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何在我国既弘扬以《易经》为源的中华文化,又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十分重要的战略性问题。考古发现,《易经》在三千两百多年前已传入希腊;文献记载,16世纪《易经》译为拉丁语及法文传入西欧;18世纪中国哲学已进入德国大学课堂,黑格尔讲授了中国哲学。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中叶,此时《易经》的哲学思想已经渗透到西方学术领域。通过比较研究发现,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资本主义导致的“天灾”和“人祸”时,呈现出来的生态思想,其中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是《易经》的哲学观念,而不是西方传统的“主客二分”“天人对立”的哲学观念。这有力证明了《易经》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理论来源。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易经》;天人合一;天人对立;黑格尔;科学富裕观;中华文化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6)05-0030-09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理论来源研究现状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研究的现状
1. 国外的研究现状。国外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研究,主要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又称为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或者生态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种新的理论表达,是国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流派及研究动态之一。其主要学术观点是:(1)美国学者詹姆斯·奥康纳在《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著作中,通过把“文化”和“自然”的维度引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来建立人和自然之间的文化联系,由此揭示出历史唯物主义蕴含了人类社会和自然之间的生态关系。(2)美国学者福斯特在《反对资本主义的生态学》和《马克思的生态学:唯物主义与自然》两部著作中,系统研究了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哲学的生态内涵,认为马克思的生态思想是从强调自然观和历史观、自然史和人类史的内在统一来揭示人类社会和自然之间的生态关系。另外,福斯特还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反生态性质,他认为马克思所提出的“物质变换断裂理论”表明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哲学世界观是一种生态唯物主义自然观。“物质变换断裂理论”揭示的是人类社会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的中断,其根源是资本主义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掠夺式生产方式。
2. 国内的研究现状。国内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研究,主要有以下观点:(1)杨卫军认为,“马克思虽然没有使用过‘生态这个概念,生态问题不是马克思关注的重要论域,但他对资本主义环境问题的关注却贯穿于一生的思想活动中。马克思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开始于学生时代,而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恰恰是生态的基本问题。”①(2)谢中起、郑劲梅认为,“马克思的生态思想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经验层面的生态思想、哲学层面的生态思想以及经济学层面的生态思想。在这一演变历程中,最为关键的是从哲学层面到经济学层面的转换。发生这一转变的根本原因在于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以及对未来社会进行设想的需要。”②(3)邓坤金、李国兴认为,“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哲学基础可以概括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世界观;唯物辩证法——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方法;唯物史观——构建人、社会、自然和谐的社会历史观。”③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理论来源研究的现状
美国学者福斯特认为,马克思继承了伊壁鸠鲁唯物主义和近代有机论的唯物主义,这样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便蕴含了大量的生态学思想。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理论来源,主要有以下的观点:
1. 张首先、张俊认为:“18、19世纪,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为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和继承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生态思想的基础上,通过综合创新和不断超越逐渐完成了自身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建构。”④
2. 蒋明伟认为:“马克思的生态辩证法思想的形成不是源于凭空思辨或假设推理,其理论渊源可以概括为:德谟克利特关于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的思想;伊壁鸠鲁关于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的思想;黑格尔关于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的思想;费尔巴哈关于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的思想。因此,马克思的生态文明思想是对前人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综合创新与超越。”⑤
