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萍
摘要:儿童朴素物理理论是儿童凭借自己的理论去解释物理现象的起因和预测发展方向,得到自己心中的解释手段,承担着解释和预测周围物理世界,降低外部世界不确定性,以及进一步同化和顺应外部刺激的艰巨任务。在进行幼儿园科学活动之前,了解幼儿原有的经验,对于制定活动目标、开展活动是十分重要的。本文考察归纳了幼儿园相关科学活动中儿童朴素物理概念的基本认知,对儿童不同领域的认知发展有一综述。在充分理解并尊重幼儿已有认识的基础上探索科学教育内容、实验难度的把握,努力引导其接近科学概念并在此过程中发展科学思维是可行而且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儿童朴素物理理论;实验内容;前概念;认知层次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7-0372-01
在进行幼儿园科学活动之前,了解幼儿原有的经验,对于制定活动目标、开展活动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在引导幼儿学习科学时,必须为幼儿认知提供一个科学情境。这个科学情境能够反映出他们已有的经验,这是尊重幼儿朴素理论所要求的。教师对幼儿理论有比较好的把握,可使幼儿在活动一开始就能较快地辨别将要学习的内容,并运用已有的经验,来解决教学情境中展示的问题,帮助幼儿主动学习新的知识。
1.儿童朴素物理理论及其特点
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朴素理论",对世界有独特的认识。学前儿童对事物已具有自己的一套逻辑体系,儿童早期获得的这种非正式的或前科学的理论虽然不规范,但却是他们解释周围世界事物的工具或知识框架。根据这套逻辑体系解释、预测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并随着儿童自身经验的日趋丰富,不断地发展变化以完善。该理论和科学理论一样,具有解释和预测的功能,具有反例处理机制。在种种朴素理论中,其核心领域是朴素物理学、朴素心理学和朴素生物学。
儿童朴素物理理论是儿童凭借自己的理论去解释物理现象的起因和预测发展方向,得到自己心中的解释手段,承担着解释和预测周围物理世界,降低外部世界不确定性,以及进一步同化和顺应外部刺激的艰巨任务。儿童朴素物理理论的特点有:①是一个有着不同层级的理论框架;②儿童的理论和证据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协调,但更多的是不协调;③具有一定的内聚性和连贯性;④对理论本身缺乏意识和反省;⑤定性的、描述性理论强于定量的、解释性理论。其中,儿童理论与证据的不协调是儿童朴素物理理论的一个重要特点。这种不协调具体表现在:儿童难以对理论和证据做出良好的区分,倾向于受到理论和资料的束缚。
2.充分了解幼儿朴素理论的意义
考察儿童对物理学各个分支领域的前科学概念和认知发展水平,能使材料、过程更有针对性,由此建构出适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幼儿园科学实验内容。尊重并形成幼儿自身的知识框架,最初讲解的事物要符合幼儿原有的经验,在幼儿能理解接受的基础上再接触新的经验;教师应根据儿童的不同认知发展水平进行知识层次选择,给儿童提供可操作的环境,适当引导,引发儿童的认知冲突,充分了解、把握、尊重儿童的特点,对于儿童科学概念的形成和完善至关重。
例如:有关水的活动的开展情况。幼儿对水有着浓厚的兴趣,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应注意关照不同年龄幼儿的朴素理论来开展实验内容:婴小班幼儿可以体验水与颜料混合后的颜色变化,中班幼儿体验"溶解"现象、大班幼儿可开展"乌鸦喝水"、吹泡泡等活动。幼儿在活动中有应体现很大的好奇心、"玩得很高兴"。 对于"沉浮"现象,需要教师对他们的已有的认识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在活动中提供难度适当的材料:小班幼儿可以侧重于对"沉浮"现象的大量体验,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中班幼儿可以尝试对"沉浮"现象进行解释、讨论,开始感受、体验水的"浮力";大班幼儿提供更多的"浮力"体验,并在教学中更多地指向这一核心概念。
本文考察归纳了幼儿园相关科学活动中儿童朴素物理概念的基本认知,对儿童不同领域的认知发展有一综述。
(1)儿童可以不依赖物体外形对物质进行本体区分。有研究表明:3岁的儿童预测物体是否易碎,儿童已经能够基于物体的材料而不是外形来进行因果判断从而进行正确的推理。由此可见儿童能够区别现象和本质。4岁儿童能够理解各种各样的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而且知道物质与物体是不一样的。向3至8岁的儿童出示一系列的自然物质或人工物质、常见的和不常见的。然后向儿童呈现三种转换:(a)从大块到小块;(b)从块到粉沫;(c)从粉沫到不可见(粉沫溶于水)。需要注意的是:类型(a)只改变了大小,但并未改变其外观。类型(b)既改变了大小,又在结构和感觉的意义上改变了外观。类型(c)的改变是巨大的,它己经使得物体不可见了。整个过程中,儿童能够正确断定,这些东西仍然有着相同的名字,还是同样的东西。类型((c)是最难的,但3岁儿童的回答正确率也在65%到70%之间。不仅如此,儿童能根据物质种类和物体种类进行不同的推理。比如,儿童可能会说,木枕头是很硬的,玻璃锅是很容易碎的,尽管他们从来没有碰到过硬的枕头和易碎的锅。
(2)儿童对力和运动的认识。2岁儿童观察不同形式的物体运动,对于存在明显外力作用的运动物体,儿童一般会寻求母亲的帮助使物体运动,而对于没有外力就能运动的物体,儿童不会向母亲求助。这表明儿童可以区分自主运动和非自主运动。3-5岁儿童在区分自我发起运动和非自我发起运动上存在一个明显的发展。不管是熟悉的还是不熟悉的动物,他们大多能准确地进行判断。
儿童对力和运动的认识包括:①力是某种物质或物质的属性,是可以被传递和消耗的;力可以是外部的(如推拉),也可以是内部的(如重力);②能区分自我发起运动和非自我发起运动,但倾向于将气体、液体、天体、物体下落等运动看作是自我发起运动的;③物体运动是因为有力的作用,物体静止是因为没有力的作用,物体由运动转为静止是因为力被用完了;④对运动轨迹也有着丰富而细致的认识。儿童的这些认识与亚里士多德关于力和运动的理论非常接近,而与牛顿力学有着相当的距离
(3)儿童对光的认识。儿童对光的现象,例如影子是有一定认识的,不过这些认识处于不同的发展水平,更倾向于是一些迷思概念。但是,尽管是迷思概念,还是可以看出,儿童拥有强大的自己建构知识的能力。对于光的迷思概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 第一:光是流动的,可以停下来。第二:光就像液体一样可以混合在一起。、第三:光与光的接触物之间会产生摩擦。相同的光在黑夜会比在白天传得更远,那是因为光在白天传递的时候会有更大的摩擦力。 第四:光、颜色、影子等都是一个物体的某种内部属性。
相关影子科学实验的开展,小班活动只让幼儿感知自身和周围事物的影子。中班幼儿可以开始认识到光和影子的表面因果联系,演示光和影子的不可分离,紧密联系,有光才有影的这种特性。而到大班的幼儿再接触影子这个活动时,教师就可以相对全面的给幼儿介绍光和影子的具体因果联系,最好能设计一些实验让幼儿亲手操作,让其探索感知影子的特性。
幼儿科学教育内容的选择与实践随意性较大,难以为幼儿在科学领域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发现、解读幼儿的前概念,在充分理解并尊重幼儿已有认识的基础上探索科学教育内容、实验难度的把握,努力引导其接近科学概念并在此过程中发展科学思维是可行而且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