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职业院校新进教师严重心理问题案例报告

2016-07-27 13:56李平明谢玲玲徐敏周琰汪敏
教师·中 2016年1期
关键词:合理情绪疗法心理问题职业教育

李平明++谢玲玲++徐敏++周琰++汪敏

摘要:该求助者由于对大学教师期望过高、自身过于自信等方面存在不合理信念,导致了严重的心理问题。该咨询采用合理情绪疗法,经过四次咨询,求助者用合理信念成功地替代了不合理信念,有效地解决了求助者脆弱、易怒、焦虑、敏感、睡眠不佳等问题,基本达到了咨询目标。

关键词:职业教育;入职;心理问题;合理情绪疗法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02-0111-03收稿日期:2015-11-20

基金项目:本文是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职业院校新引进教师心理研究——以贵州某一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14B19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平明(1976—),男,江西余干人,安顺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硕士,主要从事教师心理研究、旅游专业心理健康教学与研究。

一、一般资料1人口学资料

刑某,女,29岁,汉族,北方人,大学本科,贵州某一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新引进教师。

2个人成长史

求助者为人热情,爱交际,爱言谈。家里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分别比她大五岁和三岁。父母都是农民,小学未毕业,文化水平较低。母亲比较强势,在家说一不二,一直秉持“不打不成才”“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理念,对求助者要求较严。求助者较多地遭受了母亲的打骂,对母亲一直比较排斥。其于2009年从北方某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毕业,毕业之后在社会打拼了五年,2014年经过招聘考试,成为了贵州某一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在职业技术学院上班后,工作任务比较繁重。一方面担任三个高职班(150名学生)的政治辅导员;另一方面负责每周12个学时的专业课教学;另外还要协助做一些系级层面的行政工作。求助者工作热情很高,对学生要求严厉,有几次与所带班级的学生发生语言冲突,遭到了学生或者学生指使人员的电话匿名谩骂。

3精神状态

情绪焦虑,容易激动、冲动,敏感,脆弱,思维正常,主客观世界统一。

4身体状态

近三个月失眠,具体表现为:入睡困难、梦中惊醒、早醒,遇到较大刺激时通宵难以入睡。

5社会功能

与所带班级的学生关系比较紧张,找不到正确管理学生的办法,感觉辜负了领导,不敢面对领导。

6心理测验结果

SAS:标准分63;SDS:标准分58;SCL-90:总分163,人际关系敏感23,抑郁25,焦虑28。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略)三、评估与诊断(一)评估

该求助者智力正常,且偏高;个性外向、好言语、脆弱、情绪容易波动。问题主要表现为认知上存在不合理信念,没有管理好所带的班级,与学生发生过几次正面语言冲突和遭到了学生或者学生指使人员的电话匿名谩骂,心情压抑,找不到管理学生的好方法,缺少处理负面情绪的策略和经验,由心理问题引发的生理症状表现为入睡困难、噩梦惊醒、早醒。病程超过两个月。

(二)诊断

对该求助者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诊断依据:

(1)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该求助者知、情、意、行一致,人格稳定,自我觉知基本完整,主动求助,没有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该求助者出现心理问题的诱发因素是:新入职到国家公办的贵州某一职业技术学院担任三个高职班的辅导员,因与学生关系紧张,与学生有言语冲突,遭电话匿名谩骂,学生有点失控。这个诱发因素是较为强烈的,对个体威胁较大的现实刺激,涉及职场这一生活中的重大利害关系事件,心理冲突属于常形冲突,可排除神经症。

(3)新入职工作不顺心引发该求助者巨大的挫折感,与学生几次发生正面的语言冲突导致其产生非常压抑的负面情绪,以及由于南北、城乡文化差异导致与同事、学生沟通不畅,求助者开始出现回避和泛化,对睡眠等生理功能和管理好所带班级的社会功能都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已经超越了一般心理问题。

(4)该求助者的焦虑、失眠等心理、生理症状表现超过两个月,精神痛苦较强烈,不仅难以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而且在处理同事关系方面也有影响,内容出现泛化。可以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