3. 吕军利、王俊涛认为:“历史视野中的自然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前提。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理论前提是在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中理解自然,而不是抽象地理解自然。马克思恩格斯总结和概括了19世纪中叶自然科学的成就,批判地吸收了前人特别是黑格尔自然哲学的合理内核,将自然界、人类和社会历史统一起来进行考察,实现了哲学的历史性变革。”⑥
(三)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理论来源研究现状的简评
从以上的综述可知,关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理论来源的研究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正因为这样,也启迪了笔者深入思考。我们知道,中华文化之源、中国哲学之父《易经》⑦,又称《周易》,以阴阳之理来深刻说明天、地、人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也就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辩证关系,并揭示阴阳变化的内在规律。因此,我国著名易学家杨力教授认为:“《易经》的生态平衡是动态的阴阳平衡,从《易经》的理论来看,八卦太极图负阴而抱阳,反映万事万物的阴阳平衡关系,同样也包括生物之间的生态平衡。而生态危机是生态平衡被肆意破坏的恶果。”⑧杨力教授还认为:“《易经》有一句名言,叫做‘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就是说,天道是循环往复的。天道如此,物道随天道,一切事物都呈现着周期的、动态的循环。这是一种圆的循环,这就是《易经》圆运动的道理。”⑨著名易学家徐道一指出:“《周易》不认为天地是一个无目的,无情义的机器,而是强调天、地、人的整体观念。”这种“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是“着重阐明天道与人道之间的相互作用。其所谓天道往往包含着人道的内容,其所谓人道也往往包含着天道的内容。”⑩著名易学家张善文指出:“中国先哲,信奉一条至为著名的关于大自然生命发展的思维原则——孤阳不生,孤阴不长。也就是说,大自然万物的诞生与成长,是建立在阴阳两种力量交互作用的基点上。”11所有这些都深刻说明,天有阴阳,地有阴阳,人也有阴阳,而人生活在天、地之间,因此,天、地、人之间的阴阳便必然会发生交互作用,并由此而形成天、地、人的生态结构,以及产生天人之间、天地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生状态。这便是生态的含义。于是,不仅自然是个生态系统,人类社会也是个生态系统,这两个系统相互作用又同时形成有机联系的生态大循环系统和经济大循环系统,也就是人类社会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循环系统。其本质是人类在为了自身生存的致富实践中,人类的致富活动必须既获利于自然,又还利于自然,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内在统一,从而在自然与人类之间保持和谐统一的关系,以实现共同富裕和致富的可持续性。这是《易经》的科学思想,及其赋予科学的内涵及由此产生的科学富裕的观念。因此,这也就是《易经》呈现的科学的整体衡动思维。12它表明正是天、地、人之间的阴阳发生交互作用而产生的阴阳动态平衡,形成了天、地、人之间的生态大循环系统和经济大循环系统的一体化,也就是“天人合一”。
考古发现,“希腊出土的三千二百年前的陶盆,刻有很多古希腊人物和易经符号的图画,盆底用我国殷代文字刻有:‘连山八卦图,中国之历数,在遥远之东方。这证明《易经》远在三千两百多年前便已传入西方的希腊。”13另外,“‘天人合一是一种有机论的宇宙观,在中国,不仅炼丹术的思想体系是基于这一宇宙观建立起来的,也是整个易学的核心思想。paracelus观念在欧洲的形成,表明中国有机论的宇宙观早在近代之前就通过炼丹术而传入西方。”14有文献记载,16世纪,《易经》及四书经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传到欧洲,随后《易经》又被译为拉丁语及法文传入西欧。《易经》所传之处,都受到高度重视,对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欧洲,《易经》的哲理受到高度评价,认为应成为欧洲学术界的典范。15这样,“最早把中国的某种学问与‘哲学联系起来的是传教士利玛窦。他说:‘中国人所熟悉的唯一较高深的哲理科学就是道德哲学。。1687年,传教士柏应理在巴黎以拉丁语出版了《中国哲学家孔子》,该书导言使用了‘中国哲学概念。柏应理在导言中用106页篇幅介绍中国哲学。莱布尼茨于1715年1月至1716年3月间撰写《致德雷蒙先生的信》(后被编辑为《论中国人的自然神学》),自然而然地把《性理大全》称为‘中国哲学。中国哲学首次进入大学课堂,至晚是在1721年7月21日。当天,德国启蒙思潮的开创者之一沃尔夫用拉丁语发表《中国人的实践哲学》的演讲,赞扬中国的理性主义。1816年,黑格尔在海德堡大学讲授哲学史,也把‘中国哲学列为一章”16因此,目前学术界认为,黑格尔(1770—1831)、费尔巴哈(1804—1872)等人的哲学思想及由此而呈现的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理论来源,其实看到的只是表面现象。一方面是因为这些人的哲学思想是《易经》传入西方后出现的,而西方传统的哲学观念是“主客二分”“天人对立”,所以这些人的哲学思想中所反映的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应是《易经》“天人合一”哲学观念的部分反映。另一方面是因为中西方的辩证法的含义是不同的。我国著名学者杨金海同志一针见血地指出:“西方传统辩证法的核心是二元论,即主客对立;中国辩证法的核心是《易经》中的阴阳概念,二者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互为前提、不可分离的。”17为此,笔者认为,文本是重要的“证据”和“事实”,文本研究实际上是通过文本而进行的“实证”研究。诚然,正如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因没有使用“生态”一词而引起学术界争论一样,马克思恩格斯没有说他们知道《易经》,也没有说他们阅读过《易经》,他们的著作也没有关于《易经》的论述。然而,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使用“生态”一词,但其著作却蕴含着“生态”意蕴,因此现在学术界已公认马克思主义有生态思想;同理,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说他们是否知道《易经》,也没有说他们是否阅读过《易经》,他们的著作也没有关于《易经》的论述,但其著作却蕴含着《易经》的“生态”意蕴。因此,必须通过文本比较研究的方法,研究《易经》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之间的关系,并由此而进一步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理论来源。然而,目前学术界尚未对此研究。正因为这样,为笔者留下了尝试研究《易经》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理论来源的空间,并为笔者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研究《易经》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理论来源的价值和意义
