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杏英
【摘要】语文课主要任务不是“学课文”,而应该是通过这个课文例子让学生“学语文”,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用语文的方式习得语文的知识、语文的能力、语文的习惯,从中掌握汉语言的基本规律,习得学习语言的方法,逐步达到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关键词】情感表达实践运用
《钱学森》这篇课文紧紧扣住他的爱国情怀来上,无疑正确的。但如果仅仅是围绕这个来上课,显然是不够的,学生能在这篇课文中学习些什么呢?如何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笔者认为,关注文本言语形式,教给学生学习语言之法,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 在细细分析了课文之后,我决定把这篇课文分成了三个板块来进行教学。
一、 朗读感悟,领会语言描写之妙用
要想走进人物的心灵,必须在课文的语言文字上下工夫。教学中如何发现、欣赏、品味直至升华语言文字的美,达到理解人物的真正目的,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应关注的事情。而本文中,通过钱学森、留学生及美国海军高级将领这三者的语言描写,凸显出钱学森的思想感情,塑造了钱学森爱国、杰出的形象,这也正是文本的一大亮点。因此,这三者的话语成了我教学中一个亮丽的平台,抓住这些人物的言辞进行品味,批文入情,走进钱学森的内心。
在第一板块的教学中,主要是引导学生对文章中出现的几段语言描写进行研究,感受他的爱国之心。教学时,我设计了“钱学森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哪些词句触动你的心灵?”这个主要问题展开教学。引导学生抓住两处对比,即在美国有丰厚的待遇、富裕的生活、优越的工作条件,跟在冯卡门身边的前途无量和钱学森时刻不忘祖国的对比,留学生们劝说留在美国和钱学森坚决回国的对比,让学生理解,钱学森的行为,正合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说明他心中时刻装着祖国,使学生体会钱学森坚决要求回国意志的坚定,真切地感受到钱学森一颗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之后,又通过讨论美国海军高级将领说的话,让学生明确钱学森回国之艰难,感受他“威武不能屈”的精神,进一步明白钱学森爱国之深,归心之切。期间,适时地补充了“冯·卡门的简介和他对钱学森的高度评价”“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国情”以及“钱学森宁死也要回国”三段资料,引导学生把握文本背景,将文本放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中进行情境还原,使学生对钱学森这个人物的形象在“知人论世、融会贯通”中逐步丰满、高大起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得到了情感的熏陶,从而与文中主人公钱学森一起达到和谐共鸣。
二、 关注表达,探讨选材之精准
语文学科教什么,实际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是内容,二是形式。王尚文老师认为:“语文教学的焦点应该是话语形式,即怎么说,而非说什么。”仔细分析教材,我发现作者在选材上是独具匠心的。因此,在学生领悟到钱学森殷殷赤子情及拳拳报国志之后,马上将话锋一转进入第二板块的学习,抛出“在当时的情况下,钱学森、留学生和美国将领可能不止说这么几段话,可作者为何就单单选择了这几段语言描写呢?”这一问,便自然地将学生的阅读视角智慧地牵引到“写”的层面上来,引导学生去关注“言语表达形式”。引领学生触摸文本独特的表达方式,体悟到作者选材的精妙之处,懂得选材的重要方法:选材必须为突出人物特点、表达文章主题服务。作者选材的精心之处,其实不仅停留在人物的语言描写上,第一自然段和第七自然段中也比比皆是。接着,引导学生带着这样的认识趁热打铁,在语言文字的品位中向文本纵深处揣摩,感受人物的精神世界和高尚品质。比如说文章中作者用了“火箭的舱壁”一词来描写钱学森的归心似箭。我便提出:“你觉得换成飞机行吗?为什么?”引导学生了解,钱学森是造火箭、导弹的,这样的比喻更符合人物的特点。一句比喻句,作者也写得这样的传神,想得如此的深远,可见,作者写作时对句子的推敲、斟酌,功夫是十分了得的。再如文章开头的插叙部分出现的时间“1955年10月1日”,“作者将钱学森的巨大贡献只用‘卓越一个词全都概括了”,这些也都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之后,感悟到作者选材的讲究,体悟到这一切都是在为表现钱学森那炽热的爱国情服务,可以为学生以后的写作提供很好的范例。
三、 注重运用,感受民族之脊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学习语文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在第三板块设计了仿照雨果、巴金的作家卡片仿写“钱学森的科学卡片”这一环节,如此不仅可以检验学生能否精准选材,还可以让学生全面了解钱学森的辉煌人生,体会民族之大义,心生感动,并促使他们向伟人学习。可是这一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难点,倘若不加以指导,学生无从着手。因此在教学时,先引导学生浏览两张作家卡片,总结归纳出写人物卡片的规律——一般由高度评价、卓越贡献和精神赞美三部分组成后,再放手让学生书写。如此一来,一下子拓宽了思路,激起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有不少学生不仅运用文本的语言,而且将“感动中国”给予钱学森的颁奖词都表达在其中,学生的语言在实践运用中实现了迁移,在变消极语言为积极语言的同时,内化了文本表达的方式,学会了如何精心选材。从而实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从“学课文”向“学语文”的华丽转身,更好地提高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益,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