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官员自杀问题研究述评

2016-07-27 07:13刘永广刘金峰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安徽芜湖4000中共芜湖市委组织部安徽芜湖40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述评官员研究

刘永广,刘金峰(⒈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安徽 芜湖 4000;⒉中共芜湖市委组织部,安徽 芜湖 40)



近年来官员自杀问题研究述评

刘永广1,刘金峰2
(⒈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⒉中共芜湖市委组织部,安徽 芜湖 241011)

摘 要:近年来,学术界虽然在官员自杀研究的重要性、特点和类型划分、原因分析、预防和干预机制对策、相关问题研究等五个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但在基础数据、研究主体、研究内容、方法应用等四个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亟须提升研究水平。

关键词:官员;自杀问题;研究;述评

近年来,由于关涉公共利益和身份的敏感性,官员(指乡科级及以上领导干部)自杀现象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学术界对这一社会现象进行了研究。笔者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以“官员自杀”为主题,从检索到的全部期刊中,发现自2004年以来关于官员自杀的文献共有38篇。应当肯定,十多年来,在不同领域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国内对官员自杀现象的研究正逐步深入,并产生了一些高质量的学术成果。但是,目前的研究在基础数据、研究主体、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尚存在局限,亟须改进完善、提升水平。

一、官员自杀问题研究取得的进展

(一)对官员自杀现象研究的重要性进行了多维分析

在自杀群体中,官员、明星等群体的自杀总能引起社会的关注。近年来,学术界对官员自杀问题研究的重要性进行了思考,其角度有所不同。一是侧重于通过揭示自杀原因来回应公众关切,强调官员自杀不应被神秘化。如有学者认为,官员不是普通公民,他们虽有隐私权,但因为掌握公权力,需要让渡一部分隐私权。由于信息不透明,本来可能属于个人原因造成的自杀,容易被污名化,也正因为真相没有及时浮出水面,为坊间的猜测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1]。二是侧重于官员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研究,强调要给官员提供必要的援助和支持,避免自杀悲剧的发生。针对2008年四川“5· 12”地震后数月内先后有5位官员在丧亲之痛和工作压力等因素影响下自杀的现象,有学者指出,必须加强对一线灾区干部的心理干预与辅导,帮助他们尽快消除地震带来的心理阴影[2]。三是侧重于从宏观的角度阐释意义,强调深化对官员自杀现象的研究,并健全相关制度,将有助于政治生态的优化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加强[3]。

(二)在官员自杀行为的特点、类型划分上取得了阶段性研究成果

部分学者对媒体公开报道的自杀事件进行了梳理,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了官员自杀的特点。有的概括比较简单,主要从自杀事件的时间、地区分布、具体地点以及自杀方式四个方面进行量化比较[4]。有的则更进一步,指出官员自杀的特点有四个方面:(1)在年龄与性别上,以中青年男性居多;(2)在公务员类别与职级上,县处级及以下干部为高发人群;(3)在地区与机关系统分布上,东中部各级党委、政府及政法部门官员居多;(4)在自杀方式与地点选择上,具有多样化、隐蔽化的特征[5]。同时,学者们对官员自杀的类型也进行了概括。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将官员自杀分为五种类型,即压力抑郁型自杀、悲观厌世型自杀、情感难系型自杀、自证清白型自杀、自我反抗型自杀[5]。

(三)在官员自杀的原因构成上进行了全面深入地探讨

目前,对官员自杀现象的归因分析有三种观点比较有代表性。一是社会学的观点。法国著名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在其名著《自杀论》中,提出了利己型、利他型、失范型、宿命型自杀四种自杀类型。据此,有学者对官员自杀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如有人提出官员的自杀原因有三种,分别是:以自杀结束“质问”,因感自己罪孽深重,难以逃脱法律的追究;以自杀保护家庭“幸福”,以死亡作为博弈抗衡的手段;以自杀履行腐败“契约”,以丢卒保车的办法掐断线索以保护更多的既得利益者[6]。二是政治学的观点。有学者认为,近年来官员自杀现象高发,在一定程度上是官员所处政治生态环境恶化的结果。由于局部地区和领域的集体腐败频发,部分官员被迫加入腐败阵营,否则就会被排挤。社会转型和民主发展使官员的腐败风险加大,官员群体面临着来自社会的新的压力,内外环境的变换加速了官员的自杀[7]。三是心理学的观点。研究表明,除少数官员确因涉及腐败而畏罪自杀外,大多数以自杀方式结束生命的官员都是心理健康存在问题。其心理压力主要来自工作任务、官场竞争、高压反腐和家庭生活等四个方面,在多种压力之下,官员由于特殊的工作性质和环境,其心理问题宣泄和疏导的渠道严重缺乏,当超出其承受能力时就会出现严重的心理危机,甚至导致自杀悲剧的发生[8]。

