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心体会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2016-08-03 01:30孙婵
关键词:朱光潜文字情感

孙婵

在汉字的王国里,文字,这个小精灵,承载着数千年的华夏的情感,含英咀华,滋味悠长。四四方方的汉字,如同玉石象牙,如果经过能工巧匠的切磋琢磨,便可增其天然丽质,显其无边韵味。

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深入浅出,读之亲切。在朱光潜先生的分析中,我们不仅领略到一个大学问家运用文字的谨严精神,而且品味到文字本身的灵魂、血肉、情感和力量。

文中,朱光潜先生通过一些貌似信手拈来的生动例子,告诉我们,对待阅读和写作,“必须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字斟句酌”。朱光潜先生为了强调和突出其重要性,将其定义为“咬文嚼字”。先生之匠心,可以想见。作者认为,习作者只有不断地琢磨文字产生的力量,不断地去推敲词句形成的意境,努力追求联想所形成的意蕴,才能展现出文字本身的个性和灵魂,才能创造出传世的清辞丽句。在文章的末尾,作者还告诉我们,如果套用一些陈词滥调,离不开“套版反应”,文章就会落入俗套,文章的语言也不会跟着思想情感走,文章自然就会“落人下乘”。“只有刻苦自勉,推陈出新,时时追求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一、我们为什么要“咬文嚼字”

文章开篇例举了郭沫若先生的剧本《屈原》里婵娟骂宋玉的例子,原句是:“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上演时嫌这话不够味,后经一演员提醒改成“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接着作者又例举《水浒》中石秀骂梁中书的话:“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杨雄醉骂潘巧云:“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流涎!你这你这……”通过这些实例,不难看出,“你这什么”句式“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且是带有极端噌恶的惊叹语,表现了强烈的情感。”接着作者又例举了《红楼梦》中茗烟骂金荣的话:“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指出此处的“你是”含有假定语气,也带一点“你不是”的讥讽的意味。并指出郭沫若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成“你这革命家的风度”的不妥之处。本段的举例意在比较论述“你是什么”“你这什么”和“你有什么”的区别,并指出这两种不同的语用所带有的性质不同的情感特征。

从作者的旁征博引中,我们不禁要思考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一个演员的炼字比郭沫若这个大戏剧家的用词更恰到好处呢?早在《屈原》之前,“你这什么”和“你是什么”这样带有情感色彩的句子为什么在《水浒》和《红楼梦》中就有了呢?细思量,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因巧生妙的词句,产生出意想不到的力量和效果,那是因为这些有生命力的句子源于生活,也最贴近生活,直指人心,所以有着极强烈的艺术张力。

文章第三段的开头,朱先生说:“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都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这种对文字的敬畏之心和负责任的态度彰显出文人严谨治学的修养,一丝不苟的态度,细嚼慢咽的文人情怀。“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咬文嚼字,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实际上就是在调整思想和情感。”我们常说文以载道,文以言情。这段逐层深入的论述,将文字与情感休戚相关、相依为命的内在关系昭然若揭。同时更深层次地提醒我们,对文字的含糊,是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的表现,从而揭示出为文先为人、情真方意切的治学与生活的辩证关系。

由此可见,切切实实地咬文嚼字是阅读和创作的必由之路。

二、我们怎么来“咬文嚼字”

文章第四段,作者举了人人皆知的贾岛和韩愈之间关于“推敲”的例子,打破了古今人对韩愈改句的赞赏的固有思维。朱先生为此进行了浓墨重彩的细致解读。他模拟想象当时贾岛在创作此诗时用“推”或用“敲”时的意境。用“推”固然显得鲁莽,但在当时孤冷的意境下能表现出僧人的胸襟气度;假如换用“敲”字,就显得拘谨,没有“推”字更能有韵味。“推”,可以无声;“敲”,却平添了搅扰。且不论哪一个字更符合当时的意境,但这个分析的过程,朱先生用文本阅读的“还原法”,用自己的心路历程,用咬文嚼字的感受启迪我们如何进行文字的推敲和打磨。更进一步说明,咬文嚼字的过程,实质上是思想情感上的“推敲”。对文字的精雕细琢,实际上就是对思想情感的锤炼。对文字的完美追求,实质上是追求人生的至善至美。

我们若是了解了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的关系,对于文字的推敲就会显得更加慎重。韦应物的“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中,一个“横”字,扁舟闲横、恬淡自在的意境全出,任何他字均不可替之。

