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教学设计

2016-07-30 05:34徐映文黄松
读与写·下旬刊 2016年7期
关键词:本课物体科学

徐映文+黄松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7-0302-01

教育理论指导:小学科学是小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它在小学教育中的作用是使小学生获得基本的自然科学知识;培养与发展小学生对自然界和自然科学的兴趣爱好;培养、训练、发展小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以及美的教育。让他们养成实事求是、认真细致、追求新知的科学态度,这些教育对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学背景: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我眼里的生命世界》单元中的第一课。本课的学习是通过让学生在校园内外寻找有生命的物体,讨论生物特征的活动,建立起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特点的有生命物体的科学概念,使学生知道自然界中的物体分为有生命的(生物)和无生命的(非生物)两类,知道有生命的物体具有能够繁殖、长大、呼吸、吃东西、运动等基本特征。

学生情况分析:我校地处乡下,学生接触大自然的机会较多,对有生命的物体有较多的感性认识,但对有生命物体的基本特征认识还比较模糊,尚未形成科学的概念。我校三年级才开设科学课,学生初涉科学探究,学习兴趣浓厚但又缺乏学习的方法。因此,探究方法的指导将贯穿本课整个教学过程。

在教材处理上,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在把握好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我对教材内容做了合理化的调整和补充。另外,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给我们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因此我将寻找有生命的物体的场所从校内扩展到校外。同时将课堂教学延伸到了课外,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查阅"我们肉眼看不到的生物"的有关资料。

在教学的准备方面,遵循便于操作和合作探究的原则,尽可能多为学生创设情境,借助多媒体如:播放录像、自然风景音乐光碟、投影仪展示等,让学生在创设的氛围中进行合作研究,教师的角色是学生研究时的参与者、引导者。因此应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溶入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去。在教学过程的设计方面,遵循儿童科学认识活动的规律,以科学探究活动来展开整个教学活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小组合作交流、汇报富有特色的记录——探究、研讨有生命的物体的共同特征——拓展延伸、续写科学诗,感受生命世界的无限美丽。

本课从科学知识目标上来说,是比较贴近生活的,学生都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在实现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必然要涉及科学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

(2)能够运用文字、图表等记录有关的观察、调查结果。

(3)能够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动的方法与结果。

2.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大自然中有种类繁多的有生命物体,认识常见的动物与植物。

(2)知道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和共同需求。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

(2)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要珍爱生命。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获得关于生物的亲身感受。

教学难点:分辨有生命物体和无生命物体的两大类。

教学准备:

事先找好适合学生活动的场地,准备一些学生调查研究用的工具,如:记录表格、笔、网兜、铁锹、昆虫盒,自然景色音乐光碟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有生命和无生命物体的图片。(播放课件)

(2)师提问:看到了什么?

(3)谈话:美丽的大自然处处都有生命的存在,这节课我们就来"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疑问是激发学生探索欲望的原始动力,只有引导学生发现感兴趣的问题,才有可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

2.亲身经历(到校园里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活动前准备:

(1)学生讨论:在校园里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注意些什么?

(2)提示、要求:(出示课件)

提示:在观察、扑捉的过程中,注意自身安全,不要破坏动植物的生活环境,爱惜它们的生命。

要求:①在活动过程中,要使用镊子,不可用手触摸,不可用嘴尝试。可以通过听、看、闻的方法,进行观察并记录。

②观察过的动植物要把它们安全地"送回家"。

(3)学生分组寻找、观察。

(4)教师巡视、指导、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

[设计意图] 这部分教学设计的主要目的是——突破重点。将学生置于乐观的情感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发现精神。

(评价:观察和记录是进行科学探究必不可少的能力,教师通过实地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记录,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做个有心人,及时发现学生有创意的记录,为下一部分的教学做铺垫。)

3.交流、研讨

(1)交流:刚才同学们在校园里找到了那些"有生命的物体"?

(2)出示同学用文字、图画、列表等各种形式记录的发现。

(3)讨论:为什么说它们是有生命的?

[设计意图] 展示观察结果,培养学生语言交流能力。

(评价:倾听是一种触动,倾听伴随科学探究的始终,让学生细心地听,才能找到与自己的不同,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引发争论。学会倾听是科学探究能力提升的重要标志,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这一良好习惯。)

4.辨析明理、拓展深化

(1)出示一个发条玩具,让其运动起来。提问:它有生命吗?为什么?

(2)课件小游戏:"找一找,填一填"(填写序号)

有生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生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出示图片:a 房子、b机器人、c花瓶、d云朵、e沙子、f水杯、g蔬菜、h鲜花、i小男孩、j乳酸菌。

[设计意图] 这部分教学内容主要是解决本课难点的关键所在。并且延伸了学生对生命的兴趣,把学生对生命现象和事物的表面认识发展到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层面,探求生命世界的奥秘。

总结全课

(评价: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不应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的大有作为的更广阔的天地。因此,我们要把课堂教学的结束作为新的探究的开始,使科学探究活动得以延伸。

猜你喜欢
本课物体科学
Let’s play football.(部级优课)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
从“听唱读写”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
深刻理解物体的平衡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我们是怎样看到物体的
A double inequality for the modulus of the Grötzsch ring in Rn
为什么同一物体在世界各地重量不一样?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