(三)鉴别诊断

经鉴别诊断,该求助者知、情、意、行一致,自知力完整,可以排除精神病;心理冲突属于常形,评分不足6分,可以排除神经症;开始出现泛化,不属于一般心理问题。

(四)病因分析

1躯体性因素

没有找到明显的生物学因素。

2社会性因素

(1)求助者在中国北方农村长大,新入职到处于西南的贵州某一职业技术学院当教师,遇到了北方文化融入南方文化冲突的问题和农村文化融入城市文化冲突的问题。

(2)求助者新入职成为了职业院校的一名教师,并且担任辅导员。相对来说职业院校学生的基础知识差一些,行为习惯散漫一些,担任这些高职生的辅导员工作,艰难性是可想而知的。

(3)求助者在初次担任高职辅导员时,存在学生不接纳她、抵触她,并且有几次发生正面语言冲突和遭受电话匿名谩骂等负性生活事件。

3心理因素

(1)在母亲教育子女严格,方式简单、粗暴的家庭中长大,求助者在潜意识层面形成了追求完美的个性倾向。

(2)存在明显的认知错误:“高校(当然包括职业院校)是一座象牙塔,大学老师是很舒服的。”“我是优秀的,当辅导员管理学生不应该是这个样子的。”

四、咨询目标的制订 咨询师与求助者共同协商,制订如下工作目标:

1近期目标

用合理信念“大学老师有舒适的一面,也有压力较大的一面”代替不合理信念“高校是一个象牙塔,大学老师是很舒服的”;用合理信念“优秀的人也会有缺点,工作中也会有失败”代替不合理信念“我是优秀的,当辅导员管理学生不应该是这个样子的”;坦然面对新入职到职业院校当辅导员的工作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降低焦虑情绪,使其睡眠恢复到以前的正常状态;摆正心态,改变对学生的观念。

2长期目标

能运用领悟到的合理信念去调节、控制自己的心理状态,从而能够更好地处理事业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提高求助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应对挫折的能力,抛弃不接纳现实的完美主义,完善她的人格。

五、咨询方案的制订1主要咨询方法:合理情绪疗法

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是新入职到职业院校工作遇到挫折后引发的焦虑等,以及由此引起的睡眠等身体症状。她的问题来源是存在“高校是一个象牙塔,大学老师是很舒服的”和“我是优秀的,当辅导员管理学生不应该是这个样子的”等不合理信念,以及南北文化差异、城乡文化差异、新工作环境等导致的工作不适应,特别是与学生关系紧张等。基于求助者存在的不合理信念,本个案用的主要咨询方法是合理情绪疗法。合理情绪疗法认为人的心理问题不是由外界发生的诱发事件引发的,而是由对这个事件的评价、看法、解释等认知系统引起的。它的核心理论是情绪ABC理论,A是指外界诱发事件,B是指当事人对诱发事件的评价、看法、解释等认知系统,C是指引发当事人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

2咨询师和求助者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按照心理咨询的流程和规定,咨询师和求助者约定了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3咨询的时间与收费

咨询时间:2014年11月30日、12月7日、12月14日、12月21日下午三点至四点,共四次。

咨询收费:免费。

六、咨询过程1第一次咨询

时间:2014年11月30日下午三点至四点。

目的:了解求助者的基本情况,收集材料,对求助者进行SAS、SDS和SCL-90量表测评,建立咨询关系。

方法:会谈法。

咨询师与求助者是平等的关系,不是医生和病人之间的关系。咨询师利用倾听、共情、无条件接纳、积极关注等会谈技术,充分尊重求助者,给求助者创造一个安全、轻松、无压力感、畅所欲言的环境。

过程:

(1)填写咨询登记表,介绍专业心理咨询的一般知识,对求助者进行心理测评,说明咨询中注意事项和规则,了解求助者的基本情况。

(2)与求助者交谈,采用开放式提问和观察肢体语言,收集其潜意识的深层次的资料,了解其儿时成长经历,掌握其求助动机中改变现实的强烈程度。

2第二次咨询

时间:2014年12月7日下午三点至四点。

目的:巩固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的咨询关系,在收集材料的基础上对求助者的心理问题作出初步分析,双方共同制订心理咨询的近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制订具有可操作性的咨询方案,介绍合理情绪疗法,向求助者布置作业。