(一)研究《易经》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理论来源的理论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同时又指出:“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18《易经》是中华文化之源,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尝试研究《易经》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理论来源,可以在理论上认识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生态蕴含以及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与《易经》生态思想的一致性,从而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讲清楚“四个讲清楚”,这样既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19又有利于认识“四个讲清楚”,实现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天人合一”的哲理,揭露资本主义的生态危机,从而发现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发展规律,从而深刻告诉我们,中国的致富实践不能走资本主义邪路,只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而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开创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新思路。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本质。
(二)研究《易经》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理论来源的现实意义
如何在我国既弘扬以《易经》为源的中华文化又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十分重要的战略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客观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各种思潮在不同人群中激荡。有人认为中国应全盘西化,从而否定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来自西方,不符合中国国情,不符合中华文化,从而否定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有人认为儒家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弘扬中华文化应恢复儒家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从而否定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有人认为中国有以《易经》为源的自己的五千年的光辉灿烂的文化,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治国的基本原理,为什么还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到中国来,对此不感到耻辱吗?有人认为“四个讲清楚”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自相矛盾,等等。所有这些,都威胁到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进而威胁到我国政权和社会的稳定。因此,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加强和深化国学的研究,同时也非常重视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易经》是国学之源,加强和深化国学的研究必须加强和深化《易经》的研究;要同时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认识《易经》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而“生态”是认识《易经》与马克思主义之间关系的纽带。这样,尝试研究《易经》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两者的比较研究得出结论:《易经》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理论来源,有利于解决现实中存在的各种思想上的认识问题,特别是在思想上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20而《易经》是儒家经典,因此,我国在意识形态领域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符合我国国情,与儒家思想并不矛盾。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正是说明我们弘扬以《易经》为源的中华文化,是为了不走资本主义邪路(即西化),从而在实践上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而维护我国政权和社会的稳定。弘扬以《易经》为源的中华文化,是为了更好地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有利于更好地弘扬以《易经》为源的中华文化。因此,以生态为纽带,从学理上阐释《易经》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渊源关系,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才会有文化的根基,这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根的重要路径。
三、研究《易经》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理论来源的主要内容、基本观点
(一)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蕴含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中。因此,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理论来源,就必须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所蕴含的生态思想,而要从此研究中,得出《易经》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理论来源,就必须进行比较研究。这样,研究的主要内容,就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1. 研究《易经》生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蕴含的生态思想的关系。
