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刚
【摘要】伴随着大城市的发展,大城市周边镇域经济也引起较多的关注。镇域经济是一个建制镇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是镇域范围内各种要素和产业有机构成的经济综合体,是区域经济的一个单元。要积极借鉴国际大城市镇域经济发展经验,结合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推动中国大城市镇域经济科学发展。
【关键词】大城市 镇域经济 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世界城市化进程与生产力发展水平息息相关,当前世界主流观点将人口超过1000万的城市定义为全球性特大城市。对中国而言,按照2014年国务院《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标准,大城市为常住人口100万至500万,特大城市为常住人口500万至1000万,超大城市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笔者将大城市、特大城市、超大城市统称为大城市。
伴随着大城市的发展,大城市周边镇域经济也引起较多的关注。镇是联系城市和乡村的桥梁和纽带,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乡村人口和非农产业的集聚,在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镇域经济是一个建制镇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是镇域范围内各种要素和产业有机构成的经济综合体,是区域经济的一个单元。大城市周边镇域经济与一般地区镇域经济存在较明显差异:一是空间分布度。大城市周边镇域基本分布在大城市的外围区域,大城市的中心城区与镇域之间、镇域与镇域之间的空间距离比较接近,而一般地区的镇域则显得比较分散。二是经济关联度。大城市周边的镇域,其资金流、物流、人流等经济发展要素与大城市中心城区之间的关联度非常紧密,其经济发展直接受到大城市中心城区的影响。三是人口集聚度。大城市周边的镇域往往集聚了大量的人口,并且成为外来人口的导入区,而一般地区的镇域,其人口密度远低于大城市周边镇域的人口密度,并且随着区域城市化进程有逐步减少的趋势。
国外大城市周边镇域经济的发展模式
一是TOD城镇。二战后美国传统城市中心区出现空心化,美国建筑设计师哈里森·弗雷克提出了基于城镇公共交通为导向的模式(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 TOD)。
首先,TOD是新的城镇增长模式,通过协调城镇土地利用与交通规划,促进城市形态组团式发展;其次,TOD是新的城镇土地开发模式,通过开发大容量公共交通,提高区域土地的总体利用效率;再次,TOD是新的城市交通规划模式,倡导居民出行选择公共交通工具;最后,TOD是新的城市规划建设模式,按照混合开发原则,建设城市综合体,提高空间使用效率。TOD模式对镇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体现在:强化城镇增长极地位,提高城镇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引导城镇提升软实力。虽然TOD城镇模式发源于美国,但这一模式在美国更多地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主要原因在于美国私家车保有量较高,政府投资于公共交通较少。与之相比,哥本哈根和香港更具有代表性。
二是卫星镇。1915年,美国人泰勒首次提出了卫星镇的概念,即为了分散大城市中心区域的人口和工业,缓解城市运行压力,在中心区外围的郊区或周边地区,规划建设若干个小城镇,这些小城镇的镇域经济具有相对独立性,既有产业依托和就业岗位,又有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卫星镇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第一代卫星镇就是睡城,居民仅仅居住在镇里;第二代卫星镇则有一定数量的产业和公共设施;第三代卫星镇基本独立于主城,具有较多的就业机会,经济较为发达,公共配套也较为现代化;第四代卫星镇已发展成为多中心敞开式的城市结构,内部具有较完善的功能分区,并通过高速交通线把卫星镇和主城联系起来。近50年来,西方发达国家具有代表性的卫星镇案例有:美国华盛顿的卫星镇雷斯登、瑞典斯德哥尔摩的卫星镇魏林比等。
三是专业化镇。产业是镇域经济发展的根基,繁荣的镇域经济必然要以发达的产业为基础,专业化的镇域经济往往在区域经济中脱颖而出。比如,美国格林尼治小镇位于纽约附近,被誉为全球对冲基金的“大本营”。格林尼治小镇除了针对基金的税收及配套优惠政策外,还具有独特的区位因素。空间上,格林尼治小镇毗邻纽约,便于各种金融业务。更重要的是,格林尼治具有靠近海底光缆的优势,基金公司、投行对信息传输速度要求很高,毫秒乃至微妙计的速度优势就可带来巨大利润。格林尼治小镇还营造了优美的生活配套环境,配置了娱乐设施、健康健身设施、心理诊所等。此外,瑞士苏黎世附近的纺织品小镇朗根塔尔,法国尼斯西南方向的香水小镇格拉斯,都是专业化镇的典型代表。
