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浅析

2016-08-01 06:45白广平刘欢
大观 2016年7期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

白广平 刘欢

摘要: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审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为进一步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将积极心理学理念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以增进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面临的心理压力普遍增大,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逐年上升,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挑战,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和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积极心理学概述

2000年,美国心理学家Seligman和Csikszentmihalyi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联名发表了《积极心理学导论》一文,他们宣称:“当代心理学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转折时期,心理学家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和肩负着新的使命,那就是如何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帮助人们走向幸福,使儿童健康成长,使家庭幸福美满,使员工心情舒畅,使公众称心如意”[1]。

积极心理学把自己的研究重点放在人自身的积极因素方面,主张心理学要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和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行为出发点,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有问题的人、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良好的生活。

二、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积极心理学是相对于消极心理学而言的,传统的消极心理学主要以研究人类心理问题。心理疾病诊断与治疗为中心的,缺乏对人类积极品质的研究。其研究对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促使心理学家用更加开放的、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问题,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以下问题。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偏重于自杀预防教育

从心理学的发展来看,心理学自从1879年取得独立地位以后,就面临三个主要使命:治疗人的精神或心理疾病、帮助普通人生活得更充实幸福、发现并培养具有非凡才能的人,这三个使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均得到了心理学工作者同等程度的关注,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心理学把自己的研究重点放在了心理问题上,自杀就是其中之一,由此,心理学正在变成一门类似于病理学性质的学科,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走向了偏颇,关注消极、病态、特别是自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确实具有自杀预防教育的作用,但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绝不可以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局限于自杀预防上。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偏重于心理问题矫正教育

对于心理健康教育,一些高校缺乏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人员相对不足,所以更关注已经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这就引发了一个怪现象,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集中在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身上,但对于每一个心理正常的学生如何提高心理素质,对于心态积极健康的学生如何使他们变得更优秀则很少有人谈及,更没有具体的做法和措施。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偏重于心理问题预防教育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偏颇,学生接触到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多为消极的,比如什么是精神病、神经症、心理问题,如何预防这些疾病等,这就造成两个不良后果:一是学生误以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帮助学生预防精神和心理疾病,有病的人才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二是对学生造成消极暗示,总是在想自己如何能够避免心理问题,对如何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则缺乏思考。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高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是塑造洋溢着积极精神、充满乐观希望和散发着青春活力的心灵[2]。高校应从改进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丰富内容、创新途径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从积极方面来看待问题,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和乐观向上的品格,建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让每个学生学会创造幸福、分享快乐,使自身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从而保持生命的最佳状态。

(一)明确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高校心理健康的总体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社会,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调整解决自身心理问题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挖掘潜能,促进其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最终的理想应该是让学生生活得更有意义,更加快乐和幸福。具体目标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目标,即帮助学生不断正确地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二是面向部分或个别学生的调适性目标,即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三是在教育的过程中发现并培养具有非凡才能的学生,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3]。

(二)增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情绪体验。

积极情绪、积极体验作为积极心理学科学体系的相对微观层次可以成为为人类筑起保护屏障和增强心理健康的第一层台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拓展学生的积极体验和积极情理品质对心理疾患起着不可忽视的预防、调节和缓绪,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体力、智力、社会协调性等,可以在实现积极力量的发掘与培养过程中达到“防患于未然”的效果。此外,增加积极体验也是塑造积极人格的必要途径和条件。

(三)塑造大学生积极的人格特征。

积极的人格特征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基础,积极人格作为我们人格中的动力,不仅可以预防消极人格的破坏作用,还能够促进积极适应能力的发展。因此,积极人格的培养是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前提和保障。高校要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塑造学生的积极人格,努力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客观地评价别人,能够正确地面对现实、接受现实,保持乐观态度,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挫折,促使他们在今后激烈的竞争中以强者的姿态去迎接各种挑战。

【参考文献】

[1]苗元江,余嘉元.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J].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2):81-87.

[2]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社,2008:4-5.

[3]庄海军,王佳利,徐传顺.基于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1):72-74.

作者简介:白广平(1986-),女,回族,河北石家庄,河北美术学院。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刘欢(1987-),女,汉族,河北石家庄,河北美术学院。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猜你喜欢
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析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活中的运用
职校生积极心理导向的体验式活动班会创设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