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陶片上追寻梧州制陶史――探寻梧州“老东西”之一

2016-08-02 01:52
西江月 2016年7期
关键词:陶片制陶窑址

钟 韵

从古陶片上追寻梧州制陶史――探寻梧州“老东西”之一

钟 韵

叶权生在研究收藏的古陶片。

滩涂,远山,江面上飘着两三艘渔船。这幅十三年前的水墨写生画,描绘的是梧州常见的江边景色,但从题记可知,此画对于作者叶权生而言,却有着非常重要的纪念意义——那天,他到梧州塘源一带写生,竟意外地在西江边拾获一百多片古陶片。自此,叶权生开启了收藏古陶片、研究古代梧州制陶史的历程。

叶权生收藏的这些古陶片中,有的是碗的一边,有的是釜的底部。从残片的形态上,可以想象得出原陶器的大概形状。其中有少数几件是破损较轻的壶、缸、罐、碗等,它们形态质朴、线条流畅、厚薄有度、纹饰多变,处处透着古代梧州制陶人的智慧。

其中一个陶缸,是叶权生认为最有价值的古陶器之一,因为该陶缸的内壁留有制陶工匠为了给陶缸表面拍上纹饰,用力在缸的内部相应位置顶压,从而在未硬化的陶土坯上留下的五个指印。叶权生告诉笔者说:“把你的手指按在上面,是不是有一种穿越时空,与古人合掌的感觉?”像这样的小发现,叶权生收集整理古陶片的过程,时常会有惊喜。

关于古陶片的年代考究,叶权生翻阅了许多陶瓷史料及梧州历史方面的资料。他认为,从纹饰和制作工艺上分析,他收集的古陶片,应该为汉代梧州的出品。为了求证自己的判断,2005年,他将古陶片带到了由梧州市博物馆组织的为期两天的全市陶瓷研究班上,请为大家授课的外地专家现场鉴别。分别来自南宁、桂林的两位文博专家,对叶权生的古陶片表现出相当大的兴趣,他们认可陶片属汉代的结论,其中少数陶片还被他们鉴定为战国时期的文物。随后,文博专家专门向叶权生索要了一套不同纹饰的陶片样版,并与其相约,待西江枯水期至,滩涂露出水面,再专程来梧州“和老叶一起拾陶片去”。

为了便于欣赏和记录,叶权生给每一件古陶片都画了“档案”,前后共画了300余幅。细细欣赏可以发现,原本“灰头土脸”的陶片被描绘出来后,缺损的部位被复原,造型和纹饰都变得立体生动起来,呈现出精美的3D效果,旁边的文字介绍也精细详实。可以说,每张陶片画都是一幅艺术品。梧州市著名国画大师林松年欣赏过这批描绘古陶片的画作后,还专门题了字,称赞为“梧州陶瓷瑰宝”。

叶权生对收藏的古陶片进行了分类、编号。比如以古陶片纹饰进行分类,就有直线米字纹、弧线米字纹、水字纹、回字纹、细方格纹等印纹。其中叶权生不仅发现了现有陶片研究记载中,与米字纹有明显区别并且鲜有发现的水字纹饰,还发现个别陶片上的纹饰与北京的著名建筑“鸟巢”的外观设计有异曲同工之妙。

为了摸清这些陶片、陶器的前世今生,叶权生查阅了许多与梧州历史有关的书籍,他认为这些古陶片,来自梧州重要历史文化遗址之一的西汉富民坊窑址。

据资料记载,西汉时期,梧州处于南北交流和中外交通的枢纽。西汉王朝不仅采取了从中原大量移民、输入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令数十万士卒留守和开拓海上丝绸之路等措施,还保留“故俗”、“毋赋税”和仍由当地首领自治的宽松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使梧州成为西汉时期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对周围地区有极强的辐射作用,带动了岭南经济区域的开发与发展。

西汉富民坊窑址是广西区内首个被发现的汉代窑址,后来陆续被发现的另外四处分别是:合浦草鞋山窑址、苍梧大坡窑址、藤县古龙窑址、象州运江遗址。五处汉代窑址中有三处在古苍梧王城的范围内,足见当时梧州制陶业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古广信作为岭南首府的政治、经济地位十分重要,西汉富民坊窑址也因此被列为梧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西汉富民坊窑址,坐落于梧州市富民路竹席山南坡及其向南伸延的伏尸山上(即原光学仪器厂宿舍区内),该处山高17米,东西长100米,南北宽70米,面积近10000平方米,密密麻麻分布着数百座排列整齐的古窑址。

这些窑灶呈筒形,分四部分:喇叭形的窑门进去,是袋子一样的火膛,沿着斜坡到达两壁平整、圆拱顶的窑床,最后是方形的烟道。整个窑灶呈现前低后高的设计布局,巧妙地将自然风(偏南风)从窑门引入,再从烟道排出,使烧陶的火力更加集中,达到节约燃料的目的。古人的智慧在富民坊窑灶的构造上可见一斑,这也印证了梧州制陶工匠在长期的劳作中,已总结出了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

西汉富民坊窑址生产的陶器,都是就地取材制成夹砂粗陶,胎质坚硬,大多数的陶器都印有纹饰。从纹饰在陶器上的分布及制作工艺分析,当时的陶匠应该制作有不同纹饰的模子,通过对烧制前的陶坯拍打,将纹饰印在陶器表面,起到装饰和防滑的双重作用。

梧州市文物部门曾在1 9 6 2年和1977年对西汉富民坊窑址中的30多座窑址,进行过抢救性清理挖掘。专家认为,该窑当年主要烧制釜、锅、三足器、纺轮等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烧窑时间相当长,产量丰富,不仅供应本地,还通过水路运往外地销售。因此,近代在广西的贺州、桂林的平乐银山岭、贵港的桂平,广东的英德、肇庆等地均有出土陶器,被专家证实是产自西汉富民坊窑址。而梧州市博物馆馆藏文物之一的西汉印方格纹陶釜,亦是1978年在富民坊窑址出土的。这些精美的文物,为研究南方制陶发展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长期的烧窑制陶,使得制陶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残次品,在距离桂江西岸700米的窑灶附近日渐堆积,印纹陶片遍布山岗,有的便随着江水的冲刷,流到西江的系龙洲附近。这里江滩较浅,陶片便在塘源一带停下漂流的脚步,并有幸成为了叶权生收藏的宝贝。每年等抚河出涝过后,江滩沙石露出,叶权生就会到塘源一带“寻宝”。

原梧州市光学仪器厂区地块进行开发时,叶权生还专门来到工地,在挖掘机间穿梭,把汉代梧州的陶器残片从建筑垃圾中“抢救”出来。

时至今日,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西汉富民坊窑址所在位置也被开发为住宅小区,只保留下一个“汉陶里”的路名,证明这块土地曾经的辉煌。所幸的是,在叶权生等民间收藏家的关注下,古陶片被有心人珍藏,关于西汉富民坊窑址的珍贵历史资料才得以保留。

责任编辑:陈薇

猜你喜欢
陶片制陶窑址
稷山郭家枣园遗址东周时期圆陶片用途浅析*
寻梦“海丝”:多元参与助推漳州市古窑址保护策略探析
傣族慢轮制陶传承的文化内涵分析
浅谈制陶的艺术魅力
磁灶窑系金交椅山窑址
辽宁辽阳冮官屯窑址完成考古发掘
拾到一块陶片的快乐
磁灶窑及其外销执壶的器型特征
大象的澡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