2. 研究《易经》生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所蕴含的生态思想的关系。
3. 研究《易经》生态思想与科学社会主义所蕴含的生态思想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者所蕴含的生态思想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整体。也就是说,每一个小的局部都包含着一个大的整体,而大的整体又都包含着若干个小的局部。因此,研究《易经》生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所蕴含的生态思想的关系,并从比较研究中得出《易经》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理论来源,应从整体中把握部分,最后还应从整体的视角归纳三个部分的研究,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有生态蕴涵,从而从整体的研究中得出《易经》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理论来源的结论。
(二)基本观点
1. “天人合一”是《易经》的生态思想,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最高智慧,其实质是实现共同富裕和可持续富裕的智慧,是科学富裕的观念。人生活在天、地之间,天、地、人三者必然会发生交互作用。天、地是指大自然,人是指人类。因此,人不是孤立的人,而是通过物的媒介作用产生和形成的人与自然、人与人相互关系中的人,也就是说,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是不可分割的。人与人的关系,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大自然合一,亦即“天人合一”。它表明,人类与自然的内在统一以及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发展,实现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循环是生态的本质含义。正因为如此,人类的致富实践便必然是共同富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富裕的可持续性。
2. “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天人对立”是中西哲学观念的基本差别,这已是学术界的共识。我国著名国学大师钱穆先生认为:“西方人喜欢把天与人分离开来讲。换句话说,他们是离开了人来讲天。这一观念的发展,在今天,科学愈发达,愈易显出它对人类生存的不良影响。中国人是把天与人合起来看。”21我国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也明确地说:“东方哲学思想的基本点是天人合一。什么叫天?中国哲学史上解释很多。我个人认为,天就是大自然,而人就是人类。天人合一就是人与大自然的合一。”22因此,“‘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天人对立是中西哲学观念的基本差别之一,这已是学术界的共识。而‘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最高生态智慧。”23
3. 人的生命的维持,需要依靠吃喝住穿等物质资料。这样,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而这些资料即物质产品的获取,离不开自然资源。因此,生产劳动的致富实践,便必然产生两方面的关系: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不同的哲学观念,会给致富实践带来不同的结果。在“天人合一”哲学观念的作用下,生产力的发展必然是既要改造自然,使其符合人类的愿望,又要遵循自然规律,不破坏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并由此而实现可持续性富裕和共同富裕。而在“主客二分”“天人对立”哲学观念的作用下,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产生破坏作用以及资本对劳动的剥削,这样便必然会导致发展的不可持续性,并由此而出现两极分化和富裕的不可持续性。
4. 在“主客二分”“天人对立”哲学观念的作用下,西方资本主义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资本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在生产过程中出现了以下两方面的实际问题:其一是“资本主义生产使它汇集在各大中心的城市人口越来越占优势,这样一来,它一方面聚集着社会的历史动力,一方面又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这样,它同时就破坏城市工人的身体健康和农村工人的精神生活。”24其二是“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殖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25在这种情况下,资本主义物质生产过程便产生了这样的实际问题:一是“天灾”。由于地力枯竭,土地荒芜;河流污染,江河淤浅;森林消失,气候变迁;空气污染;人与自然界的矛盾日益加剧,自然界不断报复人类,这样资本主义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因此,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期的影响。”26二是“人祸”。资本家残酷剥削工人,出现一极是资本家财富积累,另一极是工人贫困积累,导致两极分化,激起工人起来进行反抗资本家的斗争。这样资本主义社会问题也日益凸显。马克思为此曾生动地描写了创造的财富越多而创造财富的劳动者却因贫穷而无房住,退回洞穴、面临生存危机的荒谬情况:“人又退回到洞穴中,不过这洞穴现在已被文明的熏人毒气污染。他不能踏踏实实地住在这洞穴中,仿佛它是一个每天都可能从他身边脱离的异己力量,如果他交不起房租,他就每天都可能被赶出洞穴。工人必须为这停尸房支付租金。明亮的居室,曾被埃斯库罗斯笔下的普罗米修斯称为使野蛮人变成人的伟大天赐之一,现在对工人说来已不再存在了。光、空气等等,甚至动物的最简单的爱清洁习性,都不再成为人的需要了。肮脏,人的这种腐化堕落,文明的阴沟……,成了工人的生活要素。”27正是这两个现实问题,成了马克思恩格斯构建他们哲学思想的现实基础。
