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柏睿
摘 要:通过运用文献调查法和对比分析法,调查了国内外关于企业竞争力概念、企业竞争力评价方法、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状况,进一步对几种典型的企业竞争力评价方法进行比较,指出现有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不足。以期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竞争力的评价体系研究有一个系统的梳理。最后指出,由于对该竞争力的评价要涉及到多种因素和目标,综合评价并不是各指标值的简单加总,而是需要根据一定的数学方法进行处理。不同的评价系统,评价因素也不同,使用的评价模型也有所不同。
关键词: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模糊综合评价法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rough the use of literature survey method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method to investigate the at home and abroad on the concept of the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enterprise competitiveness evaluation methods, the research status of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enterprise competitiveness, and further on several typical enterprise competitiveness evaluation methods compared.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shortcomings of existing logistics enterprise competitiveness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With a view to the third party logistics enterprise competitiveness evaluation research system has a system of carding. Finally, it is pointed out that due to the evaluation of the competitiveness of a variety of factors and objectives,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s not a simple sum of the value of each index, but need to be processed according to a certain mathematical method. Different evaluation systems, evaluation factors, are also diffenent, the use of the evaluation model is also different.
Key words: enterprise competitiveness;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1 企业竞争力概念
企业竞争力是一个有明确直观含义但又难以准确定义的综合概念。国外许多专家、学者都曾从不同角度予以阐述。根据列宁所定义的“这种为共同市场而劳作的独立生产者之间的关系叫竞争”,竞争力显然是某些独立生产者在共同市场取得优势,而另一些处于劣势地位的表现。莫夫卓基(1995)认为,竞争力研究可以涵盖国家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3个层次。
国内学者对企业竞争力也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罗国勋认为,企业竞争力是企业和企业家在适应、协调和驾驭外部环境的过程中成功地从事经营活动的能力。张志强、吴建忠认为,企业竞争力实际上是一个通过比较而得到的相对概念,企业竞争力由3部分组成,即企业现实的市场竞争力;企业潜在的、企业未来可能拥有的市场竞争能力;企业将潜在竞争能力转化为现实、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胡大立认为企业竞争力就是作为独立经济实体的企业,在市场竞争过程中,通过自身要素的优化及与外部环境的有机交互,在有限的市场资源配置中占有相对优势,进而处于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状态的能力。
2 企业竞争力评价方法
2.1 国外关于企业竞争力的评价方法
国外的企业竞争力评价理论中,颇具代表性的是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罗伯特·卡普兰和复兴国际方案总裁戴维·诺顿提出的基于全面业绩评价的平衡记分卡(BSC)。BSC从4个方面(财务、顾客、内部过程、学习与成长)对企业业绩进而企业的竞争力进行评价。尽管有学者指出BSC本身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相对过去的单纯财务性竞争力评价方法,它的评价思想有了飞跃性的发展,标志着战略性企业竞争力评价阶段的来临。国外关于竞争力的评价方法见表1。
2.2 国内对企业竞争力评价的研究
国内学者关于企业竞争力评价方法的研究有杜纲、康荣平的九宫图法,高庆祥的财务指标法,管益忻的比较分析法,姚俊梅的梅图和波图法,李仁安的模糊数学法。
另外,朱少平(2002)考虑企业当前的业绩和潜在的竞争力,建立了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了模糊综合评判进行评价研究。目前,国内外关于企业竞争力的各种观点已经相对比较丰富,但专门针对物流企业竞争力的研究并不多见,即便有一些也多是对物流产业或物流企业国际竞争力这两方面的独立研究,如:①《中国物流企业如何提高国际竞争力》;②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教授王燕的《战略联盟提升物流企业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薛求知与谢泅薪的《物流企业国际核心竞争力战略的构建与展开》,还有些专家学者写的《物流企业如何塑造核心能力》;③《物流企业要打国际品牌》等文章,研究对象都是针对我国物流企业。
