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小娟
摘 要:学生既是教学的对象,又是学习、认识和发展主体,一切外在的教育要转化为学生的主体素质,只能通过学生主动探索才能形成。因此数学教学应倡导探究性教学模式,力求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这是《初中新课程标准》提出的重要理念之一。本文基于初中数学新课程的理念,以及学生的生理认知特征,积极探索适合初中学生数学学习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初中数学;探究;情境;疑问;思想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探索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成功的开始。开展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想方设法把学生的专注力吸引到课堂上。要想把学生的心思留住,教师就得从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来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自然地生发学习需求。创设情境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帮助学生有效解决问题,促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创设情境应注意四个问题:①要有一定的探究性。②要有数学味。③要有启发性。④要有吸引力。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点燃学生渴求知识“火把”的一根导火线。但要注意,不能对情境本身作过多的具体描述和渲染,以免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可以不拘一格,灵活多样。如在教学九年级下“几何问题的处理方法一”这一课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一只小猴子推着一个大的锐角三角形走进一片草地,一只老猴子拿着一个小的钝角三角形也走进草地,它们两个看见了对方的三角形,小猴子说:“我的三角形大,所以我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大。”老猴子说:“不对,我这个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有一个钝角,所以我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大。”同学们,上面两只猴子所推的两个三角形,到底哪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大呢?
2.设障立疑,激发思维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能引思,思则生趣。”思维都从疑问开始,疑问是学生思维的起航点。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设障立疑,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产生急切了解真相的心理期待。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到学习中,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进入主动、自觉的学习状态,从“要我学”进入“我要学”的境界,在品质、知识、能力等各方面都得到高度发展。教师在设障立疑时要注意把握时机,注意问题的适当性、趣味性和有效性,通过设置“问题陷阱”,学生在解答问题时不知不觉掉进“陷阱”,引起学生积极思考,然后就会想方设法爬出“陷阱”,进而由教师引出课堂教学主题。教师在设障立疑时遵循的一般思路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答问题,针对学生出现的矛盾,引发学生的争论与思考。在激起学生对知识的强烈兴趣后,教师点题。
3.把握数学思想,学会自我发展
在教学中不能仅仅教给学生数学知识,还要让学生掌握开启数字知识的法宝——数学思想。《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应让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今天,教师在教学中要更新观念,不能以题论题,盲目训练。要从思想上不断提高学生对数学思想的认识,从数学内容中抽象概括出数学思想,把掌握数学知识转化为渗透数学思想,这样的教学才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这样学生学到的不仅是数学知识,而且学到了数学知识精髓。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内容和本质的认识。初中常用的数学思想有数形结合思想、方程与函数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和转化思想,学生只有掌握数学思想,才能举一反三,才能品尝到学习的快乐。
4.教学中要常帮助学生反思与总结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学中,我重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同时要帮助学生自觉总结先进数学思想方法、优秀学习方法等,常思考,常研究,常总结,才能促进学生打好基础,全面发展。例如,教学常见的行程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总结几种情况:①相遇问题。②追及问题。③水路行船问题。每个问题又有几种情况。一般情况下解决行程问题时通常采用线段图或列表进行分析,从而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决问题。
总之,教无定法,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奚根荣,沈龙明.初中数学有效教学实用课堂教学艺术[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
[2]许月良.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与学科教学[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