(四)对官员自杀的预防和干预提出了有价值的对策

鉴于官员自杀事件的不断发生,建立健全的预防与干预体系与机制也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与上述对官员自杀的原因分析相关联,其应对策略也有明显差异。一是从反腐败的视角提出应对之策。有学者提出,为防止贪官自杀,需从四个方面入手。其一要堵住自杀漏洞,办案要注意保密,做到雷厉风行,对“嫌疑者”加强监护,做好思想疏导工作;其二要加大对官员自杀案件的查处力度,即便是自杀了的嫌疑贪官,也要将案件查下去,追查到底;其三要公布官员自杀的真相,给党和人民、社会公众、官员家属一个交代,若发现对官员自杀原因定性错误应及时纠正;其四要切实加强纪检机关的自身建设,对“两规”对象作出明确规定,防止“两规”措施的滥用[9]。二是从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视角提出应对之策。其一,以优化官员人格为目的,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做好官员自杀行为倾向的前期预防。要加强官员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咨询治疗服务[8];重视开展心理训练,提高官员心理素质;正视自身心理问题,积极利用自我支持。其二,以干预官员自杀行为为重点,构建官员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建立官员心理档案,明确自杀预警对象;制定危机干预应急预案,建立官员应急性危机干预体系[8]。三是从优化政治生态的视角提出应对之策。有学者指出,切实打破政治暗箱,使权力完全在阳光下运行,才能使官员可以凭借自身的努力实现晋升提拔,才能使官员无法大贪,才能去除官员背负的潜压力。此外,要在政治体制机制方面做进一步的推动,如公职人员财产的公开、政务活动的公开透明、司法独立原则的落实等[7]。

(五)对官员自杀的新闻宣传、相关法律等问题进行了开拓性研究

随着对官员自杀现象研究的深入,研究领域也逐渐拓宽,有数篇论文对官员自杀事件报道的失范现象、自杀报道涉及的隐私权与知情权之争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出于职业的敏感性,新闻媒体热衷于对官员自杀事件的报道,其负面影响不容忽视。有学者指出新闻报道过度关注官员群体,过分描写细节、渲染气氛,缺乏明确立场和严谨态度,甚至报道失实,给当事人家属造成“二次伤害”。并指出,官员自杀事件报道中媒体失范容易引发多种社会问题:危害公众精神健康和生命安全,误导受众对于政府官员的评价,扰乱个体生活和社会秩序的稳定[10]。在官员自杀事件报道所涉及的隐私权与公众知情权的冲突中,有学者认为官员的隐私权应当让位于公众的知情权。原因在于,公民的知情权得不到保护,必定会影响整个社会公民参与民主政治生活的积极性,长此以往,中国的宪政之路将步履维艰[11]。但也有学者持不同观点,认为官员的隐私利益在不与公共利益相冲突的情况下,理应受到保护[12]。

