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晶
摘 要:本文试从“亲”字的古今例字入手,通过对比来观察“亲”字古今主要意义,从而揭示“亲”字从古至今的词义变化,反映其词义不断转移的本质。并且通过对“亲”字词义发展的研究来以小见大地说明现代汉语中普遍存在的词义转移现象。说明什么是词义转移,并结合现代汉语中大量词义转移的例证来阐述,探究现代汉语词义转移现象产生的基本原因,以此来对现代汉语词义转移现象有基本的认识和探索。
关键字:“亲”词义变化;词义转移;产生原因
1 “親”字古今意义对比分析
(一)古代汉语中“亲”字主要意义
“亲”字在汉语中出现较早,最早记录“亲”字的文献是《周易》:“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说文解字》对“亲”的解释则是:“親,至也。从見亲聲。七人切。”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为“至也。至部曰。到者,至也;到其地曰至。情意恳到曰至:‘父母者,情之冣至者也,故谓之亲。从見亲聲。七人切。”从整体看来,“亲”字在古代的用法相对比较普遍,其在古代的意义按词性来分主要有以下几种:
1、用作名词
①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庄子·养生主》) 父母
②国君不可以轻,轻则失亲(司马迁《史记·韩长孺列传》 亲近的人
③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亲属
2、用作动词
①亲贤臣,远小人。(诸葛亮《出师表》) 亲近
②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幸,子熟与起?(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爱护,亲近。
3、用作形容词
①王无亲臣矣。(《孟子》) 亲近的
②我有亲父兄,性情暴如雷。(《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血缘关系最接近的
4、用作副词
①亲引问委曲。(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经》) 亲自
由此可见,“亲 ”字在古代汉语中主要用作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这四大类型,且在古代汉语中“亲”常常作为一个词单独使用来表达一定的意义,即使有时与其他词连用如“亲友”也并不是一个复合词,它只表达亲人,亲属之意,而“友”才表示朋友,这与现代汉语有很大不同。
(二)现代汉语中“亲”字主要意义
在现代汉语中,“亲”字的运用仍然非常普遍,但与古代汉语不同的是,在现代汉语中它经常作为一个不成词语素,与其它语素合起来构成一个词来表示某个意义。同样,其词义按词性来分有以下几种:
1、用作名词
①表示父母。 父亲 母亲
②表示婚姻。 结亲 定亲
③指新妇。 娶亲 迎亲
④(qìng)称儿子的丈人、丈母或女儿的公公、婆婆。 亲家
⑤表示粉丝。 笔亲(明星周笔畅的粉丝)
⑥表示具有某种共同特征或共同爱好的一类人,此意义多用于论坛,贴吧。 网亲
⑦表示称呼,多用于淘宝体。
2、用作动词
①用嘴唇接触(人或东西),表示亲热,喜爱。 亲吻 亲嘴
②跟人亲近(多指国家)。 亲华
3、用作形容词
①表示亲生的。 亲女儿
②表示血缘关系最接近的。 亲兄弟 亲叔叔
③表示有血缘或婚姻关系的。 亲戚
④表示关系近,感情好。 亲近 亲密
4、用作副词
①表示亲自。 亲手 亲身
虽然“亲”字在现代汉语中经常作为一个不成词语素与其他语素组合成词表达词义,但是其在现代汉语中基本上保留了古代汉语的意义。如表示亲属,亲自和血缘关系最接近的等意义。当然,在保留古代基本意义的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运用语言习惯的变化,“亲”字也出现了一些有别于古代汉语意义的新意义。通过对“亲”字古今主要意义的例举,对比,可以清楚地看到“亲”字从古至今词义不断转移,不断出现新的意义和用法 。
2 现代汉语词义转移现象
(一)什么是词义转移
词义转移是词义演变的主要特征之一,具体来说,词义转移指的是原义表示的概念发生转移,新义表示另外相似或相近的概念。如寺,原义是官署,现多表示佛寺。荤字最初字义是指蒜葱等有气味的菜,现本意已经消失。
(二)现代汉语词义转移现象概述
从“亲”字古今意义的变化可以看出,“亲”在现代汉语中所具有的新意义是词语在发展变化的过程中词义转移的结果,在现代汉语中像“亲”这样发生词义转移现象的词非常多。词义转移的方式和途径相对比较复杂。本文结合现代汉语大量词义转移例证将现代汉语词义转移现象大致分为以下两种:
1、单纯转移。指一个词其词义转移的方式仅仅只经历了“转移”的过程,这个转移过程可以是词义的一个环节在进行也可以是多个环节转移形成的。但其词义演变过程没有其他演变方式参与。
①词义演变前的意义a和演变后的意义b所指称的范围都从属于一个更大的指称范围c中。a,b与c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在这种转移中b和a代表的意义往往互相排斥,无法共存,会出现b最终取代a的现象。如“脚”的词义转移。“脚”原义是指小腿,《说文解字》:“脚,胫也”而这个意义到中古发生了变化,其意义演变成了“足”。演变前的意义a胫和演变后的意义b足都从属于一个更大的范围c中,即人的下肢。而演变后,“足”和“小腿”表示人体下肢的不同部位,a,b意义开始互相排斥,而最终演变后的意义“足”被普遍接受最终取代“小腿”的意义。
②演变前后的意义a,b有意义间的联系,但它们并不属于另一个更大的指称范围。
A、指物和指人的转移
“兵”的原始意义是武器《说文解字》:兵,械也。后来随着词义的演变,引申为拿着武器的人即士兵、战士。“兵”的词义由原始的“武器”发展到“拿着武器的人”词义由指物转移到于此物有关的人。
B、指行为到指行为主体
贼本义是“毁,害”《论语·先进》:“贼夫子之人”,又特指杀害。《左转·晋灵公不君》“使鉏麑贼之”后引申为违法乱纪,犯上作乱的人。“贼”的意义由动作行为发展为做这些事的主体,是行为到行为主体的转移。
C、由指行为到指这种行为具有的性质、特征