5. 马克思恩格斯所呈现出来的哲学思想,不是“主客二分”“天人对立”的西方哲学观念,而是“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之父——《易经》的哲学观念。我国著名学者俞吾金教授认为:“事实上,马克思哲学作为实践唯物主义,根本不可能把传统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视为自己的基本问题,而是把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视为自己的基本问题。因为这双重关系正好统一在人的生存实践活动中,而从经济哲学的视角看,人的生存实践就是生产劳动。”这样,“真理既不在单纯的‘物那里,也不在单纯的‘人那里,真理在对人与物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的综合把握中。这正是马克思哲学高于存在主义哲学的地方。”28因此,“人与物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蕴含的是《易经》阴阳交互作用之理,也就是“天人合一”之理。而“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由此可知,马克思哲学基本问题与中国哲学基本问题有着内在的一致性。以下的举例足以证明:马克思认为,“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29马克思还认为:“自然界和人的同一性也表现在:人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制约着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而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又制约着他们对自然的狭隘的关系。”30马克思又认为:“正像社会本身生产作为人的人一样,社会也是由人生产的。活动和享受,无论就其内容或就其存在方式来说,都是社会的活动和社会的享受。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来说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来说才是他的人的存在,而自然界对他来说才成为人。因此,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31
6. 《易经》三千两百多年前已传入希腊,特别是在18世纪,以《易经》为源的中国哲学就已进入德国大学课堂,黑格尔讲授了中国哲学,而马克思出生于德国,在德国上大学,博士毕业,阅读广泛,通晓多种国家文字。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中叶,这时《易经》已在西方传播了三千多年,其哲理已在西方产生较深的影响,《易经》的哲学思想已经渗透到西方学术领域。因此,不管马克思恩格斯是否知道过《易经》,也不管马克思恩格斯是否阅读过《易经》(笔者所要进行的是通过文本比较研究的方法,证明《易经》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理论来源,而不是要考证马克思恩格斯是否知道过《易经》,或者是否阅读过《易经》。其实,这些与证明《易经》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理论来源无关。因为笔者所要研究的是通过文本研究的方法,研究这两种理论之间本身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虽然阅读过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著作,但马克思恩格斯是对他们的理论进行批判和揭露。因为唯心辩证法是黑格尔的哲学思想,机械唯物论是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其所具有的都是“主客二分”、“天人对立”的哲学观念。例如,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文中,马克思深刻地论述了自然和人类之间的有机联系,批判和揭露了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从而揭示了自然的社会历史性特征;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马克思恩格斯反复强调了在实践中人类与自然之间形成的有机联系,批判和揭露了费尔巴哈割断了自然和人类之间的有机联系;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批判和反思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提出唯物主义虽然应该承认自然在本体论上的优先地位,但是马克思强调指出,他的唯物主义所要研究的是自然和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物质变换循环过程,因此,自然是与人类致富实践活动相联系的“自然”。由此我们可以反思:马克思恩格斯所批判和揭露的理论,怎么会成为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理论来源呢?马克思恩格斯对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理论进行批判和揭露时,实际上已经构建了属于他们自己的理论,并用这种理论批判和揭露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理论),他们在研究资本主义导致的“天灾”和“人祸”时,所呈现出来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是《易经》的哲学观念,而不是西方传统的“主客二分”“天人对立”的哲学观念,证明马克思恩格斯是依据“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构建了辩证唯物主义——人与自然和谐的自然观和历史唯物主义——人、社会、自然和谐的社会历史观。
7. 马克思恩格斯把“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运用于经济的研究中,形成了经济与生态一体化的经济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人们单是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去完成它,现在和几千年前都是这样。”32从此话语中,我们可以知道解决“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是马克思恩格斯构建经济理论的逻辑起点。而满足“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的需要,一切人类才能生存,是生产劳动的逻辑起点。于是,人们便必须进行生产劳动的致富实践,而致富实践的目的,是为了获取物质产品,物质产品的获取,离不开自然资源。这样生产劳动的致富实践,便必然产生两方面的关系: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因为“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而物质财富就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的源泉,劳动本身不过是一种自然力即人的劳动力的表现。”33因此,“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34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社会关系。这又是因为:“在任何情况下,个人总是‘从自己出发的,但由于从他们彼此不需要发生任何联系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不是唯一的,由于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以及他们求得满足的方式,把他们联系起来(两性关系、交换、分工),所以他们必然要发生相互关系。”