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汀
1 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所谓高端技术技能人才,是指在具体的生产、工作岗位上通过运用专业技能、知识、经验等完成特定工艺流程操作并生产出特定产品的职业群体。高技能人才的胜任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同时他们作为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担负着企业技术改造创新,将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关键作用,占据我国就业大军的相当比例,因而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力量。
随着“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等政策红利的不断释放,企业对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正呈快速上升趋势,互联网、金融、电子机械等领域的高端人才早已供不应求。受人才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不足等问题的困扰,高端人才紧缺在中国是一个普遍现象。企业在招聘“新常态”下对高端人才的需求仍然旺盛。
例如电信行业,随着4G的发展,它将会带动整个中国发展从低端加工生产走向自主研发高技术附加值的一个转型。这里面对IT技术人才的需求很大。虽然我们国内高校每年有大批量的软件学院毕业的学生,但是他们技术基础不扎实,动手能力差,眼界也不够开阔,他们能够成为合格的软件公司开发人员起码需要再花一年时间去调整学习。
电信行业对高端IT人才的需求可以分以下几个方向:
1)4G网络硬件平台研发人才;
2)4G网络建設优化实施人才;
3)4G终端研究人才;
4)4G网络计费/业务支撑平台软件开发人才;
5)4G网络应用内容开发人才。
2 高职教育是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主战场
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在于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属于技能运用型人才,即能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的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人才。而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提出是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1年6月《在高等职业教育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战略研讨班的讲话》中提出的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最新定位。这是相对于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而言的,也是对高职教育前瞻性目标的定位。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从2004年提出的培养“高技能人才”到2005年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再到2011年的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演变,与我国不同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相辅相成。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期,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的优化整合、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现代制造业向高端迈进、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等等因素都迫切要求要有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大批高端技能型人才。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试验的通知【京教职成〔2015〕5号】中强调,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途径;对接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改革专业设置,调整教学计划,全面加强校企合作,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提升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增强职业教育对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力和影响力。
所以,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其主要任务就是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即要求毕业生具备用复杂、先进、尖端的技术技能去解决生产、建设、服务、管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的知识和能力。
3 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要求
当今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高职毕业生提出的新要求是:具有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及综合职业素养的高素质全面发展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这就要求学生不但要学好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要具备主动适应社会和自学提高的能力。而学生具备这种综合素质的必要前提条件,就是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意识,即学生要在认清社会、认清自我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积极主动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需要和自我发展需要。
同时,面对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应该使专业设置专而精,使学生清楚所学专业在毕业后能从事的职业或岗位,消除专业陌生感。高职院校必须注重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针对专业所处行业的环境,设置虚拟工作环境,增强实践教学应用性。加大校企结合力度,有针对性地扩大实训机会,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企业非常注重员工的职业素质,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毕业生就职空间广阔。高职院校应着重提高在校学生的综合素养,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4 高职学院的应对策略
为了适应首都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职业院校在课程教学策略方面需要做调整。以五年制高职教育为例,由于是招收初中毕业生,以前是降低基础文化课的学时和课程标准,强调“实用、够用”为主。这显然不能满足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其后续发展动力储备不足。所以在前两年的基础文化课教育中,需要整合先进高中课程体系,开展通识教育和大学先修课程。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健康素养;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国际交往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专业教育方面,课程瞄准高精尖产业人才需求,通过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国际大型企业的合作联合培养,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计划,努力培养国际化、高水平、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在教学手段上,实施启发式、参与式、讨论式、探究式等教学改革,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实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职业院校的学生虽然经过系统化的专业学习,学习和领悟能力较强,但实际操作能力还需要再加强。要想尽快达到企业的需求,“订单培养”是一个很好的方式。例如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设备检修的高端技能人才现在还处于紧缺状态。这方面,可以通过“订单培养”,企业和学校在教材选用、课程设置和师资上高度融合,保证学生学到“真功夫”。在课程设置方面,以电动列车驾驶为例,列车驾驶员不仅要学会基本驾驶技能,还要掌握特殊路段驾驶技能,在列车遇到故障时还要有能力实施救援。校企双方会首先列出该项工作的关键工作任务,接着做教学培训标准,最后形成具体的课程设置,保证学生在学校就能学到实际工作中需要的各种技能。
现今地铁运营中应用的智能化装备集成度越来越高,要求地铁运营人员了解多项工作流程和技能。另外,地铁运营工作环境是开放性的、多变性的,乘客对地铁服务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就需要地铁运营人员不仅拥有工作技能,还要有灵活的头脑和应变能力,因此,复合型地铁运营人才今后会更抢手。
“订单培养”方式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入学时就采用订单培养,另一种是毕业前进行订单培养。前一种周期长,但系统性、针对性强,可以进行人才储备。后一种周期短,见效快,实用性强。
5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升学生面向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1.基础文化课程整合先进高中课程体系,开展通识教育和大学先修课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健康素养,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2.专业教育课程瞄准高精尖产业人才需求,与企业联合,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计划,培养国际化、高水平、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3.全方位推动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育科研、教学评价、教学资源开发利用创新,推行小班化教学及选课制,实施启发式、参与式、讨论式、探究式等教学改革,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切实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4. 培养模式上要主动顺应教育信息化发展新趋势,加强教学信息化建设,为学生提供远程学习与移动学习平台。汇聚与整合海量网络学习资源,完善在线学习和教学管理平台,探索具有全球视野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