《说文》中对习的解释是“数飞也,从羽,从白”所以其本义是指鸟反复地飞,频繁地飞。后引申为反复练习钻研《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變化后的意义b是对意义a的抽象概括,指的是具有a性质,特征的事物。
2、复合转移。这种转移是指词义演变的过程除了转移还有扩大或缩小的存在。词义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环节发生了变化,一个环节是转移而另一个则是扩大或缩小。
①转移并扩大。
“匠”的本义专指木工。《说文解字》:“匠,木工也”在先秦时期具有专门技艺的人有自己特定的称呼。王充《论衡·量知》:“能斫削柱梁,谓之木匠,能穿凿穴埳,谓之土匠;能雕琢文书,谓之史匠。”后也特指巧妙的思想,构思(匠心),演变前后都与掌握,精通某种技艺有关。演变前适用的范围仅限于木工,演变后泛指各种有专门技艺的人,这是扩大。演变前只指人,演变后也指人具有的特征,这是转移。
②转移并缩小
“臭”在古代的意义是气味,味道。《周易·系辞上》:“同心之言,其臭如阑”。大约汉代以后出现另一个意义即气味等难闻,发生了词义转移且转移后的意义一直沿用至今,而其表示气味的用法消失。意义从表示气味到特指不好,难闻的气味是缩小,而从指称对象到指称特征是转移。
3 词义转移现象产生的原因
(一)词义引申的影响
在现代汉语中一个词一般不单单只有一个义项,而是多个义项共存,而这几个义项的地位往往是不平等的,其中最基本,最常用的义项叫做基本义。在基本义的基础上经过推演发展而产生的意义就是引申义。词义运动的基本形式是引申。词义的引申是词义从基本义出发,根据自身特点按照一定的规律或予以相近的联想不断产生新的意义。词义引申一般会带来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本文认为词义引申是词义转移的一个主要原因,词义引申产生词义转移的情况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具体到抽象的引申
因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最先开始接触的是一些常见的有形体,实在而具体的事物,所以词语的本义一般表示具体事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交际的需要,要表示一些不常见无形,抽象的事物,就要借助与这种抽象事物相关的具体事物的名称,形成了具体到抽象的引申。如“骨肉”,本义是骨和肉,指人的躯体。《礼记·檀弓下》:“骨肉归复土,命也。”到先秦时词义已发生变化,其义为至亲。《吕氏春秋·精通》:“父母之于子也,子之于父母也,此之谓骨肉之亲”意义前后从表示实在的躯体到后来表示抽象意义的至亲是引申,从表示物体到表示关系是转移。
2、褒义到贬义的引申
词义在发展过程中所带有的感情色彩也会随语言的发展而变化,在词义引申过程中,很多词语不仅意义发生转移而且感情色彩也从褒义发展为贬义。如“爪牙”原义是指武臣卫士,勇敢得力的助手,含褒义。《国语·勾践灭吴》:“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后引申为亲信,党羽供人驱使的人,褒义色彩减弱,如今在现代汉语中则表示“比喻坏人的党羽”褒义色彩完全消失变成贬义。
3、个别到一般的引申
词义由表示个别事物发展为表示具有这种性质或特征的一般事物。这类引申所产生的词义转移一般是复合转移中的转移并扩大。如“深”本义是指水深和水浅相对。《诗经·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后引申为从上到下或从外到里的距离大(跟浅相对),又引申为深奥,深刻。词义由特指水深发展为指一切距离大事词义扩大,而水深与深奥,深刻,内涵相关,是词义转移。
(二)经济原则的要求
语言所要表达的意义在不断增多,让一个词兼表几个互相有联系的意义而不必另造新词,符合经济的原则。人的认知能力和记忆力都是有限的,但新事物、新现象在不断产生,如果每个新事物,新现象的出现都要创造一个与之相配的新词,不仅母语学习者会感到麻烦,还会对对外汉语教学形成极大的障碍。因此这种旧词添新义的方法既能满足交际的需要,又能减省会话双方的记忆负担。另外,语言的这种要求由于受到语境的支持而得到满足,词义经过转移后词具有多个义项,但在具体语境中只能使用与之相对应的意义,语境使词义单一化,具体化,为词义转移后词语的正常使用提供了条件。
(三)网络新媒体的出现
近年来,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发展,使语言传播不受时,地、空间的限制而更加方便多样。媒体语言的影响力开始对社会语言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网络的产生和普及所带来的网络语言就是在网络的特殊情境中,词义经过转移去表示与之相关的其他事物,它产生于人们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在词的基本义的基础上附加了调侃,诙谐等色彩义。如“奇葩”从本义“奇特而美丽的花朵”后来随着网络的出现所产生的表示“比喻某人言行举止奇异,不符合常理”的意义,其作为网络语言在最开始只能在网络中使用,后来随着大众的接受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被使用。可以说网络新媒体的出现为词义的转移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李宇明.中国语言规划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87-89
[2]王力.古代汉语[M].上海:中华书局,2013:235—236,146-147
[3]宋彩霞.汉语词义演变中扩大缩小转移模式[J].集宁师专学报,2001,(01):40-42
[4]李熙耀. 词义的引申和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J].教学与进修,1984,(02):22-24
[5]刘央.淘宝体中“亲”的研究[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