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晓洁, 杨 健
(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云南昆明 650500)
浅谈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呈现的表象与精神
顾晓洁, 杨健
(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云南昆明 650500)
【摘要】文化是一种理论构想,它所包含的要素有世界观、价值观、意象、规范、生活方式、行事方式等。地域文化则代表了某一特定地区的生活行为方式的特征。不同的特色地域文化催生出形形色色的建筑形态,影响建筑形态的地域性文化有显隐性特征之分。通过对国内不同地区的几个典型建筑形态的分析,浅谈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呈现出的“表象”与“精神”。
【关键词】建筑设计;文化;地域;表象;精神;符号
文化的发展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和历史延续性,不同的民族和地域环境形成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连续性是文化发展历史联系性的基础[1]。其中,地域文化是指在特定的区域中一定时间内经过积累、沉淀所形成的文化形态,它至今对人们的生产方式、社会习俗、宗教信仰、建筑形态等多方面产生着影响。地域性文化的形成处于一个不断推进的动态过程中。
地域文化是一个包含多层次、多方面内容的概念,它有着隐性特征和显性特征之分。地域文化的显性特征是文化的表象内容,是地域环境影射下的各种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借符号之使用而被学到或传授、以及衍生出的传统观念、价值观念等的外在表现;而隐性特征则是文化的精神所在,比如看不见的思想、无法用形状来表示的感受等。
1建筑与文化的关系
建筑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特殊存在形式,同时又是容纳其他文化的载体。建筑与文化是两个十分密切的概念,两者是直属的包容关系,建筑仅仅是文化内涵中的一部分,而文化则包含了建筑的全部内涵。
陈凯峰在《建筑文化学》一书中指出,人类文化的所有内涵要素都可归结于物质层、心物层、心理层这3个层面上,那么对于建筑诸要素来说,也可以归类于文化要素的3个层面上来,即建筑物、建筑设备为物质要素,建筑技术、建筑制度、建筑语言、建筑艺术等为心物要素,建筑思想、建筑观念、建筑意识等是为心理层要素[2]。从物质、心物、心理3个层面上看,物质要素与心物要素则为文化的显性特征,即表象;而心理要素则为文化的隐形特征,即精神所在。受地域文化的制约,不同区域的建筑在物质要素和心物要素2个层面上均有不同的特色存在,但是从我国设计行业大环境中看,不同设计师的建筑观念与意识多都是以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为出发点,在传承的语境下寻求创新。
2建筑设计中地域文化的表达方式
地域文化在建筑中表达方式很多,根据文中所提到的显性与隐性特征,重点分析下文所列几种。其中,符号提取、材料运用、空间形态和语言隐喻为地域文化显性特征作用下的表达方式;精神表达则为地域文化隐性特征作用下的方式。
2.1符号的提取
传统符号是构成地域性建筑形象的装饰要素。因不同的民族和文化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一般提取传统绘画、雕刻、色彩、图案、纹样等应用在建筑屋顶、门窗、檐口、山墙、梁柱、室内等方面。
江南园林以小巧细致为美,在遵循师法自然之时,又保持自身的地域文化特征。苏州园林中的窗可谓是园林中的“眼”,不同造型、尺寸的取景窗将自然风光浓缩为别具一格的微型景观,使空间相互流通,令人回味无穷(图1)。苏州博物馆仅与江南四大园林之一的拙政园一墙之隔,贝聿铭先生在设计过程中延续了江南园林的形制,粉墙黛瓦,运用大量园林中取景窗等元素(图2)。提取传统的元素,运用在新建筑中,身处博物馆中,通过大小不一的取景窗,馆外的景色尽收眼底。馆内陈设的文物与馆外精心设计的景色的不断转换,使人在欣赏展品时又仿佛置于江南文人园林那份精巧韵味之中。
图1 江南园林取景窗
图2 苏州博物馆内部取景窗
2.2材料的运用
建筑设计中地域文化的表达可概括为一种极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其主要表现在就地取材与材料的循环使用等方面。中国有句俗语,“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句原本表达乡土饮食文化的一句俗语用来表述地域文化对建筑材料选取的影响也十分合适,如陕北的窑洞、云南的傣族竹楼等,不同特色的地域材料打造出完全不同的建筑形态。
腾冲拥有国内外专家极大关注的地热资源,该地区以地热群和火山地貌而出名,火山石资源尤为丰富。日本著名建筑师隈研吾在腾冲设计的石头纪度假酒店,采用了大胆的尝试,整体建筑外观全采用当地不同的石材拼贴而成,远观犹如大地延伸到了山坡,给建筑穿上了石头外衣,无限放大了自然的亲近感。
