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优秀合作社巡礼
尉氏县新农村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7年,注册资金1165万元,为成员提供生产、技术、信息、加工、销售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实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
近几年,合作社创新服务方式,由单一的农资服务转向综合服务,大力开展土地托管,逐步形成了“县、乡、村、组”四级网络体系,截至2015年底,合作社已有78个分社,带动成员6700户,服务土地总面积6.74万亩,其中半托管面积4.99万亩,全托管面积1.84万亩,并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举办科技讲座近百次,在电视台举办科技专题讲座百余次。同时,合作社实行“统一供种、统一配方施肥、统一农机服务、统一技术指导”的“四统一”方式,形成了“八个一”,即一个农业研究院和种子繁育基地,一套种子加工生产流水线,一套自动化配方肥料生产设备,一个2000亩蔬菜种植基地,一个300亩生态农业园,一个乡村物联网平台——物联乡村,一个电子商务平台——中原汇商,一个农业创客平台——未农公社。
光山县众森高效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8年,是在辞职回乡创业的汤福修带领下牵头成立的,合作社以种植再生稻为主要业务,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特禽养殖、粮食种植、花木种植、水产养殖、生猪养殖五大产业,年产值达6400万元。
结合合作社所在地的丘陵特点,合作社探索出了一个“特色高效生态循环农业”的新模式,利用丘陵荒地多、水多、草多、虫多的特点,在低洼地修塘蓄水养鱼,水面养天鹅、大雁等特禽,鱼塘边上荒山种花木;花木杂草及昆虫等可喂食特禽,特禽粪、塘泥、猪粪等可作为肥料,形成了“特色、生态、高效”的立体循环农业生产方式,被列入“国家星火计划”专项扶持。在汤福修的带领下,合作社在选种、培育、生产管理、收割等环节下大力气,成功实现了水稻一季收两茬、亩产超2000斤,在长江以北成功种植再生稻。2015年,共种植再生水稻2300余亩,带动合作社成员476户,户年均增收1.2万元以上。汤福修本人获得了信阳市劳动模范、河南省实用人才等称号。
罗山县莲花农机农艺专业合作总社成立于2010年8月,是在罗山县周党镇莲花农村土地流转信用合作社、罗山县周党镇莲花种植专业合作社、罗山县莲花植保专业合作社、罗山县包氏资金互助合作社等四家合作社以及罗山县包氏农资综合服务中心基础发展而来的。
合作总社实行订单生产,采取土地转包、土地托管等多种形式,流转耕地6830亩,辐射带动成员经营土地2.1万亩,为成员统一提供机耕机收服务、病虫害防治服务、商品粮销售服务等,形成了耕整地、播种、排灌、病虫防治、收割、运输等环节一条龙的机械化作业服务,复种指数、生产效率显著提高,统一注册了“周党”农副产品商标,形成了“工厂化农业”模式,即以工厂化理念发展农业。此外,合作总社与中科院等多家机构合作,开展试验田科学试验示范,创建了农业部万亩水稻高产创建核心项目区,成为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罗山县)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获得了全国农技推广科技示范户、农业产业化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许昌惠民农机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0年3月,入股资金2100万元,主要开展订单农机作业、土地流转和托管、农机供应、农机培训和服务、农机装配修理和配件供应等服务,现有大中型拖拉机36台,联合收割机30台,自走式玉米收割机23台等各类农机具,建有机库3000平方米,种子化肥库2200平方米,维修车间2000平方米。
农机作业方面,合作社为成员及外出务工人员提供犁、耙、耕、种、收等全程“保姆式”农机服务,同时,提供单项或多项“菜单式”农机服务,2015年农机作业面积近6万亩。农资供应方面,合作社统一购进应季的种子、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通过“团购”为成员提供优质的农资,又降低了生产成本。2015年供应玉米种1.1万袋,供应化肥350多吨。土地流转方面,合作社流转土地2300多亩,打造优质高产粮食生产基地。同时,合作社还定期开展农机驾驶、农机维修、农业技术等培训,宣传普及农机安全作业和农业科技知识。2014年,合作社被评为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
