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璐婷
摘 要:巴别尔小说别具特色,本文谨以《我的第一只鹅》为例探究其背景、环境和场面构置上的特点。
关键词:《我的第一只鹅》;背景;环境;场面构置;特点
从背景上有以小见大、笔力万千的特点。该小说在背景方面的介绍上显得非常简略,并且没有用太多的笔墨去交代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等背景,而是以参谋长口授的命令引入的,令团长“率所部朝丘古诺夫·多勃雷沃特卡方向前进,与遭遇之敌交火,并歼灭之……”由此我们可以窥见小说的背景是战争岁月,简洁明了地把背景融合在小说中,为后文的情节发展、人物设置打开了一扇门,非常流畅通顺,且不着笔墨直接描写战争大规模的残酷与血腥,减少了给读者的灾难感,充满人文关怀,但这是为了更深层次地表现战争带来的危害,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加重了后文“杀鹅”事件带来的震撼,从侧面反映出战争,突出其残酷和对人性的扭曲。
环境上,首先,用色彩衬托环境,比喻简洁、精准。“我”跟着设营员去村里找个下处住下时,“面前是环形村道,黄不棱登的,像南瓜”,“天上,奄奄一息的太阳正在吐出粉红色的气息”,“黄”、“粉红”这样的暖色调体现出“我”此时心情不错,对融入即将面对的集体有着渴望与期待,而“我”联想到的“像南瓜”反映战争带来的饥荒、“贫乏”,与后文老婆子“一提吃的事儿,我宁愿上吊”遥相呼应。“我”明白战争的饥荒才会联想到食物,而“奄奄一息”则暗示了“我”的期待若有若无、条件不容乐观,美好事物也掩盖不住灾难感,表现对未来的担忧。另外,环境描写在情节前后的相互照应。“我”到哥萨克群体中却倍受欺侮,想融入他们、把这儿当家,所以在他们煮猪肉时会想起远方故乡的炊烟,会“勾起了我孤身在外、饥肠辘辘的乡愁”,而在“我”暴力杀鹅的“壮举”后,却觉得“月亮像个廉价的耳环”,看到的景物而联想到的事物不同是由心境造成的,环境画风突变的转折衬托出“我”内心的痛苦、委屈、绝望和艰难,后文“夜晚用它苍茫的被单……发烫的额头上”则表明了“我”精神上受到的伤害感和矛盾的心理。
场面构置上,以小见大,开篇不直接描绘战争场面而以与师长见面、参谋长给团长的命令来交代战争背景,场面小中见大。另外,采用前后对比的手法构置场面,杀鹅前构置的场面是“我”初来乍到、文弱可欺、不入哥萨克们的眼,所以被嘲笑、欺侮、扔箱子、羞辱却无可奈何,;而“我”凶暴“勇武”地杀鹅后,场面构置就大不一样的,哥萨克们对“我”的态度有了很大的转折,认为“这小子跟咋们还合得来”,并叫“我”“老弟”,邀“我”一同进食,态度转变的画面极其讽刺,“英雄”如此欺软“惜”硬,并以暴力血腥的行为为同类而无人道主义和爱心,这样的场面构置暗含着英雄主义的消解,“我”由被欺到融入并大声念《真理报》说明杀鹅行为让哥萨克们接纳、认可了“我”,“我”得到了一张带血的门票,前后对比的场面设置让人心头为之一颤。
参考文献
[1]曾思艺. 试论《骑兵军》创作的艺术特色[J].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06:60-64+87.
[2]俞航. 空间的拼贴:巴别尔《骑兵军》叙述结构分析[J].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5,03:30-36.
[3]曾思藝. 对革命的中性艺术叙事——试论巴别尔的《骑兵军》[J].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4:116-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