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华++汤洪华
摘要: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在设计综合性学习过程时,应遵循激发兴趣、指导体验、自主学习的原则,按确定主题、制订方案、搜集资料、汇报交流四个环节进行。在综合性学习中,应注意重视教师在整个活动中的指导,重视课前准备,重视反馈与评价。构建绚丽多姿的语文殿堂,让学生的语文学习绽放出更美丽的智慧之花。
关键词:语文;综合性学习;设计;实施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02-0046-02收稿日期:2015-11-24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在语文学科课程改革的体现,它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语文的学习方式,把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中转变到自主、合作的探究、学习中来,确立了新的课程观和教学观。
尽管广大语文教师在思想意识上都对语文综合性学习高度重视,然而面对全新的课程、新型的学习方式、空洞广阔的学习内容,不少老师有种无从下手的感觉。对构建绚丽多姿的语文殿堂,部分教师有种畏难情绪,导致其语文综合性学习流于形式而忽视实质。下面,我就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计与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设计的原则1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初中学生来说,一切未知的、可望而不可及的领域都是他们的兴趣所在,他们渴望独立,渴望体会预想中的人生,自然科学领域和社会生活领域有他们无尽的遐想,本着让学生感兴趣的原则来开展教学,就要做到以下几点要求:①学习方式多样化。传统的授课方式是老师一人在台上讲,学生规矩坐在台下听,而综合性学习则要彻底打破这个局面,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让他们围绕主题或讲故事,或演小品,或唱歌跳舞,或进行辩论赛……绚丽多姿,不拘一格。②学习内容生活化。立足当地,开发学习资源,让学生了解自己身边的人和事,融合各学科,拓展教材,培养综合能力,启迪心灵,体验真情,把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增加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机会。③学习成果展示个性化。不以成绩论英雄,关注每位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这是综合性学习评价的根本。每个学习个体是不同的,他们别具匠心地设计,让学习成果的展示个性化,如调查报告、手抄报、展板、主题演讲、建议书等,这样充分调动了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成果也充分彰显了学生自己的个性。
2指导体验
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的是学生的亲身经历、直接体验,因此,指导体验是综合性学习的大原则。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在学习活动中更应看重过程,而不要过分追求结果,应尽可能突出过程的完整性。教师要改变观念,转换角色,由学生学习活动的主宰者、控制者变为学生学习、体验活动的指导者、参与者。要敢于“放手”还学生一片自由的天地,凡是学生可以体验到的事情,教师决不越俎代庖。教师要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体验过程,当然,也不能一味“放手”而放弃“指导”。教师可指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体验人间的真情永存;可指导学生关注大自然,体验大自然的生机勃勃和奥秘无穷;可指导学生关注自己,体验青春的美好与成长的烦恼;可指导学生关注社会和生活,体验真、善、美的永恒……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成为知识的创造者。”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认识客观事物的同时,加深体验,并努力获得独特的感受,从而不断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获得成功感。
3自主学习
“自主选择、主动探究是综合性学习的关键。”综合性学习的主角是每一个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综合性学习时,从学习主题的策划到学习内容的选择,从学习方式、学习内容的安排到学习成果的呈现,都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尊重多数学生的选择,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经验、条件、能力等自主选定要学习的主题。要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探索、研究、调查、阅读、讨论、分析、整理,使整个综合性学习的过程成为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过程。要强调学生观察周围事物,亲自体验,做到有所感受、有所发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不是教学生该做什么,而是指导他们做什么、怎么做。教师要努力为学生搭建积极参与、展示自我的平台,依据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给学生积极的引导,既要尊重和保护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也要注意选题的价值。如《成长的烦恼》,如果仅限于请心理老师来上一堂辅导课,把成长中遇到的烦恼统统列出来,我觉得没多大成效,因为每个学生的成长不同,所以应该让学生自己来诉说烦恼,然后互相“对症下药”,这样真正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也张扬学生的个性。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计过程1确定主题