朱光潜先生用其推敲阅读的经历告诉我们:设身处地还原创作的情境,不失为咬文嚼字的一个好方法。

三、“咬文嚼字”追求的高境界是什么

“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比如苏轼的《惠山烹小龙团》中的诗句“独携天山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既有“小团月”与“小龙团茶”的联想,更有“明月照着清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这一例举,说明文字有其产生的土壤、创作的背景和情感的诉求。文字的种子,既要埋在“此身、此时、此地”(朱光潜先生的座右铭)的生活土壤,立足本义,又要充分发挥联想、插上梦的翅膀,赋予它历史的、艺术的担当,从而摆脱“套版反应”的俗套。“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是简单描述,是说明,是写实;而“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是清辞丽句,是创作,是想象。真是妙哉!

其实,在汉字的王国里,这样的奇思妙想、名篇佳句,不胜枚举。比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一个“任”字,将梅花刻画成了一介血肉有性格的寒士形象。他历风霜而不馁,先百花而不傲,落泥尘而不悲,唯留其香,有骨有心。现代诗中这样摄人心魂的句子也有很多。如北岛的“从卖气球的人那里,每个孩子牵走一个心愿”、顾城的“没有加糖,地平线上卧着一轮甜甜的太阳”等等。一个“牵”字,一个“卧”字,哪一个读来不让人怦然心动?

这就是文学创作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这样的好文妙辞,因为语言跟着思想情感在走,遣词造句怎么可能会落入俗套呢?在我们的浩瀚的文学的长河里,流传下来的经典的作品都能体现作品本身的独特性和创造性,即不可替代性。这大概就是创作的最高境界。黑格尔说:“第一个把美女比作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重复这一比喻的是庸才,第三个重复这一比喻的是蠢材。”“惟陈言之务去”,方能“作”出上乘的文章来。

《咬文嚼字》这篇文章不仅是一篇文艺理论水平极高的文章,更是展示了朱光潜先生不凡的人格魅力的一篇文章。字里行间透露着一个学者对文字的敬畏之心和对文化传承的担当之情。文章娓娓道来,逐层深入,激发想象,触动隋怀。朱光潜先生为我们确立了咬文嚼字的标杆,不仅有标准,还有刻度。即最朴实的文字最有力量,最浪漫的文字最动人,最独具个性的文字最有生命力。因此我们对待文字要有敬畏之心,对待文章的心胸要正直,对待文学的信仰要忠诚。我们要潜心体会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文字是我们精神家园的主人,方方正正地记录着真实的历史,抑扬顿挫地讲述五彩的情怀,勤勤恳恳地传承着厚重的文明,让我们一代一代华夏儿女的文化之旅充实而温暖,丰富亦多彩。

学法指导

《咬文嚼字》是一篇文学论文,也可以看作一篇文艺随笔。阅读这篇文章,我们不妨选择这样三个着眼点:

一、宏观上,厘清文脉思路

文章最后一段说:“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这句话便清晰地交代了作者的总体思路。而前面六个自然段也是有文脉可循的。行文中,作者在依次传达这样的一些观点:句式不同,情感不同;字数不同,意味不同;用字不同,意境不同;以及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宏观得以掌控,余者就如沙滩拾贝。

二、微观上,揣摩举例用意

与一般的议论文有所区别的是,本文作者为避免落入俗套,多通过一些生动例子,引导读者如何阅读与写作。仔细一揣摩,这些看似“随便”的例子往往是有其用意的。作者为了阐发、印证观点,用例作了精心选择:或生熟不同,或古今有别,或轻重各异,或褒贬两端。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既有目的,又有实效。读者不妨作些细致的推敲玩味。

三、情感上,多些审美趣味

朱光潜先生是中国近代美学的奠基人,因此,行文中往往点染着文人的雅趣,渗透着传统美学的况味。读者若能带着些许审美趣味来阅读文章,便能品味出“端木遗风”中的机智风趣,“柳岸灞桥”中的唐风宋韵,乃至“春花秋月”中的臧否褒贬。倘能如此读书,定然“身心获益靡涯,文章增华有望”(郭沫若)。

猜你喜欢
朱光潜文字情感
挚友可贵
朱光潜三立座右铭
文字的前世今生
热爱与坚持
情感
台上
梦中的文字
朱光潜“地下”翻译《美学》
怕站而不怕慢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