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自然设计 体现地域特色
——谈郫县图书馆设计

2016-07-27 03:17刘晓娜
四川建筑 2016年2期
关键词:郫县阅览室庭院

刘晓娜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四川成都 610041)



融入自然设计体现地域特色
——谈郫县图书馆设计

刘晓娜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四川成都 610041)

【摘要】文章通过对郫县图书馆从设计到实施过程的回顾,介绍了整个项目的各方面情况及建筑的设计理念。

【关键词】融入自然;地域特色;图书馆;设计

郫县图书馆项目总规划用地面积12 456.31 m2,其中规划建设净用地面积5 802.82 m2,总建筑面积约10 500 m2。建筑主要功能包括公共藏阅一体阅览室、报告厅、培训教室、研究办公,以及相关配套设施等,图书总藏书量50×104册,常设阅读席位约775席。

1设计构思

1.1呼应城市空间关系,融入自然设计

项目用地位于郫县东南部新城知识公园内,用地北侧与东北侧分别是在建文化中心与待建演艺中心,三座建筑用地呈一组同心扇形汇聚在王桥路与长清路十字路口。建筑设计在形体上充分考虑这一特殊城市空间形态,外轮廓曲线与用地扇形曲线相呼应,以强化同心扇形构成的城市文化中心空间整体形态(图1)。

图1 郫县图书馆地形周边情况

1.2诠释地域历史文脉,体现地域特色

古城郫县素有“鹃城”之称,“拜杜鹃祭望丛”是蜀人千年风俗,杜鹃花这一文化符号植根于郫县人民的心中,作为该县一号文化工程,郫县图书馆的建设肩负着沉重的文化寄托。

建筑形象的设计理念便来源于郫县重要历史文化渊源“杜鹃”和“竹”,建筑主体形式恰似一支含苞待放的杜鹃花蕾,建筑外表皮装饰构件隐喻竹简,建筑形式通过现代建筑技术巧妙演绎地域历史文脉(图2)。

图2 郫县图书馆沿街面效果图

2设计基础资料

2.1气候水文

成都市郫县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空气湿润,夏热而长,冬无严寒,少霜雪,雨量充沛,无霜期长,风力偏小,日照少。常年平均气温14.0~17.4°,年平均降水量900~1200 mm,降水集中于6~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50 %~60 %,年平均蒸发量650~950 mm,年平均日照量为1001 h,年平均日照率24 %~30 %,全年平均风速1.2 m/s,无霜期平均287 d。

2.2区域位置

郫县图书馆位于郫县东南部新城“中信蜀都”片区“知识公园”内,东临长清路,北临王桥路(中信大道),西侧为摸底河公园,是郫县重要文化建筑集中地段,项目同时位于成都市高新西区境内,项目服务辐射区域内高新企业众多,读者群体庞大(图3)。

图3 区域分析

3项目设计总体介绍

建筑设计追求理念先进、设施完善,创造一个集阅览藏书、文化服务、典藏研究于一体的县市级公共图书馆,将成为郫县东南部新城与成都市高新西区重要的文献藏阅中心与公众文化服务中心。

建筑注重场地环境因素、交通条件以及自然景观,以体现文脉传承的设计手法创造具有古典文化气质和地方文化特征的建筑形象。

建筑东北与东南侧为城市交通主干道,交通便利可达性强。用地周边文化氛围浓厚、生态景观优良。用地所在“知识公园”为郫县文化建筑集中区域,长清路与王桥路交汇十字路口西南角为本项目,十字路口西北角与东北角分别为拟建的“郫县文化中心”与“郫县演艺中心”。知识公园以及本项目西侧为沿河设置的“摸底河公园”。

3.1总体布局

建筑用地呈扇形,城市主要道路位于建筑东北与东南侧,建筑主体适应地形呈东西向布置。公众阅读空间布置在临西侧“摸底河”公园区域,环境安静视野开阔,培训教室与报告厅以及内部办公空间位于东侧临城市道路一侧。建筑东北侧设置有连接对面“郫县文化中心”的地下隧道及下沉广场。

3.2竖向设计

项目用地基本平坦,场地由北至南呈0.3 %坡降,总高差约0.4 m。图书馆一层地坪±0.000 m相当于绝对高程561.20 m。东侧公众主入口处室内外高差0.6 m,南侧公众次入口处室内外高差0.9 m。场地内找坡0.3 %~0.5 %不等,地面雨水排至城市雨水管网。

3.3交通流线设计

项目采用人车分流形式。

项目用地临王桥路及长清路设置机动车出入口,建筑西侧用地范围内设置机动车及消防环道,与城市道路接驳。地下机动车库出入口设置在建筑物西北侧,与地下室相连,地下室设置机动车位约50个,地面设置机动车停车位约11个。建筑西南侧交通环道上设置了采编出入口以及非机动车停放处,设置非机动车位约31辆。