永城市昌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1年8月,位于永城市演集镇时庄村,注册资金200万元,入股土地660亩。合作社以草莓、葡萄、蔬菜等果蔬种植为主,为成员提供技术培训、农资供应、贮藏、销售等服务。
合作社采取“统一供种、统一施肥、统一管理、统一加工包装、统一品牌销售”的“五统一”经营方式,2013年11月被确定为河南省菜蓝子产品生产基地,同年注册成功“禾园天香”商标。为提高成员种植技术,合作社聘请了农艺师,专门负责指导成员种植技术,并与河南省农科院建立定期沟通机制,每个月邀请专家到田间地头查看果树长势、提供技术咨询。为了保证果蔬品质,合作社建立起沼气池,利用沼渣做肥料生产绿色无公害蔬菜。为扩大市场销路,合作社在天津蔬菜批发市场租用了固定销售摊位,同沃尔玛、华联等大型连锁超市建立了合作关系。2014年4月合作社草莓获农业部绿色食品产品认证,2014年10月被确定为财政部农民专业合作社创新试点单位。
登封市占全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1年1月,主要从事人工驯化野猪和生态土猪的生产、加工和销售。
合作社位于登封市君召乡蔺沟村,地处河南省省会郑州和“九朝古都”洛阳市的连线中点,属于嵩山支脉档阳山南麓,环境优美,无工业污染,保留了原有的地形特征和生态环境,附近有大量的野菜和中草药,生态植被保护完好。合作社积极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打造生态种养殖基地,目前已建成占地1000多亩的养殖基地,有祖代种猪存栏100头,后备种猪200头,2015年出栏生态猪7000头,辐射带动农户超500余户,拥有各类技术人员近30人。为打开市场销路,合作社以“农社对接”为切入点,发展“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企对接”等,和永辉超市合作实现“农超对接”,设立直销专柜,同时在郑东新区、中央特区社区、八里庙社区等设立社区门店。现有社区门店及超市专柜34个,加盟门店15个,注册使用了“占全”、“君召”商标,保证了合作社产品的品牌化和知名度。2014年合作社被评为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
中牟县春峰果蔬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5年4月,以草莓种植销售为主,合作社草莓基地已成为全国十大草莓生产基地之一。
为促进草莓产业发展,合作社抓好以下重点工作:一是统一供应生产资料,直接向厂家购进棚膜、化肥等农资,保证农资质量的同时节约成员生产成本。二是统一技术服务。合作社多次聘请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所、河南农业大学等专家教授开展技术培训,与专家签订常年技术服务协议。三是打造产品品牌。早在2006年6月,就注册了“春峰”牌草莓商标,对草莓实行分级销售,统一订制了包装、贴商标。四是拓宽销售渠道。一方面合作社通过在中国草莓科技网、新农村商网等网站上发布产品信息,另一方面积极参加农业博览会、世界第七届草莓大会等, “线上线下”共促发展。目前合作社的草莓远销至山西、河北、天津、甘肃等地,“春峰”牌草莓声名远播,合作社被评为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理事长李峰荣获“河南省劳动模范”等称号。未来,合作社计划创办草莓加工厂,提升草莓附加值。
毛细支气管炎主要由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造成,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肺炎,在临床上发病率较高,部分患儿起病急、病情重,<6个月龄和高危婴儿有较高的病死率[1]。Han R-F等研究发现,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反复喘息发生率高达68%,日后哮喘发生率高达30%[2],因而加强对该病的防治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汝南县天顺农业高新技术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9年8月,依托全方位的农业技术服务,采取点托、半托、全托等多种托管方式,满足不同需求的成员需要。
一是充分利用农户外出务工、大量耕地需收种这一市场空缺,大力发展植保机械,准确介入农作物田间管理服务。二是提供技术服务。截至2015年底,合作社有高级农艺师2人、农艺师5人、技术员14人、培训技术管理人员175人,规定技术人员每月至少深入田间3次以上,对发现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地提供3套解决方案,同时与成员沟通,为其提供可选择的方案。三是提供病虫害防治服务,根据作物不同生长期的病、虫、草害发生情况,技术人员提出管理方案,利用合作社购买的56台自走式植保喷雾机、1540台常规植保机械,每年能满足服务11.2万亩次的防治需求。四是实行二次分红,防治规模的扩大带动了合作社购买农资的统一率,生产成本的降低为成员利润返还提供了空间,利润返还又促进了来年防治面积的稳定。
