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糙的根源在浮躁
—— 也说“工匠精神”

2016-08-01 03:19逄春阶
党员干部之友 2016年4期
关键词:石匠工匠精神工匠

□ 逄春阶



粗糙的根源在浮躁
—— 也说“工匠精神”

□ 逄春阶

黎 青/图

从今年3月5日上午开始,一个充满传统色彩的词语——“工匠精神”热起来,盖因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提到所致。李总理说,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是个好词语,提倡“工匠精神”,我百分之百赞成。关键是做不做,精神如果不扎根,停留在热议上,就是无根之浮萍。

为什么要提“工匠精神”?因为我们缺乏这种精神。看看周围的现象,不言自明。比如,我们的消费者总是去国外买东西,从电饭煲到马桶盖,都要从外国买。我们的产品质量太差,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用句大白话,就是粗糙。为什么粗糙?窃以为,粗糙的根源在浮躁。

我不知别人,反正自己屁股上像长了个尖儿,老坐不住。坐不住是因为诱惑太多,睁开眼就是诱惑在招手,有时你闭着眼,诱惑也在招手。精力是有定数的,东瞧瞧,西望望,精力就耗散了。记得过去的石匠,錾磨盘,一錾就是半天或一天,石匠身上全是石末,甚至眉毛都染成了白的,石匠紧握錾子和锤子,一下一下地錾去。在石匠眼里,已经没有了时间,只有石磨。石匠坐得很稳,有定力,没有东张西望。而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为追求“短、平、快”(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带来的即时财富,谁还能坐得住?

我发现,不光我坐不住,连那些大学教授也坐不住了。过去教授、学者流行“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可现在很少很少了。在做学问上,那种承袭传统实学的重逻辑、重论证、重证据等朴质学风,几乎荡然无存。

等不得,耐不得,大家都着急啊。现在什么都图快,吃的是快餐,取的是快递,坐的是快车。一切都是行色匆匆,忙着往前赶。瓜熟蒂落,瓜不熟从绿秧上硬扯下来,就涩。比如,现在拍摄电视剧满打满算是半年,有的甚至两三个月,时间根本不够。哪有工夫闲下来琢磨?没有了从容,没有了把玩,没有了细腻,于是就粗制滥造,能省则省。1987年拍《红楼梦》,演员们封闭起来读原著,一读就是一年,慢工才出细活啊。现在这样的剧组没有了。为了节省成本,就看到了不伦不类的画面。比如拍摄一部反映上世纪60年代农民命运的电视剧,主人公大裆裤一穿就是半个多世纪。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如此,可到了80年代末甚至90年代还这样打扮,这不开玩笑吗?拍摄场景,就是那么块麦子地,拍来拍去除了割麦子就是种麦子,太单调。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玉米、地瓜、高粱,是非常丰富的,哪那么单调?单调的根源也来自浮躁。

浮躁最大的表现是得过且过,标准低,要求低,马马虎虎。胡适先生1919年在《新生活月刊》第二期上刊发了一篇传记题材寓言《差不多先生传》,这篇文章1935年收入夏尊、叶圣陶先生主编的初中国文科教学自修用的《国文百八课》,它讽刺了当时中国社会那些处事不认真的人。从处事不认真到处世不认真,许许多多的人就在“差不多”的圈套里度过一生。差不多先生的名言是:“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这篇文章问世快100年了,至今读来,仍有讽刺价值。胡适文章的结尾意味深长:“他(差不多先生)的名誉越传越远,越久越大。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了一个懒人国了。”

“懒人国”的称谓不好听。浮躁真的是会传染的,人是会变的,你浮躁,我也跟着浮躁,你懒,我也学懒。所谓“一事苟则事事皆苟”,要改成“勤人国”,就需要较真,需要去浮躁,需要“工匠精神”。什么是“工匠精神”?笔者的理解是,视自己的职业为神圣,视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为神圣。再简单点的表述就是——“精益求精”。一个人有了“工匠精神”,就应该像传统的木匠、瓦匠、石匠一样,将行业规矩视作一种信仰,力争做到尽善尽美。