2.3 国内对物流企业竞争力评价方法的研究
在竞争力评价方法方面,现有的文献大多采取因子分析法、层次分析法以及主成分分析法,其中尤以因子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使用最多。张旭凤(2009)、闻秀霞(2013)使用因子分析法来研究物流企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吕锦山(2010)运用聚类分析法分析物流企业;张宝友等(2010)利用偏相关与多元回归工具,研究中国上市物流公司与跨国物流公司在竞争力方面的差异;侯波(2010)利用模糊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港口物流竞争力;张国红(2012)利用灰色关联模型分析中国物流快递行业的竞争力;贺凯(2012)利用TRIZ方法研究我国物流上市公司核心竞争力。
3 第三方物流企业竞争力评价方法比较
下面就对上文介绍的几种评价方法的优缺点具体分析如下:
(1)层次分析方法:要求指标的层次结构系统中的要素互相独立,否则就不能应用这种方法。另外,该方法处理权重对应的指标只是一种线性关系,有一定主观性。而竞争力评价的实际情况却是各指标间往往呈现出复杂的非线性关系且可能高度相关,所以在竞争力评价中应用该方法并不是很合适。主成分分析法的优点在于:消除了评价指标之间的相关影响;减少了指标选择的工作量;采用信息权数有助于客观地反映样本间的现实关系。
(2)模糊综合评价法:本身不能解决评价指标间相关性造成的评价信息重复问题。因此在进行模糊综合评价前,一定要把各评价因素之间的界限区分清楚,这样才能减少各评价因素之间的相关程度,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3)因子分析法:具有因子性质比较容易解释的优点,但是由于通过估计值对因子进行评价使该方法在精确方面有所欠缺,因子分析法的线性关系处理方式使其反应现实关系上有所偏差,导致综合评价值不唯一,因为综合评价有可能包含重复信息,增大了工作量。
(4)主成分分析法:不足之处在于不便于纵向和横向比较,按线性关系处理原始变量和分量,对同一样本处于不同集合的综合评价值不统一。没有考虑到非线性关系。
4 物流企业竞争力指标体系
4.1 国外具有代表性的物流企业竞争力指标体系
国际上比较权威的关于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有世界经济论坛(WEF)评价指标体系,瑞士国家管理发展学院(IMD)评价指标体系等,这些都对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另外,M.Menon等人通过对美国的163家物流服务用户进行问卷调查,运用因子分析法得出评价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核心竞争力的4个选择因子,即价格、物流服务商被感知的绩效、物流服务商被感知的能力、战略和外部环境。J.Tyana在阐述如何评价第三方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时,提出了14个评价标准,其中包括订单处理能力、预测能力、库存管理与控制能力、货物提示跟踪、信息交互能力和采集能力、增值服务能力、组织战略方向等。E.Steven认为评价第三方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应考虑装运成本、顾客服务、获得自动帮助、盈利能力4方面因素。
瑞士国家管理发展学院(IMD)评价指标体系对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的建立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这个体系在国际的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中是比较权威的,它有4大要素:经济运行竞争力、政府效率竞争力、企业效率竞争力和基础设施竞争力,20个子要素,共包含300多个指标。
4.2 国内具有代表性的物流企业竞争力指标体系
我国经济学大师金碚认为不需要很多指标就应该基本上能把一个企业的竞争力情况反映出来,所以测评指标要有综合性,他构建的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主要有2大类指标组成,分别为分析性指标与测评性指标。
胡大立构建的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可以综合评价企业的显在竞争力与潜在竞争力,比较全面综合。该指标体系共有获利能力、营运能力、市场控制能力、经营安全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信息技术水平等6大类指标70个小指标。
王道平、翟树序(2005)从企业经营特征的角度构建了第三方物流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业务层面、财务层面、管理层面3个层面,物流技术能力、市场客户控制能力、物流服务深度、人力资源水平、学习型组织度、企业文化、社会效应、经营安全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10个因素以及33个子因素层。
江西财经大学王坤(2006)建立了两种评价体系:一种基于财务指标构建而成,设置了总资产周转率、资产利润率、资产负债率、主营业务利润率等12项评价指标,采用因子分析与主成分分析对25家物流上市公司进行了分析;另一种是基于物流系统构建而成,包括物流管理系统、物流作业系统、物流信息系统和人力资源系统4大类12个小指标,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中远物流有限公司的竞争力进行了评价。
另外,顾武、方晓平(2003)在对于影响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加以分析与综合的基础上,设计了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多测度指标体系,建立了测度竞争力的模糊评估方法。蔡定萍(2003)设计了一套较为科学、完整、可操作性强的能从全方位、多角度反映不同类型物流企业竞争力的指标体系,指出物流企业竞争力指标体系应设有反映物流企业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的指标。远亚丽(2009)认为物流企业竞争力是物流企业在服务能力、财务能力、组织能力等几方面的综合能力。她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也是基于财务指标的。