四是特色资源镇。现代经济体系下,自然资源对镇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仍然突出,并不仅限于单一产品的生产,而且沿产业链延伸,向高端领域衍生发展。例如,法国依云镇是著名的休闲胜地,背靠阿尔卑斯山,面临莱芒湖,靠近瑞士洛桑,是欧洲人休闲度假、夏天疗养、冬天滑雪的绝佳场所,小镇人口仅7500人。根据依云水的特性,依云镇形成了依云水、旅游、疗养等主导产业,小镇70%的财政收入来自于依云水的相关产业。除了依靠自然资源,还可以自主塑造特色文化资源,比如加拿大茜美纳斯镇是温哥华的古老小镇,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起,茜美纳斯镇就一直依赖林木业,之后林木业逐步萧条,到上世纪80年代,小镇几乎成为一座空城。为恢复小镇生机,小镇邀请一些有名的艺术家在小镇绘制壁画,逐渐吸引了很多观光游客,使壁画成为当地的特色文化资源。
五是特色品牌镇。依托高端活动、重大项目推动镇域经济是较为特殊的一种发展方式。以瑞典达沃斯为例,“达沃斯论坛”被誉为“经济联合国”和“国际论坛的巅峰”。达沃斯最早因空气闻名,19世纪时是各种肺病患者的最佳疗养地,因而被称为健康度假村,如今当地的很多酒店就是由医院改建而成,达沃斯至今仍然是有世界影响力的医学研究和交流重镇。此后,达沃斯逐步成为冰雪体育运动训练和休闲娱乐胜地,建设大量休闲运动设施,是阿尔卑斯山区最大的度假胜地、体育和会议中心。1969年,达沃斯会议中心建成,一些世界知名会议落户于此,其中最著名的是世界经济论坛(WEF),即“达沃斯论坛”。
六是循环经济镇。比较典型的是丹麦哥本哈根以西的西兰岛小城镇卡伦堡,原来它是一个2万人口的工业小镇,早期建造了一座火力发电厂和一座炼油厂。20世纪60 年代末开始,小镇企业间开始交换蒸汽、不同温度和不同纯净度的水以及各种副产品或工业废弃物,并由专门管道体系连接。小镇管理机构因势利导发展循环经济,进入20世纪80年代,卡伦堡逐渐形成“工业共生体系”,包括两个技术路线:第一是热能多级使用;第二是固废互相利用。原来不为人知的小镇,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生态工业型小镇,成为其他国家发展循环经济、实施区域循环经济的榜样。
大城市周边镇域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有哪些
一是深度融入城市模式。适用该模式的镇应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在空间上毗邻大城市的中心城区,城市建成区已延伸至镇域范围,镇与中心城区基本形成连续的城市景观形态;其次具备相对较为完整的城市设施,是中心城区人口的重要导入区;再次是产业结构与临近的中心城区逐步趋近,三产比重不断提高。空间区位是这类镇发展的关键优势,受到城市蔓延过程的强力带动,成为中心城市空间拓展的先导区域,能够优先承接中心城区的人力、产业、信息、资金等要素“溢出”。这类镇的功能定位是通过全面融入中心城区并实现无缝对接,最终成为大城市中心城区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是全面创新引领模式。适用该模式的镇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首先是不具备特别明显的资源禀赋与区位优势的镇,必须通过创新来主动塑造优势,从而驱动镇域经济发展;其次是传统产业较为发展但发展前景有限,亟需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镇;再次是已经具备相对较强创新能力的镇,产业结构以新兴产业为主,并已集聚一定规模的创新企业、研究机构等主体。资源禀赋与区位优势对镇域经济发展固然极为重要,但从区域分工贸易等理论观点来看,资源与区位等优势条件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主动塑造,创新至关重要。一些镇通过把握科技变革和产业革新的前沿风口,依托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等形成镇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并取得优势地位,成为所在大城市推进创新的重要节点和示范区域。
三是综合功能提升模式。适用该模式的镇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是与中心城区或重点新城有一定空间距离;其次是由于发展历史较长或担负过区域行政中心职能,使其具有比较好的城镇化基础和综合产业基础;再次是集聚的城镇人口数量较多,至少在10万以上,甚至已经达到20-30万人。由于与中心城或新城有一定空间距离,意味着这些镇在基本生产生活方面难以接受高度城市化地区的功能辐射。自身比较好的城镇化基础、综合产业基础和较多的城镇人口数量,则为自身城镇功能的形成和提升奠定了基础,其中一些高能级的城镇功能还可以对更加外围的镇提供一定的功能辐射和公共服务,类似于一个规模略小的副城。这类镇的功能定位是独立的中小城市,最终发展成为与中心城或重点新城相呼应的区域性节点城市。
