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荣
摘 要:教育云平台能够有效提升边疆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对国家战略深化发展、边疆地区民族经济社会进步和稳定边境形势具有重要意义。而当前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云平台建设存在通讯环境恶劣、经费投入不足、资源库落后等问题,本文对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云平台建设思路进行了有益探索。
关键字:教育云平台;边疆民族地区;建设思路探索
教育云平台是综合互联网、云计算、教育方式,集教育教学管理业务、教学资源应用服务、个性化门户网站为一体,可扩展的综合性教育社会化服务平台,是未来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架构,为大众化教育、普及化教育以及现代化教育提供信息基础。
我国教育“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建设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创新网络教学模式,继续推进边远地区的远程教育。同时,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教育水平差异性大,而边疆民族地区由于地方经济发展滞后,难以建设传统式的优秀实体化教育基础设施。另一方面,边疆民族地区具有民族组成丰富、民族特色鲜明、牵涉边境安全和民族团结统一等问题,使得在边疆地区开展国家层面的普及化教育具有十足的迫切性。因此,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对于提升边远地区,特别是边疆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缩少与沿海发达地区的数字化、教育化的差距具有重要的意义。
1 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云平台建设的必要性
推进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云平台建设具有重大的国家、经济、社会、民族、教育事业等多方面的意义。
首先,国家深化发展需要边疆地区教育云平台为边境地区提供政策落实推进的基础。近年来,国家“一带一路”以及“走出去”战略发展政策的深入,边境地区成为了国家对外开拓的重要支点。云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成为了国家向东南亚扩展的出口,而西藏藏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则为“路上丝绸之路”的中间节点。教育云平台的敷设,需要以卫星、基站、终端等为核心的硬件设施,以及以系统、平台、应用为核心的软件,再辅以国家教育、民族教育的教学内容,能够为推广我国和谐发展、友好睦邻的对外政策和良好形象提供基础。
边疆地区教育云平台能够有效带动边疆地区民族经济的发展。教育云平台的应用效果,需要以高质量、高标准、高技术的科学技术应用基础作为支撑,加快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络升级换代,建设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络的边疆局域网络,推进边疆民族地区的网络电力保障设施建设,形成边疆复杂地形地貌和恶劣天气下的网络建设技术,建成综合化、系统化、稳定化的终端教学基础网络,形成具备鲜明国家特色、民族特色、地区特色的教学信息化内容。我国绵长的边境线,大量的边境国民具有充足的教育教学需求,这对于互联网行业、教育行业、通信行业、设备行业以及电力行业都将会是一个潜在的巨大市场,能够拉动上万亿的市场空间,也将为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边疆地区教育云平台为我国稳定边境形势、稳定民族关系做出贡献。我国边疆地区广泛生活着汉族、傣族、壮族、傈僳族、满族、藏族、朝鲜族等各族群众,边疆地区各族混居,与边境交界国家交流频繁,一方面民族特色鲜明,另一方面国家难以全面管理。边疆地区教育云平台建设能够将国家和谐统一的民族政策深入到边境地区,形成稳定而有效的民族教育政策,通过科学文化课程的教育,提升边疆民族地区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降低国家边境潜在风险,维持了民族和谐稳定。
2 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云平台建设存在的难题
由于边疆民族地区存在民族结构多元化、地形地貌复杂、天气环境恶劣等客观条件,教育云平台存在难推进、难协调、难建设等显著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恶劣复杂环境影响教育云平台的建设和稳定。我国边疆民族地区一般分布着高山、森林、湖泊、海洋、沙漠等复杂地形地貌,对于互联网光纤、光缆、基站敷设存在较大的施工难度,且强风雨、强降雪、海啸、沙尘暴等条件对于通信网络设备运行具有很强的干扰作用,难以保证稳定性。而卫星转发需要开阔的无遮挡环境下,才能保障信号的有效传达,因此建设有效、稳定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才能有效保障教育云平台的使用。
边疆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发展不均。由于经济水平的差异化和社会改革发展的滞后,边疆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设施发展差异性大,一方面体现在国家基础平台建设的局限性,一方面受限于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如云南省滇中、滇西南就体现了明显的差异性。以云南、新疆、西藏地区为例,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接入通过带宽和网速提升,仅能满足地方部分高校和科研单位的接入使用,各省份中部与边疆、城乡之间的接入能力和带宽分配情况仍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使得边疆落后地区仍不具备教育网的接入能力。
