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林
【摘要】 目的 观察不同中药剂型对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120例慢性肾炎接受中药治疗患者, 根据用药剂型不同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 各60例。研究组主要采用溶液剂剂型(六味地黄汤加减), 对照组主要采用混悬剂剂型(六味地黄颗粒), 比较给药后两组的临床效果、药效维持时间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96.7%)显著高于对照组(85.0%), 药效维持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研究组恶心、皮疹、呕吐、腹泻、肝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发生率(5.0%)明显低于对照组(16.7%)(P<0.05)。结论 不同中药剂型对药物吸收有着直接的影响, 进而影响临床疗效, 溶液剂剂型中药的吸收效果要明显优于混悬剂剂型中药, 且其药物副作用少, 可在临床治疗中予以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 中药剂型;临床疗效;影响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8.120
中医治疗十分看重疗效, 而大量医学文献报道, 药物剂型对中药临床治疗效果有一定的影响, 不同药物剂型在药效、作用特点及药效维持时间等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1]。本文以本院120例接受中药治疗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 探究不同中药剂型对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5月~2015年11月120例慢性肾炎接受中药治疗的患者作为重点观察对象。入选标准:年龄>16周;均符合中医中药治疗指征;用药依从性好, 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精神疾病、认知障碍患者;肝肾功能异常、重大躯体疾病等。根据用药剂型不同将患者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 各60例。研究组男32例, 女28例, 年龄22~76岁, 平均年龄(47.73±9.25)岁, 其中慢性病27例, 急性病33例;对照组男31例, 女29例, 年龄20~77岁, 平均年龄(48.02±9.18)岁, 其中慢性病25例, 急性病3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疾病性质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治疗前, 两组患者均通过肝、肾常规检查排除了肝肾器质性病变情况, 均统一行中医中药治疗, 治疗研究期间暂停使用其他可能对中药药效产生影响的药物, 并嘱咐两组患者注意清淡饮食, 忌食辛辣、刺激及生冷食物, 服药期间禁止吸烟、饮酒。研究组给予溶液剂剂型中药(六味地黄汤加减), 药方:12 g怀山药、6 g山茱萸、24 g熟地黄、6 g
淡竹叶、10 g泽泻、10 g丹皮、10 g白茅根、10 g旱莲草、10 g益母草、15 g芦根、15 g荷叶、30 g小蓟, 煎服1剂/d, 早晚服用, 对照组给予混悬剂剂型中药(六味地黄颗粒), 服用2次/d, 5 g/次。两组患者的用药时间均为2~6周。
1. 3 观察指标 观察给药后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药效维持时间及不良反应情况(恶心、皮疹、呕吐、腹泻、肝功能损害等)。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临床效果和药效维持时间比较 研究组的临床有效率为96.7%(58/60), 高于对照组的85.0%(51/6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90, P<0.05);研究组的平均药效维持时间(9.02±1.03)h, 长于对照组的(6.25±1.10)h(t=14.24, P<0.05)。
2. 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0%)明显低于对照组(16.7%)(P<0.05)。见表1。
3 讨论
在现代制药科技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背景下, 中药制剂研发取得了飞速发展, 一些改良剂型和新药不断涌现, 充分体现了中医用药方便快捷、安全高效的要求[2]。但是由于不同剂型对应的用药方式不同, 其作用方式也会不尽相同, 产生的药物疗效也会有明显的差异。
本研究主要统计和分析了中药溶液剂与中药混悬剂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 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96.7%)显著高于对照组(85.0%), 药效维持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 提示中药溶液剂更利于人体吸收, 其药效作用强度要大于混悬剂, 且药效维持更久。相关研究[3]指出, 口服剂型中药中, 药物吸收速度最快的是溶液剂, 其次为混悬剂、散剂、胶囊剂、片剂以及丸剂, 本研究与其论述的结果一致。同时, 研究组恶心、皮疹、呕吐、腹泻、肝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发生率(5.0%)明显低于对照组(16.7%)(P<0.05), 说明中药溶液剂有着较好的生物利用特性, 对机体的副作用小。
综上所述, 与中药混悬剂相比, 溶液剂的吸收效果更好, 药效维持时间更长, 且副作用更小, 值得进一步探讨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高红艳.中药剂型对临床疗效影响观察. 亚太传统医药, 2015, 22(4):126-127.
[2] 席璐, 姚鸿雁.中药剂型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 8(10):210-211.
[3] 梁军, 康向伟. 50例临床中药剂型对治疗效果的影响观察.中医临床研究, 2014, 34(17):90-91.
[收稿日期:2016-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