从历史上说,“工匠精神”自古有之。早在《庄子》中就有“ 庖丁解牛”的记载,庖丁在文惠君面前表演解剖牛的技艺,“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砉然向然,奏刀然……”庖丁认为技艺来自“道”,正是“道”使其技术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也是“道”使他的技艺不断地提升。而卖油翁自钱孔入而钱不湿的境界,归结为“唯手熟尔”,这也体现了一种“工匠精神”。正是有一个个的能工巧匠,才出现了都江堰、赵州桥、新疆坎儿井、明长城等世界奇迹。但可惜的是,近代以来,我们的浮躁将传统的“工匠精神”弄丢了。

在日本,如果你被别人称为匠人,就意味着你已经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就会受到社会的极大尊崇。正是有了这样的社会氛围,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铺下身子,苦心钻研,将一件事情做到极致。

2011年11月底到12月初,我到日本山口县采访,近距离体味到了什么是“工匠精神”。 我们在山口县永山本家酿造厂参观了日本的白酒酿造工艺。小厂在一条叫厚东河的河边,河上的水泥小桥叫本田桥,建于昭和十四年(1939年)。酒厂主人叫永山将元,是第五代了。他说,当年他的父亲,就是跨过这座小桥,到山坡上去种大米。酿出酒来,再通过小桥运出去。现在他们酿的酒,原料采用的是山田锦的大米。酿酒要求所用原料的精米率在60%以下。日本酿造清酒很讲究糙米的精白程度,以精米率来衡量精白度,精白度越高,精米率就越低。精白后的米吸水快,容易蒸熟、糊化,有利于提高酒的质量。

在永山先生的办公室里,有一幅书法写的是:“桃栗三年柿八年,达摩九年我一生。”永山先生说,这幅字是在提醒自己,桃、栗须三年才能开花,而柿则待八年才结果,达摩以长达九年的时间来面壁,相对于达摩面壁九年,我则须穷尽一生。也就是说凡事都必须花上时间,耐心等待是很重要的。酿酒也是如此。这就是“工匠精神”啊。

日本宇部兴产株式会社是日本六大综合性商社之一,其旗下的200余家企业生产销售据点遍布世界各地。但如此之大的企业,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们的细致。我们参观一个车间,大家把鞋子脱下来,很随意地放在一边,但是,当我们参观完,我看到我们的鞋子都被整整齐齐地摆放着,鞋头朝外,我鞋跟上的泥巴竟然给擦掉了,鞋子被擦拭一新。这种严谨细致是长久养成的。而“工匠精神”的核心要素就是严谨细致。

我在日本期间,还体会到,优秀的工匠是严格训练所成,甚至是手把手地教,这样的传承,才不走样,不走神,原汁原味。

工匠在成长过程中,都有一股韧劲儿,甚至有点儿“傻气”儿。如果太聪明,就会出现游移,不断怀疑“这工艺到底有多大用处”?三怀疑两怀疑,时间就在怀疑中溜走了。其实,在没有学会某一项技能之前,很难知道所学究竟有多大用处。反之,当看到某人拥有一项技能,而判定此技能用处多多时,往往已经来不及了——因为学习并精通一项技能,往往需要三年、五年,甚至更长时间。所以,我们必须明确,学习的真正乐趣不是因为它有用,而是因为学习的过程本身有趣,找到乐趣,并享受之,可能就有了“工匠精神”,就不浮躁了。

我采访过许多工匠,有农业种植能手、有车工、有钳工、有电工等,感觉他们都非常低调、平平常常,但他们干起活来从容不迫、气定神闲。我想,只要我们心中有职业规矩、职业道德、职业精神,不断追求完美,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勤于传承和钻研、甘于专注与磨砺,就一定会成为有“工匠精神”的人,就值得尊敬。

(作者为《大众日报》高级记者、山东省首批签约文艺评论家)

猜你喜欢
石匠工匠精神工匠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工匠神形
石匠破案
石匠的智慧
工匠赞
石匠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麻石匠(外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