关注身边的课程资源,找准契合点,动态、适时地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尽管现行教材安排了六次主题综合性学习活动,但我们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不应该局限于教材提供的几次,而应树立大语文观念,关注身边的课程资源,确定好主题。例如:印度洋发生海啸,数以万计的当地灾民生存面临着严峻的考核,世界各地人民包括学校师生都纷纷伸出了援助之手,让自己的爱心突破国界,飞往异国他乡,这就为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让世界充满爱”的综合性学习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加之这又是自己亲自参与的事,学生兴趣肯定更浓,积极性也会更高。又如:湖南卫视曾播放过《环洞庭湖行——银城益阳》纪录片,益阳有风光旖旎的会龙山,有号称“佛教圣地”浮邱寺,有鼎鼎有名的益鑫泰麻业服装品牌、“辣妹子”“油中王”,所以不妨“到民间采风去”,让学生好好感受一下家乡的美好。同时,我们还可以结合学校每年的“学雷锋月”“红五月”“校文化节”等活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
另外,还要“拓宽学科视野,找到学科间的契合点,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把其他学科的知识引渡并融合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在授课时,要注意加强各科知识的整合。”如上完《邓稼先》一文时,正值伊朗核问题最关键的时期,联系当时这一时政,举行一次“我看核武器”的综合性学习,就更能让学生明白发展核武器对我国国防的重要意义,加强对邓稼先的了解。如上《故乡》的背景资料,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中国历史》获得资料,开展一次“辛亥革命大看台”的综合性学习,大大地拓宽了学习的范围。
2制订方案
学习主题确定后,要组织学生集体讨论,制订活动方案,共同策划怎样开展这次综合性学习,方案的内容包括:学习主题、目的要求、时间、形式、步骤、人员分工、成果的呈现方式等。我在这里要强调的是教师的指导功能,一堂综合性学习课在学生的策划下,教师也必须“谋划在胸”,扮好导演,写好剧本——即每一堂课有哪几个环节,分别用什么方式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这几项工作必须有条不紊地进行。虽然教材中对每次综合性学习都有策划几个环节,但落实到每个学校、每个班级就要随机而定了。在《献给母亲的歌》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进行:①母爱深几许(讲述儿时的故事);②心有灵犀一点通(现场与母亲、嘉宾面对面进行几项测试);③报得母爱三春晖(歌唱、诗歌)。还有《青春随想》中进行:①青春的格言(搜集青春座右铭,展示并讲述理由);②青春的烦恼(师生小品表演《心灵俱乐部》);③青春的心愿(诗歌朗诵,记者采访,全班宣言);④青春的颂歌(T台模特表演、歌舞表演)。
3搜集资料
按照方案,人人动手,可按内容不同,分小组合作完成,每个小组选出一位小组长,搜集资料后在小组内进行筛选、整理。如《莲文化的魅力》有三个行动小组,第一组为网上查阅组,从网上下载有关莲文化的知识;第二组为图书馆查阅组,从图书馆各著作中搜集有关莲的诗词;第三组为画画题字组,绘画出各种莲的美态,附上诗句,合作完成创作后互相传阅。
4汇报交流
首先是小组内交流,然后再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汇报。汇报是学生学习成果的总结和展示,其方式可以是班会式、报告式、答记者问式……方式多样,其中可以情境小品表演、调查报告宣读、诗朗诵、唱歌跳舞等,把讲台变为舞台,把教师变为导演,把学生变为主持和观众,一场绚丽多姿的盛会便是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体现。
三、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的几点建议1重视教师在整个活动中的指导
虽然每次语文综合性学习都有活动的主题、大方案,但大多没有细致的操作性强的过程计划。初中生正在心智成长阶段,知识结构尚不完善,还不完全具备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如果缺乏教师的指导,往往会使活动陷入盲目的状态,甚至导致整个活动的失败。例如,在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成长的烦恼”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第二部分“妈妈(爸爸、老师、朋友……)少年时期的烦恼”中,如果教师不指导学生事先设计好访谈的问题,调查就会缺乏针对性,往往会无功而返,甚至导致整个活动的夭折。可见,教师应时刻记住自己的“主导地位”,加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
2重视课前准备工作
很多时候,教师只关注综合性学习的活动结果,而对课前的准备、资料收集与探究阶段重视得不够。每次定下一个主题,师生表面上忙忙碌碌,上图书馆、阅览室找资料,回来把资料一剪一贴就算了事。有些必须走出课堂、学校的活动,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感受自然”和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寻觅春天的足迹”,教师往往出于安全考虑,而让学生闭门造车。这只能做做表面文章,却使整个活动失去了意义。因此,必须充分重视课前的准备工作。
3重视反馈与评价
在教学实践中,不少老师往往把评价重点放在知识的掌握上。我想,对学生的评价应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评价与学习效果评价相结合:应以肯定性、激励性评价为主;应注意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及评价的全面性;应注重个体的差异和个体的进步;应评价学生知识掌握及各种能力的情况。
总之,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一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形态,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方面,对我们语文教学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有不少问题需要我们改变观念、不断探索,真正发挥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应有功能。
参考文献:
〖1〗刘伏才中小学教师教育理论读本〖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2〗马智君语文教师修养〖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