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振
摘 要: 关注课堂细节,是教师课堂敏锐性和智慧的体现,是对教学达到一定境界后的品位与追求。在职业学校,关注课堂细节,尤其是捕捉有价值的细节,能使课堂教学发挥出更多的活力,有利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语文课堂 细节 教学质量
“细节决定成败”。在课堂教学中,关注课堂细节,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甚至成就一堂精彩的课。同时,关注课堂细节,是教师课堂敏锐性和智慧的体现,是对教学达到一定境界后的品位与追求。在职业学校,学生的文化基础本就薄弱,学习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那么关注课堂细节,尤其是捕捉有价值的细节,就显得尤为重要。这能使得课堂教学发挥出更多的活力,有利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符合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职业学校的学生虽然基础薄弱,课堂表现不认真听课,但是他们好奇心强,精力充沛,思维特别发散,课堂上经常会有一些“奇怪”的想法,看似偏离主题,因而特别容易引起其他同学的关注。这时,老师如果能够意识到这其实是学生的一种创造性思维,能巧妙引导,善加利用,就有可能把本似“起哄”的意外变成了课堂的亮点。既使得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并参与到课堂中,又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焕出课堂的新活力,成就精彩的一堂课。
记得我在教授胡适的《我的母亲》一文时,文中有个情节是:一个初秋的傍晚,小时候的胡适在家门口玩,他的姨母怕他冷拿了件外套让他穿,对他说:“穿上吧,凉了。”胡适不肯穿,随口答道:“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了呀。”当学生读课文读到这里时,有一些小小的骚动,低声交谈,偷偷笑……我了解他们这种带点恶作剧和幸灾乐祸的心理,故意视而不见,但是当讲到这个情节时,部分学生对“老子不老子”这句话不理解,不明白胡适母亲为什么会气得发抖。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这句话的轻薄之意,我指导学生根据前一句话一起理解,并且请学生自己默读揣摩这一段,学生读这句话时还是比较拗口,正好班里有个学生是安徽绩溪人,和胡适算是老乡,班级学生怂恿他来读。我顺势说:“那我们就请薛伟给我们朗读这一段,人物语言最好能用方言来读,其实方言是最能细腻准确表达感情的语言。也让我们有机会听一听胡适先生的家乡话。”薛伟本不太乐意读,但听我说方言最能表达情感,他就愿意了,而且,他朗读的这段文字比以前沉稳多了,注意到了语调、语速,十足一个小演员一般,给我们生动地再现了那个情景。他读完,班上一开始起哄的学生都为他鼓掌了,看得出来,这掌声是发自真心的。接下来的课堂学习,同学们都非常认真配合,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课堂教学效果大大超过了我课前的预设。
我想,也许以后,这些学生会记得这篇文章很久很久。课堂上的一些精彩,有时候一开始也许就是一次“意外”,而教师如果做个有心人,能及时捕捉,小心把握,顺势引导,教学就会现出新的活力,这何尝不是一种精彩?
课堂教学中的细节无处不在,一个问题,一个眼神,一个微笑,无一不是我们要关注的细节,而作为课堂主体对象的学生,更是我们需要时时关注的,学生的一个动作、一个表情甚至神情变化,有可能就会是一个教育契机的生成。我教的会计班是个不错的班级,班风学风都不错,上课学生基本都能认真听课,做笔记。但有个女孩子,打扮时尚,坐在最后一排,上课基本不抬头,沉迷于手机。请来家长,效果不显著,老师们多数不太管她,我课堂上也基本不提问她。学习《文学是灯》一文讲到“英雄也可以有备下的情操”时,我注意到她稍微抬了下头,很快又低下了。我想:一个长期被大家忽视的女孩子,心里肯定是自卑的。接下来的课堂,我时不时走到她的身边,每讲到文学对人心、人性的启迪时,都会特意看向她。朗读课文时,我看到她悄悄问同位什么,然后竟然翻开了课本,从口型看她读得很认真。我立刻让她起来为大家朗读,她不急不慢,声情并茂,声音也很悦耳,全班同学对她刮目相看,她也从这次阅读中获得了自信。那节课以后的语文课,她都明显认真了,很少再玩手机,作业完成得也很认真,甚至同学们最惧怕的作文,她都笔记工整按时交上来了。
学生学习动力不足,使教学效果不理想,但实际学生不学习,很多是缺乏学习的自信,帮学生找到自信,建立学习信心,自然就提高了教学质量,随时关注课堂中学生的每一点变化,随时把握他们的心理,都离不开教师对课堂细节的关注。
过程决定结果,细节决定成败。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许多细节虽然都是很细微之处,但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对促进学生发展的意义、价值,却不容小视。只有注意了把握细节的教育,才是充满温暖的,有生命力的,富于人性的教育;注重了细节之处的课堂,必然是充满了灵动、有品质的课堂。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语文教育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7月第一版.
[3]雷玲,主编.好课是这样练成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