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来,全民阅读愈发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此同时,高校图书馆纷纷推出图书漂流活動,为推动全民阅读的不断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机遇。本文试着以西南大学图书漂流为研究载体,揭示图书漂流与互动学习的内涵并分析出二者之间的联系,指出图书漂流对高校读者互动学习的具体要求,探讨了读者互动学习的基本过程,构建起图书漂流的互动学习机制模型,希望能够为高校做好图书漂流活动提供指导和借鉴。
关键词:图书漂流;互动学习;机制
作为一种资源的共享,图书漂流随着实践的拓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图书馆认识到图书漂流在提高读者服务水平、扩充馆藏资源、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等方面带来的积极效应。它使书籍最大限度地发挥着传播知识的作用,使人们在传递图书的过程中发生着互动关系,促使了这一互动学习的过程。目前,国内关于漂书的研究不少,大多以读者服务的新型模式、阅读推广的载体、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实践举措与案例等层面作为切入点和研究对象,而本文在漂书这一大活动环境之下,以“读者互动学习”为研究重点。
1 图书漂流、互动学习的内涵及联系
1.1 图书漂流与互动学习的内涵
1.2 图书漂流
欧洲是最早开展图书漂流活动的地区,在2004年传到中国,即爱书者把个人的、已经不再阅读的图书贴上标签,然后将其至于各种公共场所,例如图书馆楼梯、公园长凳等,供人无偿阅读,拾取者读完后,按照标签标注内容,通过同种方法把图书放到公共场所[1,2]。通过这种方式,使得图书能够传递于人们之间,所传递的并非单纯的图书,更是一份信任。霍恩贝克于2001年在堪萨斯州创办了图书漂流网站,从而使得该项活动得到积极发展。2005 年,到瑞士旅游的Laow 与Jane 拾到首本漂流图书,归国以后建立起我国首个图书漂流网站。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图书漂流已经发展成国内的文化时尚,国内许多高校纷纷依托图书馆为载体,推出各种类型的“图书漂流”活动,取得很大的进展[3]。
1.3 互动学习
“互动”,广义上指一切物质存在的相互作用与影响;狭义的互动指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与具体情境下,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与影响,也指在一定情景中人们通过信息交换和行为交换所导致的相互之间的心理上和行为上的改变,从而表现为一个包括互动主体、互动情境、互动过程以及互动结果在内的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系统[4]。
互动学习作为一种人际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把一些彼此不认识却具有相同志向或能够弥补自身知识空缺的人联系在一起,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相同兴趣和认知、取长补短的陌生人之间的沟通,增加心灵的交流。同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学习和获取,伴随着一种亲切与信任的体验,从而能够为学习的互动性构建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1.4 图书漂流与互动学习的联系
1.5 互动学习对图书漂流的影响
许多学生进入高校门槛以后,缺少更高追求。通常情况下,阅读被现实的价值所替代,具有非常浓厚的功利性。互动学习本身就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的一种举措,通过对高校开展图书漂流活动的渗透,使他们相互学习、相互沟通,分享读书心得,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丰富现代的公共生活。同时,有助于漂书热情的提升。
图书被漂流的概率基本取自读者的兴趣和需求。互动学习在时间、空间上,都具备无约束力的条件。因此,作为新型的阅读方式,图书漂流犹如移动的书架,参与该项活动的人既属于读者还属于管理者,于是构建起一个具有较强流动性与开放性的图书馆。这样,互动学习促使了个体的不断涌入,使图书漂流率明显提高,图书使用量的增加即可作为漂流率的一个重大基数。
1.6 图书漂流对互动学习的具体要求
图书漂流开启了一种新的读书模式,为个人的私有资源赋予了公共性的特征。图书漂流活动属于校园文化活动的新形式,能够使大学生的诚信意识不断提升。图书漂流活动将图书馆阅读中的一系列制约因素打破,使高校读者能够获得一种开放式、自由式的阅读体验。在一种自觉状态下传播知识、分享阅读、传递信任,促使他们主动遵守相关规则,使得参与的大学生能够坦诚相对、彼此信任。