建筑东侧临王桥路与长清路十字路口侧设置公众主入口广场,为市民提供一个休闲区域,避免人流集中时,过于拥挤;建筑东南侧临长清路一侧设置公众次入口,也为2层报告厅的另一个疏散口。

建筑西侧采编入口同时为办公入口。

建筑东北侧设置有下沉广场,与连接“郫县文化中心”的地下隧道接驳(实际施工时取消了此下沉广场)。

3.4景观设计

建筑西侧“摸底河”公园景观良好视野开阔,场地内建筑外围设置绿化,建筑内部阅览空间与内业办公区域之间形成内部绿化庭院,位于“读者休息廊”各层空间之间的弧形楼梯沿庭院向上延伸,形成内外景观的交融贯通。

3.4.1空间结构紧扣功能要求

建筑空间组织紧扣功能需求,绿化庭院将建筑内部公众服务功能空间与内业办公研究功能空间划分隔离。主体建筑东侧,沿庭院设置的“读者休息廊”各层空间通过弧形楼梯连接,与庭院屋顶绿化平行向上,在空间上形成内外交融贯通(图4、图5)。

图4 弧形楼梯实景图

图5 错落的屋顶庭院实景图

3.4.2因借自然注重环保

建筑用地呈扇形,城市主要道路位于建筑东北与东南侧,建筑主体适应地形呈东西向布置。建筑物主体外幕墙上设置了竖向百页避免了阅览空间内直射阳光。中央庭院的设置使得建筑空间进深缩小,可以有效引入自然通风与自然光照以达到生态节能的效果。

3.5平面功能布局

建筑设地下室一层,功能包括机动车库与设备机房,东北角设置下沉广场可连接用地北侧的“郫县文化中心”。

地上建筑西侧藏阅空间4层,东侧内业办公及培训教室等部分3层,东西两侧功能之间为庭院绿化与屋顶绿化。

建筑1层东侧为主入口门厅,连接读者服务大厅、盲人阅览室、特藏阅览室;西南角为采编物流入口,连接采编室、配送中心、特藏书库;南侧为公众次入口,连接培训教室以及通往2层报告厅的竖向交通。

2层东南侧为报告厅,东侧为学术研究室与接待室,东北角为儿童阅览室,建筑中部为读者休息廊与陈列区,西侧临摸底河公园为开放式阅览室。

3层西侧为开放式阅览室,中部为读者休息廊,建筑东侧为内业办公区。

4层为多媒体阅览室与开放式阅览室(图6~图8)。

图6 功能组织

图7 阅览空间实景

图8 儿童活动区域实景

3.6立面造型与材料

“拜杜鹃祭望丛”是蜀人千年风俗,杜鹃花这一文化符号植根“鹃城”人内心,郫县图书馆的设计将杜鹃花蕾与杜鹃叶片形状抽象表达为阅览大厅体量,赢得郫县人民的认同。在外立面材料的运用上,结合东西向阅览大厅的垂直遮阳构件,石材百页形似片片竹简,又形成对“郫筒”竹文化的多重隐喻。

建筑表皮以石材、玻璃和金属3种材料的搭配体现历史厚重感、现代科技感和文化优雅感的有机结合。叶形主体阅览空间部分采用石材竖向百页,形象特征取材于古代书简,既能以石材厚重的传统肌理表达其稳固的形象,传达出郫县图书馆典雅的历史感和传统文化醇厚的恒久性,又具有遮阳作用和和良好的内部视野。东侧办公部分采用石材幕墙与垂直金属百页装饰,犹如川西民宅竹篱。顶部深灰色金属构架形成坡屋顶意向,与石材的对比体现历史与时代、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科技的对比。

3.7节能设计(CFD模拟)

借助CFD(数值计算流体力学)软件计算,对建筑物过渡季节(非空调季节)自然通风状况进行模拟,比较有无庭院两种情况下,阅览空间室内空气的压力场、风速场、温度场3项指标。

结论表明,在无庭院的情况下阅读空间约80 %区域几乎不存在空气压力差,而设置庭院情况下,上述空间通风条件良好,且风速在0.2~0.3 m/s的理想值。这使得建筑物过渡季节使用中无需开启集中空调,大大节省图书馆建成后实际运营的能耗(图9)。

图9 阅览区CFD模拟

[作者简介]刘晓娜(1980~),女,本科,建筑师,从事建筑设计工作。

【中图分类号】TU-856

【文献标志码】A

[定稿日期]2015-10-13

猜你喜欢
郫县阅览室庭院
原创童书阅览室
原创童书阅览室
原创童书阅览室
回到庭院
庭院
庭院中的童年
郫县豆瓣中一株耐盐酵母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发酵性能
小豆瓣 大产业川菜之魂完美升华
郫县豆瓣:打造区域品牌样板
聚焦“最美创客小镇”记录成都郫县的创业“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