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胜兰
大学数字博物馆资源质量用户满意度调查分析
◆王胜兰
以“大学数字博物馆资源评价模型”为基础设计调查问卷,从资源内容、资源组织、资源呈现、资源使用4个方面对3座大学数字博物馆的信息资源建设现状及用户满意度进行调查,并总结大学数字博物馆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大学数字博物馆;博物馆资源;用户满意度
大学数字博物馆是依托校内博物馆,或大学在教学和科研中收集、保存的丰富馆藏资源,利用信息技术与数字媒体技术建立起来的一类数字博物馆群。与一般大学博物馆相比,大学数字博物馆可实现多学科资源的集成与融合、馆藏资源的多媒体展示、跨学科的信息检索和交流。
2001年11月,教育部正式启动“现代远程教育网上公共资源建设——大学数字博物馆建设工程”项目,经过多年的持续建设,现已形成多学科融合的数字博物馆体系,为教学提供了多学科的丰富资源支撑。
然而,大学数字博物馆建设大多重视资源开发,缺少对资源使用率的评价,从而影响到资源建设的科学性。随着信息化产品“以用户为中心”理念的发展,人们对产品质量的评价越来越重视用户需求的满足。用户是大学数字博物馆发展的基础,满足用户对资源使用的需求是大学数字博物馆资源建设的根本使命,因此,对用户资源使用满意度进行调查是“以用户为中心”理念的体现,也是大学数字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评价模型 大学数字博物馆资源不仅是一般的网络科普资源,而且是高等教育重要的网络教育资源,其评价模型可以参考网络科普资源和网络教育资源相关评价研究成果。在文献研究和专家意见咨询的基础上,笔者构建了表1所示评价模型。
调查问卷设计 调查问卷以“大学数字博物馆资源评价模型”为依据进行设计,主要包含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主要用于收集用户的基本信息情况,包括性别、学历、专业、在线学习经历、访问数字博物馆的经历等;第二部分主要考察用户对大学数字博物馆资源4个维度(资源内容、资源组织、资源呈现、资源使用)的满意度,具体通过28个问题来描述。用户在实际浏览过大学数字博物馆资源后,对各维度因子进行切实评价。
表1 大学数字博物馆资源评价模型
为了更客观、更量化地获得用户对大学数字博物馆资源使用的满意度情况,本问卷采用量表的形式。采用5级量表,将用户对分因子的态度分为“很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很不满意”,分别用5~1之间的数字表示。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选取了3座大学数字博物馆,涵盖人文艺术、工程技术以及生命科学三个学科大类,文中分别用案例一、案例二和案例三表示。具体情况如下。
案例一:我国最早开通的大学数字博物馆之一,采用网络、人机交互、虚拟现实、数字水印等技术,研发了文物信息管理系统、网站数据采集系统、虚拟博物馆协同设计与漫游系统,实现了1万余件文物的数字化,生成文字、图像、音频、视频以及三维场景等内容。
案例二:是一所全面集中展示中国悠久而丰富的建筑文化的博物馆,展示内容包括中国民居、馆藏文物、古代都城、文物建筑、名师风采、世界建筑遗产、中国古镇、珍品史料等栏目。
案例三:包括中国医学史和中药两大主体部分,结合多媒体展示技术向用户提供了一个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中医药宝库。
调查实施 由于大学数字博物馆主要面向的群体是高校在读学生和教师,特别是高校在读学生,因此,本研究的被调查对象确定为高校在读本科生、硕士生。笔者采用网络调查法向东部、中部、西部9所学校共发放问卷115份,回收98份,回收率为85.2%;有效问卷96份,无效问卷2份,有效率为98.0%。问卷数据采用SPSS17.0完成。
总体得分 从图1可以看出,三个大学数字博物馆资源建设水平相当。案例一、案例二和案例三最后得分分别是3.417、3.693和3.511,都在3~4之间,说明用户对3座大学数字博物馆资源持一般到满意之间的态度。
图1 总体情况分析
图2 “资源内容”得分
“资源内容”维度分析 从图2来看,3座大学数字博物馆在资源内容维度各指标上的得分变化幅度很小,但每所博物馆得分曲线都呈下降趋势,“有价值的资源链接”和“内容新颖性”两个指标的分值最低。这说明大学数字博物馆资源在内容科学性、文法正确、内容丰富性和内容独特性几个方面表现较好,但在资源链接和内容新颖性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资源组织”维度分析 从图3来看,3座大学数字博物馆在“符合学科知识结构”“符合用户认知特征”两项指标上的得分较高,在指标“主题鲜明”“信息量适度”“相同知识点建有链接”和“内容链接有效性”上的分数较低。这表明当前大学数字博物馆资源结构较好,但资源编排不尽如人意。
图3 “资源组织”得分
“资源呈现”维度分析 从图4可以看出,3座大学数字博物馆在媒体样式和界面设计指标上得分相对较高,说明大学数字博物馆资源在媒体选用和界面设计上表现良好,但指标“图像质量”“音频质量”“动画质量”和“三维模型质量”上的得分较低。这说明大学数字博物馆媒体素材质量有待改进。
图4 “资源呈现”得分
“资源使用”维度分析 如图5所示,从每座大学数字博物馆分数曲线的变化来看,“设备兼容性”在分数曲线上都处于最高点,其次是指标“操作简便性”,但指标“内容可重组”“内容可下载”“互动参与性”和“互动反馈”得分相对较低。这说明资源浏览没有技术门槛,但资源的开放性和互动性较差。
图5 “资源使用”得分
及时更新资源,反映学科最新动态和社会热点 通过调查发现,3座大学数字博物馆在指标“资源新颖性”的分数都较低,说明大学数字博物馆提供的信息时效性较差,信息更新不及时。在今后的数字博物馆资源建设中,应缩短资源更新周期,反映较新的科学发展成果和社会热点。