35因此,“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36于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本来生存状态是和谐共生的物质变换的循环平衡状态。然而在“主客二分”“天人对立”的哲学观念作用下,资本家便成了利己经济人的化身,这就决定了资本主义物质生产过程只能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这样获取剩余价值(价值增殖)便成了资本主义物质生产的特殊本质。因此,马克思指出:“作为资本家,他只是人格化的资本,他的灵魂就是资本的灵魂。而资本只有一种生活本能,这就是增殖自身,获取剩余价值。”37这样资本的逻辑势必通过生产资料私有制,借助生产力从两个方面表现出来:一是疯狂地掠夺自然,使自然界为资本增殖提供无偿服务;二是残酷地剥削劳动者,使劳动为资本增殖提供无偿服务。于是,资本便破坏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本来应有的和谐共生关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物质变换的循环平衡状态,从而出现了物质变换的断裂。因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在此生产方式作用下的资本的逻辑是引发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根源。
8.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天灾”和“人祸”,深刻说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既造成了自然资源的贫穷,也造成了劳动者的贫穷,这样便必然会产生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尖锐矛盾。这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资产阶级运动在其中进行的那些生产关系的性质绝不是一致的单纯的,而是两重的;在产生财富的那些关系中也产生贫困;在发展生产力的那些关系中也发展出一种压迫的力量”38因此,资本主义制度因财富积累和贫困积累的同时出现,最终会导致整个社会再生产过程陷入不可持续性,由此便必然导致资本主义致富实践的不可持续性。为此,人类如果要可持续生存下去,未来的共产主义就必须通过消灭剥削赖以存在的生产资料私有制,从而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所带来的“天灾”和“人祸”这一历史现象,回归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本来应有的和谐共生关系以及物质变换的循环平衡状态。由此可见,资本主义富裕观是不科学的,应构建和树立社会主义科学富裕观。因此,共产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探索的解决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出路,而这种出路与探索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致富的可持续性、构建和树立社会主义科学富裕观联系在一起,其核心思想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相处,其价值目标是共同富裕。由此,我们可以领悟到:共同富裕回答的是“实现什么样的富裕”,怎样实现共同富裕回答的是“怎样富裕”。因此,“实现什么样的富裕、怎样富裕”是富裕的基本问题,是社会主义科学富裕观的理论构建结构,其所蕴含的是“天人合一”的哲学观。39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其实是经济可持续发展、富裕可持续进行的智慧,而共同富裕是经济可持续发展、致富可持续性和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条件。因此,共产主义有着深刻的生态蕴涵。以下的举例足以证明,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有着这样的经典表述:“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和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生成的。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40恩格斯在《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中也有这样的经典表述:共产主义是“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41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预言:“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2而对“联合体”的“自由”,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做出了这样的明确规定:“这个领域内的自由只能是: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43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中,更是富有远见地指出,在共产主义新的社会制度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44它将“把生产发展到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要的规模;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状况。”45
基于以上的逻辑论证,足以证明和得出结论:《易经》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理论来源。
四、研究《易经》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理论来源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之处
(一)研究思路
以《易经》“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为切入点,以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为研究领域,以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为研究对象,首先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具有的“天人合一”的生态蕴涵,其次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所具有的“天人合一”的生态蕴涵,再次研究科学社会主义所具有的“天人合一”的生态蕴涵,最后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进行综合研究,揭示其所具有的“天人合一”的生态蕴涵,从而证明《易经》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理论来源。
