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一数字化学习:让语文学习无边界

2016-07-28 17:26吕倩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6年7期
关键词:朗读课文蒲公英生字

吕倩

还记得学生们第一次拿到平板电脑时脸上绽放的欢喜;还记得第一次带领他们进行基本设置并连接网络时,他们的不知所措和小手的慌乱。整整一节课,还有学生没连接上网。短短一年后,平板电脑的收发、开关都由学生自主完成;各类软件、APP安装,全都能自己搞定。对于各类平台中新增的功能,他们还能教老师该如何操作。在技术能力上,孩子们越来越娴熟,比这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习方式的变化。

一对一,让学生善于发现并研究问题

课堂中,教师们经常会问:“预习中你有什么问题吗?”或“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得到的反馈往往是学生为了敷衍教师而提出的“假问题”,甚至是沉默。细思这背后的原因,一是学生懒得想问题,反正课上老师会讲。二是遇到问题时,家长不会,老师不在,身边又未必有相关的资料,问题无法得到解决。最终这些“问题”只能不了了之。

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环境下,学生有着广阔的空间可以得到相关的学习资源,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他们拥有更多获得知识的途径,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刚开始是教师教,如学习生字时,教师向学生介绍“汉典”“象形字典”“百度词典”等网站,一步步引导学生在网络上了解某个生字的演变,弄清它的意思。或者教师结合课文中的问题,比如“《赶海》一文中,作者为什么要写‘摸海星呢?”带领学生上网寻找海星在海里爬行的视频。看完后,学生自然就能感受到作者用词的准确。

有了这些引领,学生逐渐开始愿意发现问题,并在网络中解决问题。预习时,他们不满足于熟读课文,更喜欢问为什么。课堂中,他们与同伴交流、分享所得,有时还会为了一个问题而争论不休。他们开始质疑老师、质疑课文。如学习《蒲公英》一课时,一位学生就在课堂马上结束时问:“老师,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沙漠里的蒲公英》,说蒲公英的种子在沙漠里不会干死,为什么课文里说落在沙漠里的种子干死了呢?”学生们在课下先是争论,后来又为了证实自己的观点,纷纷搜索这篇文章来读,并查看蒲公英的习性,学习积极性高涨。有了这么充满兴趣的学习过程,我们还用担心结果吗?

一对一,打破了语文学习的边界

以前,对于学生完成预习的情况,教师很难全面掌握。如读课文,学生到底读通顺了没有,教师并不知情。要让每位学生都能在全班交流分享作文,也非常不易。每位学生都需要被关注。如果缺乏关注,学生便没有内动力。时间一长,难免应付学习。

一对一数字化学习,让类似的事情变得非常简单。比如预习,教师可以将预习任务发布到学习平台上,学生则可上传朗读课文的录音、书写生字的照片、需要搜集的资料,也可以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题。最重要的是,这一切,不只教师看得见,班里的同学、家长都可以互相欣赏和评价。

“乐教乐学”是学生们非常喜爱的学习平台。在平台中,教师可以布置各种作业、推送资料。教师在作业中发布预习任务,让学生将朗读课文的录音上传。由于上传后,同学、老师、家长都能听得到,所以学生们会非常认真地准备,都想把自己读得最棒的语音传上去,因而会在录音之前练上十多遍。读课文不再是枯燥的、无形的,而是可以产生被大家听见的“作品”的。同时,教师还可以针对学生们在朗读课文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发布解析,学生在家就能得到教师的指导,大大提高了效率。此外,他们还可以在游戏中背古诗、学成语、掌握课文基础知识、完成作业,还能读到丰富的课外读物、看全国各地的微课,积累自己的错题,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

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将语文学习的空间无限延展,学习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个性化的语文学习环境,使学生的学习更主动、更自然,也使语文的学习无边界。

猜你喜欢
朗读课文蒲公英生字
蒲公英
把“朗读课文”落到实处
读儿歌识生字
蒲公英
生字辨识大闯关
《青铜葵花》选段
复习生字字形的方法
《水滴的旅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简析
调节课堂气氛策略探讨
生字变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