人,生从母体,去从泥土。建筑亦然,那些源于土地的建筑,必然最适合当地环境,也最容易回归自然[3]。毛寺生态实验小学坐落在甘肃省庆阳市,是一个适合当地发展现状的生态建筑范例。整个学校的设计建造均继承了当地传统的房屋建造组合模式。绝大部分建筑材料,如土坯、茅草、芦苇均为当地的自然元素,土坯原色的建筑群融合在漫山的黄土之中。这些就地取材的建造材料同时又具有极强的“可循环”和“可再生性”(图3)。运用传统的建筑材料来表达传统的地域文化,延续历史记忆,更容易使人、建筑、场所三者之间产生情感交流,是对历史文化的一种尊重。我国地域辽阔,自北向南各地区有着不同的传统建造材料,这些都将成为现代建筑设计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
图3 毛寺生态实验小学
2.3空间的形态
建筑是文化的保存者与传递者。经过历史沉淀出的固有空间形态,有着与其特色地域文化相吻合的传统模式。但是随着社会不断的进步,建筑的文化表达也不是一味地复古与怀旧,在继承传统、延续历史的同时,也在探索新的空间模式使之融入大环境中。
手工造纸是云南腾冲的特色地域文化,为了展示这种古老的手工造纸工艺和产品,需在村庄旁边建造一个小型博物馆。青年设计师华黎在设计过程中,将建筑整体打碎,用小体量组成一个建筑群落,远观犹如一个微缩的村庄。将村庄的空间肌理简化延续,在对传统聚落文化的保存与传递中,也做出了变化以适应新建筑的功能要求(图4)。
图4 高黎贡手工造纸博物馆远景
2.4语言的隐喻
场所是空间地域性的表达,人通过对场所的认知来推进对该地方的了解。建筑不是完全的模仿,而是从地域原型中追溯色彩、材料、质感、对比等手法,以回应场所精神的文化隐喻。
正如苏州博物馆给人的整体感觉一样,虽然是现代的,但是仍可以从中嗅到许多传统建筑的气息。从屋顶形式、空间组合、室内装饰到整体色彩,全都少不了江南水乡传统建筑的影子。不得不说,贝聿铭在用“新”的设计手法来阐述“旧”的文化,用自己现代主义的设计手法来描绘自己儿时生活的记忆。
2.5精神的表达
地域主义的创作原则之一是建筑与地域文化的相结合。建筑中所描述出的语言除了对传统的借鉴、延续与创新,还应体现人们对建筑的精神需求。
无论是华人设计师贝聿铭,还是日本设计师隈研吾,我们从他们的手法中不难看出他们将自己的设计思想融入到了自己的设计作品中去。贝聿铭在尝试现代主义思想与中国江南传统文化的一种新结合,而隈研吾则也将自己“负建筑”的思想表达的淋漓尽致。再如在毛寺生态实验小学项目中,设计师吴恩融教授通过该项目在努力诠释一个适合于当地发展现状的生态建筑模式:从设计、建造过程再到完工使用,整个过程设计师都在传达着希望能把环保建筑模式引入农村的观念。建筑师在建筑创作中对自己的观念、意识的表达显得也尤为重要。一个建筑的好坏,不仅仅是能否满足美观、经济、功能的需求,更需要的是能够作为风向标杆引导大众去思考。
3地域文化的表象与精神
地域文化是最能够体现一个地区特色的文化类型,它同时也从物质、心物和心理层三个层面深深地影响着建筑学的3个层面。
地域文化映射在建筑设计中的表象内容,渗透在建筑功能、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等方面,影响着人们对建筑的直接与间接的感受。传统的屋顶形式、建造技艺、建筑材料、装饰图案等诸多因素都在影响着现代建筑的形制,不论是延续还是在其基础上的创新,在现代建筑上都会有其踪影可寻。
地域文化映射在建筑设计中精神层面的内容,则是在一步步推动建筑的不断前进。不同的思想、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创造了捕捉文化特色的现代建筑,其具有主要的意义。人的思想决定了行为,建筑师对待地域文化的思想,也就决定了他们建筑创作的动向。
4结束语
中国文化底蕴深厚,建筑物作为文化传播的特殊载体,记录着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辉煌历史。总体来说,无论是物质层、心物层的要素,还是心理层的精髓都显的尤为重要,表象与精神都是地域文化制约建筑设计的因素之一。正是因为这些“表象”与“精神”的影响,促使当今建筑呈现出一种积极的、循序渐进的尊重地域文化的发展景象。
参考文献
[1]徐守珩.设计——建筑中的线索与秩序[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2]陈凯峰.建筑文化学[M].同济大学出版社,1996.
[3]吴恩融,穆钧. 源于土地的建筑——毛寺生态实验小学[J].广西城镇建设,2013(3):56-61.
[4](美)阿摩斯·拉普卜特.文化特性与建筑设计[M].常青,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5]张琪,钟晖.“新”和“旧”的诠释——解读苏州博物馆的美学内涵[J].华中建筑,2011(3):155-158.
[6]华黎.云南高黎贡手工造纸博物馆[J].时代建筑,2011(1):88-95.
[作者简介]顾晓洁(1989~),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建筑设计。
【中图分类号】B845.63
【文献标志码】A
[定稿日期]2015-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