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费投入不足。教育云平台的系统、设备、设施、终端和内容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建成。从1990年开始,中央制定了少数民族教育补助专款,加大力度提升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投资。到2014年,共计已投入将近1000亿元人民币。但是由于边疆地区的特殊性,复杂地理环境以及普遍落后的经济社会现状,重点投入资金大部分用于边疆国民的教育生活和学费补助,以及学校校舍建设中,使得投入到教育云平台建设的资金存在很大的缺口。如西藏自治区的尼木县、墨竹工卡县等部分中小学2015年仍未配备的计算机学习环境和电子化教学环境,电子实验室、图书室的配备设施、图书内容和室内面积均无法满足学生教育需求。
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云平台资源库建设落后。边疆民族地区的教育教材、教学素材应具有鲜明的地区特征和民族特征,才能获得优良的教学效果,才能使边疆民族地区的学生能够较好的接受教学内容。而目前很多全國通用的教材直接应用于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使得边疆少数民族学生的接收程度低,同时在少数民族混居区域内,以任意一种主体内容作为教学教材,同样很难让其他少数民族接受。据调查统计分析,目前近30%左右的边疆民族并没有特色明显的电子教学内容,如傣族、傈僳族、独龙族、鄂伦春族等都是采用没有本民族特色的通用电子教材。部分边疆民族地区的教员由于本身也缺乏信息技术的应用常识,因此教育信息化技术的教法和学法研究也相当滞后,导致教育信息化技术装备应用效能较低。
3 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云平台建设思路探索
针对上述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云平台建设存在复杂建设和通讯环境恶劣、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费投入不足、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云平台资源库落后等问题,需要建设的重点在硬件平台“云”服务系统和部分网络、终端建设,特色打造的抓手在软件系统、教师研修平台及资源整合部分。因此,提出以下的建设思路:
首先,应促进并保障边疆民族地区教育资源共享。恶劣的平台建设和通讯环境需要依赖于网络通信技术的进步,而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费投入需要由国家和地区统筹协调资金投入,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最大效能地发挥信息化投入资金效能才能够解决当前技术受限、投入不足的困境。基于国家“三通两平台”的基础,由国家牵头推动统一建设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络,统筹设备生产商进行对边疆民族地区设备设施和终端内容的统一生产,降低教育云平台的成本,有效利用和共享教育云平台的信息化生产基础。其次,确定人才交流和培训共享制度,提供共性化的边疆民族地区教学培训课程,促进教学资源共享。要大力改善边疆民族地区的学校高速互联网的接入容量,为边疆民族地区配备计算机教室、完善每个教室的多媒体终端教学设备。
其次,加快多民族语种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通过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为多民族语种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构建标准化的、自适应的、模块化的内容开发框架,推进优质教学开发人员到边疆民族地区协助开发适应于该地区的特色教材和资料编制。形成按地区划分的民族特色教育资源交换和共享中心,配备以文字、图片、视频、动画、音乐等多种形式的丰富教学素材,具备在线播放、硬盘播放、光盘播放等多种载体。最终形成以教育信息云为主,包括教学系统、成绩系统、综合素质评价、家校系统等适应边疆民族地区的教育信息云平台。
最后,应加强对边疆民族地区教学人员的培训。教育云平台需要教学人员不仅具有良好的教育理念和专业课程知识,同时还需要具备计算机使用、网络操作、多媒体课件制作等现代化、信息化综合素养。结合高等院校进行邊疆民族地区教学人员的“国培计划”和“特岗培训计划”,配备边疆民族地区教学人员的专项培训资金,形成教育云平台的教学梯队。
4 结语
目前教育云平台建设国家政策倡导推进落实,建设内容是事关边疆人民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通过项目建设实施及信息化整体推进建设,能尽快改善地方教育落后面貌,实现资源与信息化服务广泛共享,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是特色鲜明、特点突出、具有良好经济社会效益和发展带动力的惠民工程;通过教育云平台建设,对边疆、民族地区培育和发展信息产业有较强的支撑作用。
参考文献
[1]黄雪莲. 云南省边疆民族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探讨[J]. 农业网络信息,2008,06:56-57+63.
[2]甘健侯,赵波,李艳红. “互联网+民族教育”的内涵、价值及实现路径[J]. 学术探索,2016,02:141-145.
[3]许才明. 散杂居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研究——以民族乡为视点[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15:72-75.
[4]王全春,周铝,彭德远. 提高边疆民族地区农民信息素养的对策[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S1:32-35.
[5]阿不都艾尼江·塔西,赛里买木·尼亚孜. 喀什地区民族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探索与展望[J]. 科技资讯,2011,03:189.
[6]周晓华. 民族地区信息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164-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