正阳县梅营红薯专业合作社位于正阳县真阳镇乐堂村,主要从事红薯的生产加工服务和品种研究及推广。截至2015年底,合作社建成繁育示范基地2060亩,其中育苗面积500亩,建成窖量40万公斤的储藏库18座,购入大型农机和机械加工设备36台,可服务全县23万亩的红薯种植面积。合作社以乐堂村为中心,发展成员380户,户均种薯8亩,户均收入3万元,人均收入8000元,带动乐堂村成为河南省闻名的“一村一品”红薯专业村。
为保持红薯的良种繁育,合作社成立了一支由27名红薯技术人员组成的红薯良种繁育科研创新队,成功繁育出“梅营1号”至“梅营10号”等的“梅营”系列红薯新品种12个,其中“梅营1号”通过省级鉴定获得国家科技成果博览会优秀奖、河南省科技成果博览会金奖和驻马店市科技成果进步二等奖。合作社注册了“梅营”、“巨洋”牌商标,新上了红薯食品加工生产线,探索出了一条“研究中心+合作社+加工企业+商标+基地+农户”的红薯产业化经营路子。
商水县三合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0年4月,由返乡青年郭建立发起,主要从事苗木种植、畜牧养殖和良种繁育等,为成员提供生产栽培技术、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回收、销售等服务。截至2015年底,合作社有成员124户、技术人员20人、管理人员16人,建成林木繁育基地700亩,种植各类苗木180万株,养殖场达220亩,良种繁育基地5000亩等。
合作社成立后,在组织结构、规范运行上狠下工夫。一是健全内部运行机制。制定了《合作社章程》、《财务制度》、《服务制度》、《民主决策制度》等多项制度,做到了制度健全,机制严密,运行规范。二是完善组织结构。合作社设有生产供应部、技术服务部、生猪购销部、财务部等多个部门,各部门职责明确,保证合作社良好运行。三是规范财务管理。合作社引入了结算系统和信息系统,为每个成员建立独立账户,完整记录成员出资、公积金量化份额和合作社交易情况等,并在每年1月20日成员代表大会上向成员公布,接受监督。健全的机制、良好的制度环境为合作社持续发展打下了扎实基础。
2009年,商水县种粮大户杜卫远受到了时任总理温家宝的亲切接见,受到鼓励,深思熟虑后的杜卫远回家领办了商水县发达高产种植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成立后,一是承包、流转和托管土地,实行土地规模经营,合作社共流转和托管土地面积16700余亩。二是开展农业订单种植,利用“良种+良法”,采用大型机械土地深松,使用南北行种植、宽幅耧播种等种植技术,使小麦产量由800 斤/亩上升到1400多斤/亩,极大提高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三是开展技术培训,合作社邀请农业科技人员到合作社,与成员面对面进行农业技术培训,还不断地派出业务骨干到外地参观、学习、吸取经验。四是实行“统一耕作、统一播种、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田间去杂管理”的“四统一”经营模式,提高了生产经营水平。2013年12月,杜卫远本人被评为“全国种粮大户”,2015年被评为“周口市劳模”、“河南省农村优秀实用人才”等。
一是发挥夏邑县是全国最大的双孢菇生产基地优势,合作社积极争取河南省财政支持现代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项目,新建标准化生产基地2个,建起保鲜库、仓库、烘干车间等,从菌种培育到食用菌种植各环节基本实现了标准化操作。二是围绕双孢菇生产,重点开展了使用麦秸、稻草、牛粪或麦秸、牛粪生产双孢菇标准化生产技术、菇棚整体消毒等技术研究,双孢菇栽培料由牛粪、稻草向牛粪、麦秸、稻草转变。三是推进双孢菇棚架结构创新,开展双孢菇7架7层栽培模式。四是推广草菇和双孢菇种植,成功使用金针菇生产废料替代过去草菇和双孢菇原有生产原料,将大量农业废料变废为宝。
杞县众鑫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9年6月,位于河南省开封市杞县城郊乡平厂村。截至2015年底,合作社有入社成员600户,均以非货币形式入股,主要从事农产品尤其是大蒜的种植、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