二、官员自杀问题研究存在的局限

在肯定学术界对官员自杀问题研究取得进步的同时,还要看到目前研究仍存在明显的局限。

(一)从研究基础看,关于官员自杀的基础数据较为缺乏

多年来,官员自杀事件缺乏权威部门的统计。自2015年开始,中央组织部开始下发通知,要求各级组织部门对“十八大以来领导干部非正常死亡情况”进行统计上报。这里所说的“非正常死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由于外部作用导致的死亡,如火灾、溺水等自然灾难;二是指由于人为事故导致的死亡,如工伤、医疗事故、交通事故、自杀、他杀、受伤害等。很显然,自杀只是其统计的一项内容。目前,各级地方党委组织部和中央组织部没有公布相关数据,因而关于官员自杀精准的基础数据无从得知。学者们在基础数据不全的情况下对官员自杀现象进行研究时,少数人往往先入为主,在思维模式上与社会公众没有什么明显差异,想当然地进行“有罪推定”,结论的可靠性大可存疑。如有学者称:“我的看法,对位高权重的官员自杀,不能混同于普通人的自杀,恐怕他们的自杀与整个社会反腐败的‘大气候’有关。”[13]这一看法与实际情况有明显出入。根据统计,在2009—2013年间媒体报道的官员自杀事件中,有97例提及原因,媒体归因127项次(部分案例有多项归因)。其中,患有抑郁的为32例,工作、生活压力的为23例,身体健康原因的为20例,其他还有情感和家庭问题、经济债务等原因的31例,因接受调查而自杀的为21例,仅占18.4%。[4]少数学者态度较为谨慎,通过搜集近年来媒体报道过的100多位自杀官员样本,分析了官员自杀的特点、类型等,但同时也指出,由于通过网络资料进行采样的局限性,无法获取有关官员自杀的统计数据和个案资料,缺少临床医学资料的支持,因此无法进行更为准确和深入的研究[4]。

(二)从研究主体看,来自高校、党校系统的人文学者数量较多

目前,关注官员自杀现象并进行研究的国内学者大多来自高等院校、党校系统和新闻部门,他们的知识背景多为人文社会科学类。自杀现象是个体的生理、心理和宏观的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要对自杀现象进行深入研究,需要研究者有较为全面的知识谱系,特别是需要从事心理诊疗的医务界人士的加入。在检索到的38篇论文45名作者中,只有4名具有心理学或医学背景,占比不到10%。超过90%的研究主体的知识背景为人文社会科学类,知识谱系不够全面,作出的归因判断和对策措施的科学性、可行性都不够高。从官员自杀的归因分析上可以看出,研究者过多地关注了官员的身份,忽视了导致其自杀的原因与其他群体如青少年、老人自杀有很多相似之处。

(三)从研究内容看,存在很多研究的空白点和薄弱环节

总体上看,对官员自杀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一是缺乏对影响官员自杀各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及影响机制的研究。学者们基本上都认同官员自杀行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在实际研究中更多的是进行单因素或多因素的独立分析,很少考虑到各个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影响机理。二是缺乏对官员自杀个案的深入研究和长期跟踪研究。由于对个案研究不深入,难以深刻揭示个体成长的家庭、社会环境和遗传等因素对自杀产生的影响的程度;由于缺乏长期跟踪研究,难以揭示出官员不同发展时期的自杀意念影响因素的变化情况。三是缺乏干部工作与官员自杀关系的研究,就如何改进干部工作、整合相关资源,减少官员自杀行为,以提升干部队伍整体心理健康水平,而目前还缺乏相应的成果。

(四)从研究方法看,定量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没有得到充分运用

与大学生、老年人等群体的自杀问题研究相比,官员自杀问题研究起步较晚,在成果数量上差距较大。据统计,2004—2015年关于老年人自杀的论文129篇,同期关于大学生自杀的论文就有866篇,而关于官员自杀的论文仅有38篇。在研究方法上的差距更大,表现在以定性研究为主,实证定量的分析方法运用的不够广泛(表1)。

表1 相关研究文献总体状况

即便运用了定量分析方法,也是比较初级的定量分析方法,对其中内在的逻辑关系难以进行有效揭示。此外,比较研究方法应用也不够。一方面,缺乏对国外官员自杀的比较研究,对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没有进行有针对性的借鉴学习。另一方面,也缺乏与国内其他自杀群体的比较分析。比如,与自杀官员同年龄段的中年人、老年人自杀的共性与差异性研究。

三、官员自杀问题研究的努力方向

(一)做好官员自杀数据的积累和挖掘

在我国传统的语境中,轻言自杀是被人唾弃的,尤其是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他们不怕死,更不轻言死,轻易结束生命是对党不够忠诚的表现。作为从事干部工作的组织部门,首先应当摒弃这种偏见,适时向社会发布有关数据。其次,继续通过网络、报纸等媒体对官员自杀的公开报道进行归纳整理,在当前的情况下仍然是一种重要的积累数据的方法。最后,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学者可以通过自发建立QQ群、微信等方式互相交换相关资料。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建立一个数据库,为深入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的研究队伍