方法:会谈法。

过程:

(1)共同制订近期和长期咨询目标,向求助者推荐并介绍合理情绪疗法,特别是举例介绍情绪ABC理论。

(2)针对求助者焦虑、脆弱、睡眠不佳等问题,向其传授放松技巧。

(3)布置作业:复习、理解合理情绪疗法的原理,检查自身是否存在不合理信念;如果有不合理信念,需要用哪些合理信念替代它们。

3第三次咨询

时间:2014年12月14日下午三点至四点。

目的:在咨询师的引导下,求助者领悟自身存在的不合理信念,并试图建立起合理信念,布置作业。

方法:会谈法。

过程:

(1)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2)咨询师通过倾听、提问、质询、讲故事引导等方式,促使求助者感悟到自身存在的不合理信念,并引导其建立合理信念。

在咨询师引导下,求助者基本领悟到了情绪ABC理论中,她自身的A、B、C的具体内容。

诱发因素A:新入职到职业院校工作,在担任辅导员管理学生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难。

认知系统B:“高校是一个象牙塔,大学老师是很舒服的”“ 我是优秀的,当辅导员管理学生不应该是这个样子的”。

情绪反应和行为后果C:焦虑、敏感、脆弱、易冲动、失眠。

(3)布置作业:复习自身存在的不合理信念,寻求合理信念,并试图用合理信念代替不合理信念。

4第四次咨询

时间:2014年12月21日下午三点至四点。

目的:检验求助者是否找出了不合理信念,是否寻求到了合理信念,并且用合理信念代替了不合理信念;询问求助者的焦虑、脆弱、敏感等心理问题是否有所缓解,睡眠不良等躯体症状是否有所缓解;结束咨询。

过程:

(1)咨询师与求助者共同回忆上一次咨询情况,主要是对照情绪ABC理论,理清求助者的ABC分别是什么。

(2)检验求助者是否提炼出合理化信念,并用它们代替了不合理信念。

提炼出的合理信念是:“大学老师有舒适的一面,也有压力较大的一面”“优秀的人也会有缺点,工作中也会有失败”。

(3)咨询师询问求助者失眠症状是否缓解。

求助者反映,不像以前焦虑、敏感、紧张、脆弱、易冲动了,睡眠也基本恢复正常了。

(4)巩固咨询效果,请求助者复述合理化信念。

求助者表示,合理信念取代了不合理信念,对学生也能看到积极的一面了,尽量会把学到的情绪ABC理论应用到将来的生活中去。

(5)结束咨询。

七、咨询效果评估1心理测验

咨询后,对求助者再次做了SAS、SDS、SCL-90测验,得分均在正常范围内,咨询效果显著。

2求助者自述

“站在这山总是看到那山高,大学老师也有辛酸的一面,特别是职业院校老师,我现在基本搞懂了什么叫职业教育”“退一步,海阔天空,对学生的眼光变了,期望值降低了,我的负面情绪就消除了,紧张、焦虑就减轻了,也不再容易冲动了,与学生的关系自然就融洽了。是否被学生接纳,与对学生的教育相比,前者更重要”“我只要放下自己追求完美和不能失败的信念,只要接纳真实的、不完美的自己,就没有那么多的胡思乱想了,睡觉也就正常了”。

3咨询师评估

通过咨询师的观察和询问,求助者不再像以前焦虑、敏感、脆弱、易冲动,睡眠也恢复正常;对学生和对自己都更宽容,能接纳不完美的人和事;促进了求助者的心理健康,基本实现了咨询目标。

4周围人士观察

同事们反映,求助者变得稳健、务实;学生们反映求助者不再像以前苛刻、易发火,能够站在学生角度考虑问题,学生也越来越能够理解求助者的良苦用心了。

猜你喜欢
合理情绪疗法心理问题职业教育
“合理情绪疗法”在引导学生交往行为中的运用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关注学生的心灵花园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