合作社实行“六统一”的运行模式,即统一供种、统一供肥、统一技术培训、统一加工储藏、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几年来,合作社专注做好几件事情:一是创建品牌。2009年,合作社申请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且生产的大蒜蒜头具有个大、色白、皮厚、不散头、耐贮、蒜汗稠粘等特点,保证质量的基础上,2010年,合作社注册了“渊启”商标,并于2015年被评为“全国百个农产品品牌”。二是专攻市场。合作社组建培育了一支大蒜营销经纪人队伍,专门负责开拓大蒜市场销路。三是发展贮藏加工。随着大蒜生产规模的扩大,合作社建起大蒜冷藏保鲜库2座,年贮藏能力达到2200吨,满足了一年四季供应大蒜的需求。在2012年、2013年两年连续被评为省级示范社的基础上,2014年,合作社被评为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
商水陈楼农业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0年,在理事长陈大华的努力和坚持下,注册资金从成立之初的200万元增加到2015年底的1000多万元,抓住“黑色健康养生食品”的市场发展态势,合作社以有机黑色特色种植业为方向,形成了一条集农产品种植储藏、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生态链,打造了一个“黑色农庄”。
种植黑色农产品,技术是关键,合作社依托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和河南农业大学的技术。在整个管理过程中对制种用种、生产设备、种植技术、生物肥料、病虫害综合防治、黑色农产品收获和加工、产品销售等各个环节实行科学管理,形成了高科技示范、黑谷特色种植、高产优产、低耗无污染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此外,合作社以“合作社+现代化加工生产技术+网络营销运营平台+基地种植农户”为主要经营模式,实行统一供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管理、统一回收产品和统一加工销售,对成员种植的黑花生、黑玉米、黑大豆、黑绿豆、黑小米、黑芝麻的黑色农产品采取订单收购和保护价收购。
鄢陵县大力鼓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1年,由大学生黄涛牵头成立,注册资金600万元,固定资产726万元,以蔬菜种植销售为主。在黄涛的带领下,合作社成员多次外出学习种植技术、相互学习交流,现已发展成员103户,温室大棚22座,拱棚40个,托管土地1.26万亩,蔬菜生产基地600亩,其中绿色农产品示范园区210亩。
合作社坚持发展“三位一体”的农村新型合作,在流转土地、统一服务、发展大棚方面稳健发展,并积极探索开展内部信用合作,初步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运行与管理机制,帮助部分成员解决了种植过程中遇到的经济难题。同时,合作社立足服务“三农”,以反季节蔬菜生产为主推品种,重视绿色蔬菜生产基地建设,注重绿色蔬菜生产新技术推广应用和放心菜质量的提高和销售,形成了产供销为一体的服务体系。目前,合作社建成蔬菜保鲜库14间,无公害蔬菜社区直营店3个,还注册了“新新蔬菜”商标。2014年被评为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
鹿邑县杰福绿色芝麻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9年12月,所在地鹿邑县地处豫东平原,属河南省直管县,是文化名人老子的故里、典型的平原农业大县。抓住这一有利条件,合作社开展优质芝麻的种植、加工、销售等技术服务,采取“公司+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方式,与鹿邑县金日食用油有限公司合作,为公司提供芝麻原料,公司按高于市场价5%的价格收购合作社的芝麻。截至2015年底,合作社发展成员312户。
生产优质芝麻,原料、技术都是关键。一是坚持统一耕作、统一使用河南省农科院提供的芝麻优良品种、统一专用肥料,仅统一购买肥料一项可为成员每亩节约费用200多元。二是定期邀请技术人员为成员讲授芝麻种植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并携带仪器设备到田间地头测量土壤养分含量,实行配方施肥。此外,为扩大销路,合作社积极参加农产品博览会、展销会等,推广合作社“杰福”芝麻品牌。2014年,合作社被评为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未来,合作社计划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引进和推广绿色、有机芝麻的生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