四是特色产业带动模式。适用该模式的镇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是大多位于城市郊区,与中心城市具有很大的空间距离,难以享受中心城市的辐射效应;其次是建制镇行政区域面积较大,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承载力;再次是由于交通便利、资源优势或行政引导等原因,镇域内已经形成单个或者多个产业集聚优势。由于产业集聚和带动效果,特色产业明显形成镇域发展的先发优势。这类镇的功能定位是产业发达、产城融合、功能复合的特色镇,最终形成区域范围内新的经济增长极。
五是生态绿色发展模式。适用该模式的镇具有以下特点:离中心城区位置较远,其最大的优势是生态资源比较丰富,辖区内农田比较多,或者属于水源保护地、生态保护区。但由于属于生态保护区或主要承担农业功能,二三产业基础薄弱,交通不便,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较低,本地居民人均收入普遍不高,渴望发展和富裕的愿望比较强烈。这类镇的功能定位可以具体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农业为主的镇,一类是以生态为主的镇,也可以两类特征同时具备。
中国大城市镇域经济科学发展的路径选择
首先,找准定位。充分认清镇域在区域空间结构和功能结构中所处的位置,确立镇域经济发展突破口。具体来说,一是准确把握镇域发展实际特点。分析镇域经济发展趋势的新特点、新形势,全面解读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目标、新理念和重大举措,并立足自身实际,把握机遇、找准定位。二是明确镇域发展功能定位。把握镇域与中心区域的关系、与周边镇的关系,确立符合自身情况特点的发展定位,形成“一镇一品”的镇域经济多元化发展格局。
其次,规划引领。充分依托规划理念和基础,借鉴国际经验和案例,把镇域经济规划做扎实:一是转变规划理念。强调镇域经济发展的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和绿色化,要把规划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远近结合,科学谋划。二是加强规划对镇域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合理引导人口和产业集聚,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三是加强规划实施落地。提高镇域经济规划的操作性,落实主体责任,确保规划落地及后续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再次,多策并举。具体来说,一是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化水平。高效循环利用资源,强化集约、节约利用土地,提高单位土地产出,走集约化发展之路。二是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打造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特色鲜明的镇域经济发展新格局。三是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完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质量。四是加强技术和人才引进。
最后,分步实施。具体来说,一是树立正确的镇域经济发展理念。特别是在镇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基础阶段,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促进镇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二是落实目标任务。围绕发展目标,明确镇域经济发展的阶段任务,制定镇域经济发展年度任务清单和责任清单,责任落实到部门。三是改进监督和考核机制。建立镇域经济发展督促检查和第三方评价机制,完善统计监测、绩效评估、动态调整和监督考核机制,以及镇域经济科学发展评价机制和考核办法。
(作者单位:上海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参考文献】
①辜胜阻、易善策、李华:《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年。
②魏后凯:《我国镇域经济科学发展研究》,《江海学刊》,2010年。
责编/张寒 美编/宋扬 王梦雅(见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