提高界面设计风格独特性,增强资源的美观度 国内大学数字博物馆大多以内容为王,内容信息量较大,网站在建设之初便定位于展示全面详尽的知识内容,因而页面布局便显得十分庞杂。庞杂的页面布局无法以最高效率及时传送用户想要的信息,用户在浏览时往往产生无所适从的感觉。因此,在今后的建设中,大学数字博物馆除了为用户提供更多有价值的知识内容外,还应更加注重页面风格的设计。
提高各媒体素材品质,增强资源的可读性 目前图片已经被网络科普平台广泛采用,动画、视频、三维模型也逐渐成为数字博物馆的基本素材。但通过数据可知,用户普遍认为图片、视频不清晰,视音频播放不流畅、3D模型可操作性差严重影响了自己的浏览体验。因此,大学数字博物馆在采用多媒体技术时,还应该对各媒体素材进行精加工,增强资源的可读性。
提供信息资源的重组和下载,增强资源的开放性 大学数字博物馆的个性化信息服务主要体现在资源重组和下载两方面,但数据分析结果表明,3座大学数字博物馆在这两项指标上的得分都较低。因此,在未来大学数字博物馆资源建设中,要更加注重资源的开放性,满足用户的个性化信息服务需求。
采用互动表现方式,增强资源的趣味性 调查结果显示,3座大学数字博物馆的资源互动性都较差,趣味性较低,难以对用户形成有效的吸引力。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互动性建设应该成为大学数字博物馆资源建设的一个重要方向,可借鉴数字科技馆的成功经验,设计一系列精致的科普游戏或体验区,让用户在自主动手的过程中掌握科学知识。
本研究遵循“以用户为中心”理念,采用问卷法调查用户对大学数字博物馆资源的满意度,在此基础上总结大学数字博物馆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希望对推动我国大学数字博物馆可持续发展有所贡献。■
[1]李建文,苗雨雁.北京地区数字博物馆应用现状调查报告[M]//数字博物馆研究与实践(2009).2010∶296-300.
[2]刘明明.大学数字博物馆在目前建设中的探究与思考[J].农业网络信息,2013(6).
[3]李东.我国高校数字博物馆建设探索∶以哈尔滨师范大学博物馆为例[J].现代情报,2013(6).
[4]蔺光.我国高校博物馆科普功能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2008.
[5]王春.在数字博物馆资源建设中引入知识组织体系[J].中国美术馆,2011(11)∶103.
[6]王锐.数字博物馆资源虚拟化与数据集成方法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0.
[7]徐士进.大学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科研,2010(11)∶35-37.
[8]谢焕忠.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进展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81.
欢迎订购《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指导书》(上、下册)和《小学科学实验仪器手册》
为在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和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中帮助各地做好小学科学教室的建设、配备和管理工作,切实加强小学科学教师和实验教师的实验教学能力培训,促进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和科学探究活动开展,充分发挥家庭和社区在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中的作用,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特邀安徽省教育厅的彭志新同志编著了《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指导书》(上、下册)和《小学科学实验仪器手册》并已正式出版发行。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指导书》上册阐述了实验教学法与探究式科学教育原理、实验教学规划与计划、实验教学管理与评价、实验教学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实验技术与自制教具、学生实验能力评测与课外科技活动等内容;下册依照现行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内容顺序,设计和收集了便于小学生在课堂内外开展的1600多个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小创造和观察、栽培、饲养等方面的科学探究活动项目。
《小学科学实验仪器手册》除按照部颁标准逐一介绍小学科学210多种教学仪器结构原理、使用维护等内容以外,阐述了小学科学教室建设、配备和各类日常管理规范。
有关本套图书的详细情况可登陆中国教育技术装备杂志社网站(www.cete1987.com)查询,或致电010-62112678。凡订购此套图书的地市级以上教育技术装备管理部门可利用节假日预约作者为小学科学教师开设2~6小时专题讲座。每套图书可获赠1张包含3000多个实验教学和科学探究活动的视频链接地址光盘。
G268
B
1671-489X(2016)10-0047-03
10.3969/j.issn.1671-489X.2016.10.047
作者:王胜兰,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助教,数字化学习(53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