王勇智(2011)借鉴了平衡计分卡思想,构建了基于平衡计分卡的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从财务及效益竞争力、内部运营竞争力、顾客价值竞争力、创新竞争力4方面共15个小指标对物流企业竞争力问题进行研究。
概括以上文献材料并将其归纳总结,可从物流企业的运营、支持的部门和无形资产3个角度对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评价,其具体的评价指标内容如表2所示。
4.3 物流企业竞争力指标体系的评价
上述指标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关国内第三方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比较匮乏,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不够系统。没有构成统一的研究结论,只是在一些期刊中零散地出现一些论述。由于建立指标体系的理论依据不强,研究国内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评价就更不成系统了,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加强。
(2)对第三方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及因素间相互作用理论的研究还很缺乏。目前的评价方法无法体现指标内部之间相互影响与反馈的关系,权重分配趋向非均衡化。
(3)缺乏对“小样本、贫信息不确定”问题的考虑。对第三方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需要借鉴一定数量的历史资料,而往往企业很难提供出这些历史资料,使得对这种小样本、贫信息不确定的评价造成很大的困难。
(4)第三方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的实用案例较少。国内外相关研究多是提出一套评价指标体系,很少对其有效性进行实例验证。
5 结 论
第三方物流企业竞争力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构建一个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评价指标组成的评价体系,确定分析的综合指标。对任何系统进行评价时首先应明确所评系统的各个方面。影响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竞争力有众多因素,包括许多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容很多,但是并不一定把所有因素都考虑进去,而应该把能够反映这个系统优劣的主要因素选择为评价因素,把那些无关紧要的因素弃掉。当然主要和次要之分要因不同的系统而做出不同的选择。研究这些有用的因素有助于科学地分析和进行正确评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由于对该竞争力的评价要涉及到多种因素和目标,综合评价并不是各指标值的简单加总,而是需要根据一定的数学方法进行处理。不同的评价系统,评价因素也不同,使用的评价模型也有所不同。同一评价系统也可以使用不同的评价模型,因此,对选用什么样的评价模型本身也必须做出评价。由于评价是多目标、多层次的,在确定评价方法上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因此在对系统模型进行评价之前就应该充分研究,否则难以获得有效的评价。
参考文献:
[1] 王海燕. 基于企业发展定位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D]. 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2] 翟树芹.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D]. 长沙: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3] 王道平,翟树芹. 第三方物流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其评价[J]. 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6):79-83.
[4] 杜懿. 第三方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D].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5] 董晶晶. 第三方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及对策研究[D]. 武汉:武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6] 周秀欢. 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及评价研究[D]. 武汉: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7] 管清俊. 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竞争力评价研究[D]. 赣州:江西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8] 李雪虎. 基于顾客价值理论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D]. 呼和浩特:内蒙古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9] 王冠奎. 第三方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研究[D].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