(二)研究方法
主要运用文本比较的研究方法;并通过文本比较研究的方法,研究《易经》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这两种理论之间本身的关系,由此而证明《易经》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理论来源。
(三)创新之处
尝试研究《易经》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理论来源;文本是重要的“证据”和“事实”,文本研究实际上是通过文本而进行的“实证”研究。因此,通过文本比较研究,尝试证明《易经》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理论来源,从而试图探索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新思路,是研究方法的创新。
注释:
①杨卫军:《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研究述评》,载于《鄱阳湖学刊》2013年第1期。
②谢中起、郑劲梅:《从哲学到经济学:马克思生态思维的视角转换》,载于《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年第6期。
③邓坤金,李国兴:《简论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载于《哲学研究》2010年第5期。
④张首先,张俊:《继承、批判与超越: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基础》,载于《理论导刊》2011年第8期。
⑤蒋明伟:《马克思的生态辩证法思想的理论渊源探究》,载于《前沿》2012年第5期。
⑥吕军利,王俊涛:《解读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载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⑦《易经》是一部治国富民的书。伏羲始画八卦,周文王推演六十四卦,周公创作卦、爻辞,孔子撰写《十翼》即《易传》,充分展示了《易经》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及经历了上古、中古和下古时代。
⑧⑨15杨力:《杨力讲〈易经〉》,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版,第271-272页,第274页,第33-34页。
⑩徐道一:《周易·科学·21世纪中国》,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版,第235页。
11张善文:《周易:玄妙的天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9页。
12我国著名易学家杨力教授认为:“《易经》的科学观是一种哲学科学观。整体思维是《易经》科学观的核心,强调综合思维、全息思维是《易经》科学观的特色。整体思维是从整体到局部的思维方法。综合思维就是系统地、整体地、多维地研究事物。所谓全息,就是每一个小的局部都包含着一个大的整体,每一个大的整体,又都包含着若干个小的局部。”(杨力:《杨力讲〈易经〉》,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版,第200-201页。)
1314杨宏声:《易学西传探微》,载于《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3年第3期。
16乔清举:《中国哲学研究反思:超越“以西释中”》,载于《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11期。
17杨金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新视野——读《中国辩证法:从〈易经〉到马克思主义》,载于《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第4期。
181920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载于《党建》2013年第9期。
21钱穆:《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载于《中国文化》1991年第4期。
22季羡林:《“天人合一”方能拯救人类》,载于《东方》1993年创刊号。
23方克立:《“天人合一”与中国古代的生态智慧》,载于《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4期。
243738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52页,第260页,第708页。
252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35页、第133-134页。
2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3页。
28俞吾金:《论财富问题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载于《哲学研究》2011年第2期。
29303236424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6页,第82页,第78-79页,第344页,第294页,第243页。
313335404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01页、第298页、第514页、第297页、第449页。
3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7页。
39社会主义科学富裕观是笔者提出的原创性理论。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请参阅卢根源:《经济互构规律与社会主义科学富裕观》,载于《经济师》2012年第8期;卢根源:《社会主义本质论与社会主义科学富裕观的理论蕴含》,载于《毛泽东思想研究》2013年第3期;卢根源:《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蕴含》,载于《鄱阳湖学刊》2013年第1期;卢根源:《论粮食与中西方政治理论的构建》,载于《农业考古》2013年第6期;卢根源:《论生态企业的基本特征》,载于《企业经济》2013年第12期;卢根源:《邓小平社会主义科学富裕观:丰富内涵、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载于《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5年第5期;卢根源:《邓小平社会主义科学富裕观与中国特色国有经济理论的构建》,载于《现代经济探讨》2015年第3期。
43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926-927页。
4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22页。
(本文之所以采用研究论纲的写法,是为了抛砖引玉,希望学术界共同来研究。)
责任编辑、校对:齐 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