2 图书漂流活动中读者互动学习的基本特点与机制分析
2.1 图书漂流活动中读者互动学习的基本特点
2.2 信息交流与分享
图书漂流,是一个带有“听、说、读、写”色彩的全新概念。从参与图书漂流的过程来说,实际上是以书交友、分享知识、畅所欲言、体验阅读的过程。其间,信息在书和人构建起来的链条里,接力式的传递,不论资源的有效与否,书作为载体,无不体现着读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与分享。
2.3 情感表达与转述
互动学习中,读者的社会心理与应用行为包含着大量的情感讯息,一种是情感的自身流露,属自创性;另一种是对他人情感的评论或吸收、排斥,属来源性。在情感的表达与转述过程中,不自觉地参与到漂书活动,也接续了活动的进行。
2.4 认知真实且大胆
不论是信息的传播,还是情感的展现,读者的认知都是真实且大胆的。读者几乎没有面对面地交谈,通过文字情境,暴露自己真实的思维过程和第一正确的观点,留给下一个读者审慎地决策,促使互动学习的高效和影响力。
2.5 图书漂流活动中读者互动学习的机制分析
2.6 读者的行为机制分析
在漂书系统内部,读者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是一种动态的系统,涉及两个方面:一是系统的组织结构,即读者以怎样的方式组织起来相互作用;二是该结构所表现出来的运行机制。漂书的运作也正是组织结构动态过程的涌现。在漂书的动态系统中,受其影响的成分即读者,在相互改变对方的行为和性质,具有内在生成性的机制。
2.7 读者的心理机制分析
人类学习的一般心理机制为:刺激信息作用于感受器,进入感觉记忆,经筛选将有意义的信息选出来送到工作记忆,信息在工作记忆中被加工处理,在过程中工作记忆根据需要不断地从长时记忆中激活并提取有关知识,经加工处理后,人获得了新信息的意义,被送到长时记忆中保存起来,同时通过反应发生器与效应器做出反应。通过学习过程,新的信息要被读者所接受,关键环节是在工作记忆中被加工处理。在漂书系统里,信息被逐个加工传递、循环使用,在于读者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种联结式的心理学习机制。
3 图书漂流活动中读者互动学习机制的稳健性
3.1 稳定的平台机制
现阶段,在开展图书漂流过程中,仍然没有建立起一个稳定的平台,使得漂书往往流于形式。具体来说,专人专管机制没有完全构成,需要通过专人来征集图书并长期且频率较高地投放书刊到漂流点,公示借阅时间、好书好评推送等。同时,应当利用书友会、沙龙、头脑风暴等,创设一个较为稳定的交流平台,经常开展各种主题的图书漂流活动,并及时整理分析读者反馈的意见,达到力所能及的平台完善和知识填充。
3.2 共生环境机制
共生系统,指的是异质的要素或个体间相互作用,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赖,通过互动作用结成一定的组织,成为一个开放的整体,得以在与环境互动中实现自主的发展[5]。本文根据“共生”概念,提出在图书漂流中建立共生环境机制,使读者之间、读者与信息之间互动形成合作关系,增加组织内部各个环节的关联性,达到被影响范围内的整体提升。同时,隐形和显性知识在共生环境机制里被分享、转化、传播、生成,读者个体也获得自我发展,实现共同发生。这一共同发生的过程也就成为一种存在和学习的方式。
参考文献
[1]朱红叶.实现大学生图书漂流活动经常化常态化的思考[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2 ,2:79-82.
[2]朱莉.图书漂流与大学生诚信危机的策略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5:139-140.
[3]宋瑞杰,田丽.浅论高校图书馆“图书漂流”——以辽宁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学刊,2014,8:92-95.
[4]吴仁英. 合作学习中的生生互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
[5]朱乃楣.互动与共生:学校文化转型的机制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251-255.
[6]李占. 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文化创新机制研究[D].郑州大学,2009.
[7]刘倩美. 高校图书漂流平台创新研究[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4,22:15-16+20.
[8]呂梅. “图书漂流”背后的启示[J]. 图书馆论坛,2007,02:154-155+153.
[9]姚松涛. 图书馆隐性知识转化与共享机制研究[J].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8,06:11-13+79.
作者简介
李楠;女,重庆,研究生;硕士学位,馆员;主要从事阅读推广工作,SWULIB2015B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