检测,以验证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其形式如下:
Pi,t=α+β1BVi,t+β2EPSi,t
其中,Pi,t表示i公司第t期期末的股票收盘价,本文采用的是年末的收盘价,在这一点不同文献有不同做法,有的采用次年四月底,有的采用次年五月底或六月底的收盘价。
BVi,t表示i公司第t期的每股权益账面价值(即每股净资产);EPSi,t表示i公司第t期的每股盈余。
三、数据来源及样本选择
(一)样本选择
本文将上市金融业作为研究的对象,选取时间为2006到2013年。所以选择了2006年就在A股上市的金融机构,并且去除了一些数据空缺的企业,然后就选择19家上市公司。
本文之所以选择上市金融行业。首先,是因为这样处理可以剔除截面样本的影响,使其更符合客观规律,其次,金融行业的金融资产和负债占比较大,所以对于公允价值的利用会更加全面,金融危机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所以相对而言对中国的金融业影响最深刻,则选取上市金融业比较具有代表性。
(二)数据来源
为了公允价值的实施以及金融危机的价值相关性,首先利用实证模型样本将区间划分为三个时期,并利用实证模型来进行回归分析,期间分别为:t1(历史成本计量的非金融危机时期)、t2(公允价值计量的非金融危机时期)、t3(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危机时期)。并用Chow检验来检测不同期间的会计信息相关性程度是否存在显著差异,以此检验假设1和假设2。由于2006开始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但由于第一次适用,大部分企业还是采用的历史成本计量,所以t1时期为2006年,t2时期为2007年,t3时期为2008年至2013年。对不同时期的进行比较分析。本文所取得的从2006年到2013年一共8年的资料,大部分金融数据直接取自国wind数据库。
四、实证检验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PRICE 为当年年底收盘价
BPS 为当年年底每股净资产
EPS 为当年年底每股盈余
由表可知,平均来看变量中的PRICE、BPS、EPS 的平均数都大于中位数,说明样本呈右偏分布;2007年金融业上市公司的股价、每股权益价值以及每股收益的标准差都显著增大,说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给金融业市场带来的巨大波动,同时这三种指标大小也比2006年显著增长,说明公允价值对金融业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机会。通过t2和t3时期数据的分析可知,每股收益和股价大小和标准差相差较大,说明经济周期的变化会给投资者带来许多信息,影响其经济决策,相对而言每股净资产影响较小,表明金融危机相对权益信息而言更多的是影响了上市金融业的盈余信息。
(二)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
总体而言,每股收益与股价的相关系数要大于每股净资产与股价之间的相关系数。这说明在此期间投资者更加关注盈余信息,但是也可以看出,2006年每股收益与股价的相关系数要低于2007年的相关系数,而每股净资产与股价的相关系数却提高了,说明随着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颁布,投资者愈发开始关注资产负债表的信息,因为资产负债表相对于利润表而言不那么容易被操纵或粉饰,这也体现了我国投资者越来越重视资产负债表的趋势。2008年—2013年相对于2006年或者2007年,每股收益与股价和每股净资产与股价的相关系数都显著下降,说明金融危机给公允价值的运用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该时期严重削弱了每股净资产和每股收益的价值相关性。
(三)模型实证结果分析
相关性差异检验——chow检验 相关性差异检验--chow检验
首先,从表10至表13可知回归模型均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1%的F检验,说明回归模型具有一定的解释力,调整系数R2大多数都在0.2~0.8之间,表明模型拟合优度良好。从回归系数来看,即使个别解释变量对股价没有显著影响,但结合其他解释变量所带来的影响是显著的,这可能与会计计量属性的改变和经济周期带来的影响有关。
其次,由表14可知,对2006年和2007年即新会计准则颁布前后进行Chow检验,可知F统计量为 4.34,在显著水平为1%下,结果显示两公允价值会计实施前后,其每股净资产和每股收益的价值相关性存在显著差异,则假设1成立,说明计量属性的改变会影响投资者的经济决策。
最后,由表15可知,对t3时期进行Chow检验,可知F统计量为23.93,在显著水平为1%下,结果显示金融危机与非金融危机时期,每股净资产与每股收益的价值相关性存在显著差异,则假设2成立。
五、结论
本文利用中国金融行业上市公司2006~2013年的数据,显示了,公允价值会计实施后,提升了会计信息对企业价值的解释能力。另一方面,公允价值会计实施后,每股净资产与每股收益的价值相关性会因为经济周期的变化而改变。以上结果也凸显了公允价值会计的实施可使公司财务信息更为透明,更能显示公司真实价值与最新的财务状况。本文通过对上市公司金融业的财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检验了。
本文通过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信息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公允价值会计实施前后,其每股净资产和每股收益的价值相关性有差异,同时本文还考虑了金融危机对公允价值运用的影响,得出经济周期的变化也会影响价值相关性。
········参考文献·····················
[1]胡安琴,孙红梅.价值相关性研究综述[J].财会通讯,2013,(6).
[2]邓传洲.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B股公司的证据[J].会计研究,2005,(10).
[3]王鹏,陈武朝.合并财务报表的价值相关性研究[J].会计研究,2005,(10).
[4]甘丽坤.金融危机期间我国上市金融业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2013.
[5]姚佳,都永绳.后金融危机时代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研究[J].商业时代,2011,(22).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