作为管党员、管干部、管人才的重要职能部门,各级组织部门应当高度重视干部的心理健康问题,主动在各级党校、行政学院主体班次设置心理健康课程,鼓励党校教师和组工干部从事相关研究。以建设高水平的智库为目标的高等院校和社科院系统,也应开设相关课题,提供充足经费,支持对此课题有浓厚兴趣的学者开展研究,广泛吸纳具有临床医疗、心理学背景的学者参与其中,从而克服思维僵化、视野不宽的局限。

(三)着力提升研究的深度

一方面,要广泛学习借鉴国内外关于自杀研究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夯实研究的学术基础。另一方面,要围绕官员自杀研究的空白点和薄弱环节进行研究,把握官员自杀的规律性特征,建立预防官员自杀的动力模型,构建干预机制,减少官员自杀现象的发生,并在此基础上做好理论建构工作。

(四)不断改进研究方法

正如马克思所说:“一种科学只有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14]深化官员自杀问题的研究,需要推进定量方法的运用,主要是描述统计的方法、推断统计的方法、动态预测的方法、层次分析的方法等,特别是建立在医疗实务和心理咨询等基础上的定量方法的应用。同时,还要大力推进比较方法的应用,通过深度的横向比较,进而借鉴吸收国外的理论实践成果和国内其他相关群体自杀研究的成果,以全面提升官员自杀现象的研究水平。

参考文献:

[1]王石川.官员自杀不应被神秘化[J].小康,2014,(5):95-95.

[2]江璇.“5·12”震后官员自杀现象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0,(17):59-59.

[3]李松.关注官员自杀不能止于心理危机干预[J].理论与当代,2010,(5):54-54.

[4]方亮,肖水源.2009—2013年媒体报道的中国官员自杀事件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5,29,(1):6-9.

[5]钱周伟.官员自杀的类型、成因及化解——基于109个样本的社会学分析[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4,(11):11-17.

[6]谢棋君,莫佩珊.反腐败视角下官员自杀现象研究[J].黑河学刊,2014,(5):46-47.

[7]齐杏发.集体腐败、外部挤压与生态恶化——转型期官员自杀现象的政治学分析[J].理论与改革,2013,(5):52-55.

[8]李志芳,张小浩.官员自杀及预防与干预探析[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12,(2):37-40.

[9]马元海.官员自杀现象透视[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5,(6):63-64.

[10]孟庆国,邓喆.网络媒体有关官员自杀事件报道的失范、影响及反思[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5):162-170.

[11]有笑晨,齐志红.由官员自杀事件浅论中国公民知情权的宪法保护[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2,(3):106-107.

[12]吕耀怀.论国家官员的隐私及其伦理限度[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2,13,(6):15-22.

[13]邵道生.官员“自杀”:何种症候?[J].南风窗,2004,(3):52-52.

[14]黄顺基.自然辩证法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253.

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862(2016)02-0021-04

收稿日期:2016-02-21

作者简介:刘永广,男,安徽霍邱人,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力资源开发与测评。刘金峰,男,江苏沛县人,芜湖市委组织部研究室主任,研究方向:党建理论与实践。

Research Review on Officials’Suicide Problem in Recent Years

Liu YongGuang1,Liu JinFeng2
(1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Anhui,China,241000;2 The Organization Department of Wuhu municipal Party committee,Wuhu,Anhui,China,241011)

Abstract:In recent years,although the academic circles have made remarkable progress on the Chinese officials’suicide studies in five aspects:the importance,the features and type classification,the precaution and intervention mechanism and the relevant problems researches,there are still certain limitations in the aspects of the basic data,the research subject,the research content and the method application so that the research abilities must be urgently improved.

Key words:Officials;suicide problems;research;review

猜你喜欢
述评官员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现代朱子哲学研究述评
国内三十年语码转换研究述评
诗歌里的低诉,苍凉中的守望
国内科技投入研究现状简评
官员在线
官员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