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鹏+罗玥+蒋一红
摘要:本文通过对硅谷等国内外区域创新中心的成功典范和国内区域创新中心现状的案例分析,获取经验并发现了国内区域创新中心管理运行中的科技资源配置结构性矛盾,然后给出对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区域创新中心;创新发展;模式与管理
一、引言
区域创新中心本质上是区域创新系统,即区域中的行为主体(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地方政府、中介组织等)之间的长期稳定的相互交流、协调、合作从而构成的网络系统。然而,目前我国区域创新中心管理运行中科技资源配置的结构性矛盾却十分突出。本文希冀通过国内外区域创新中心的案例分析,归纳其建设模式,提出解决我国科技资源配置结构性矛盾的政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
针对区域创新中心建设的问题,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细致的研究。
首先,学界发现科研创新表现为集聚形态(Saxenian,1994;Porter,1998)。部分学者认为因为企业为了促进对基础性创新的学习而聚集于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周围,从而呈现出创新活动的集聚,形成了区域创新中心(Cooke,1992;Fischer,2001)。
再者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国内外学者从各自的角度给出了定义。区域创新系统最早是由Cooke(1992)给出的:由地理上靠近且分工合作的企业、高校以及研究机构等构成的区域性网络。企业和其它相关组织在具有根植性特征的环境下相互学习并传播创新。该定义突出了地域性和网络型特点。Asheim(1997)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由区域主导产业集群中的企业以及支持性作用的组织构成这种概念突出的是创新主体的多样性。持类似观点的学者还有郭淑芬(2006)、冯之浚(1999)、吴贵生(2002)等。国内学者倾向于从政府分配科技资源的角度将区域创新中心进行分为:市场主导型;政府主导型;共同主导型(杨开忠,2006;任胜刚&陈凤梅,2007)。
三、国内外区域创新中心建设的比较分析
硅谷是世界高技术产业最密集的地区,全球区域创新中心的最成功的典范。企业、高校和第三方科研机构都是硅谷科研活动的主力。首先硅谷聚集着大量企业。其中,有很多世界级大公司的总部或者高级研发中心,还有中小型企业组成的创新网络。其次,硅谷不仅有斯坦福大学等13所知名大学,还有众多由公司资助的世界一流实验室。它们之间有着密切合作,主要表现在大学和科研机构为企业提供技术成果,培育高科技人才;企业为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研究提供资金支持;企业向大学和科研机构反馈市场和技术应用方面的信息;而大学、科研人员和风险投资家合作创办企业也能形成良好的互动。
硅谷地区拥有活跃的技术转移中介组织。它们一方面能把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成果转移给企业,另一方面也能把社会的需求信息反馈给研究机构引导科研内容更能贴近实际生活。其次,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也发挥着传播信息、构建网络的作用。最后,硅谷共享合作、容忍跳槽的文化使得创新成果能够通过企业间的联系以及人员流动得到有效扩散。硅谷甚至保持着和其他国家科技园的联系,如新竹和班加罗尔。这些机制的存在使得硅谷的技术创新能够发挥出更深远的作用。
班加罗尔是在借鉴硅谷的模式上发展起来的世界级软件外包中心。班加罗尔拥有类似于硅谷的基础条件,也建成了较为完善的投融资机制。印度早已设立了技术开发与应用基金并制定了相关法律条款鼓励科研活动。此外,印度允许商业银行为软件企业提供优惠贷款并且允许商业银行以股本的形式投资企业。印度在班加罗尔设立了证券交易所,便于当地企业上市,并且为软件公司进入国内外证券市场融资设置了宽松的条件。印度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进行风投试点,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和财政政策的扶植建立了各级风险投资基金,并与硅谷的风头公司有着广泛的联系。
国内区域创新中心建设中的问题。与国外相比,我国区域创新中心建设中的问题主要是科技资源配置的结构性矛盾。一是科技创新的内容不满足市场对创新的需求。高校的科研工作者主要考虑的是申请项目基金而获得资助和奖励,研究所出成果难以达到商业化应用的水平。二是科技资源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大量闲置资源与优质科技资源不足并存。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是重中之重,发挥政府在此方面作用尤其是科学合理规划对于引导科技资源配置值得进一步考虑。三是社会资金对科技成果的吸纳力弱有了充足的资金支持,才能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然而我国的基础创新研发和技术创新研发的投入都严重不足。
四、区域创新中心管理运行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产学研合作
科研成果与实际需求脱节的根源在于产学研一体化程度较低。政府应该推动企业等创新需求方与高校等创新供给方进行协同合作。首先,应建立创新主体之间多方位的联系。例如,鼓励企业通过合作开发项目、设立合作研发机构等方式向科研机构提供资助。其次,将主体间的联系规范化、制度化,实现机构间高度融合演变成创新网络。
(二)政府科学规划
科技资源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原因是政府配置科技资源的条块分割,这就导致区域创新中心的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因此布局不合理。科学地发挥政府规划在配置科技资源中的作用,在本地的竞争优势上有针对性布局科技资源,是提高区域创新中心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的关键所在。
(三)健全投融资机制
投融资体制不完善是科技成果难以产业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从直接投资来说,可以加大政府的科研投入,设立专门的技术开发基金和科技奖项;有序的改善科技公司进入国内外证券市场发行股票、债券等融资证券的条件;发展不同层次类型的风险投资公司。从间接融资来说,可以鼓励商业银行对高科技公司提供优惠的贷款条件。最后,完善我国资本市场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创新型企业融资提供既便利又规范的环境。(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Saxenian,A.Regional Advantage:Culture and Competition in Silicon Valley and Route 128[M].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1994:226.
[2]Porter M.E.Cluster and the NewEconomics of Competi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November-December:77-90.
[3]Cooke,P.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Competitive Regulation in the New Europe[J].Geoforum,1992(23):365-382.
[4]Fischer,M.M.Innovation,Knowledge Creation and Systems of Innovation[J].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2001(35):199-216.
[5]郭淑芬,张克军.发展中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现状评析-以太原高新区为例[J].技术经济,2006,25(8):25-27.
[6]冯之俊.国家创新系统的理论与政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7]吴贵生.区域创新体系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J].重庆商学院学报,2002(4):3.
[8]Asheim BT,Isaksen A.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The Integration of Local 'Sticky' and Global `Ubiquitous` Knowledge[J].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2002,27(1):77-86.
[9]杨开忠.构建特色区域创新体系的三种途径[J].人民论坛,2006(4):17-18.
[10]任胜钢,陈凤梅.国内外区域创新系统的发展模式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7,19(5):4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