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阶段我国提出了培养创新人才的新目标,这对蛋白质工程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原有的课程考试体系并不能满足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本文针对此问题,探讨了蛋白质工程课程考试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并对如何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蛋白质工程课程考试体系进行了讨论,得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
关键词:蛋白质工程;创新人才培养;课程考试改革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02-0040-02收稿日期:2015-08-28
基金项目: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校博士启动基金(校启2010-5);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校教研课题(NDJY11336)。
作者简介:刘权(1982—),男,黑龙江大庆人,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生化教研室副教授,研究方向:蛋白质结构与功能。
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新一轮高校改革的重要内容。高等院校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考试改革也势在必行。高校考试改革所要考虑的重点问题就是如何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1]。当今社会,在科技进步、文化变革、经济全球化的宏观背景下,社会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规格和素质结构需求有了新的变化,社会对人才素质高低的衡量标准,主要体现在运用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现新知识的能力,创新型人才深受社会青睐[3]。考试对教学活动主体及其行为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科学地运用考试可以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反之,也可能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起到消极的阻碍作用[4]。可见,考试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正确认识考试在高校培养创新人才中的作用,对于研究探讨高校如何进行考试改革、促使高校适应创新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课程考试是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课程考试应该要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创造性地学习,是检测和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是评价和改进教学手段,使之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5]。
本文针对目前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结合蛋白质工程这一生物学学科的重要专业课程,拟从考试内容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如转变考试观念、考核方式多样化、设置创新性题目和反馈分析等,进而为蛋白质工程课程考试改革提出一套科学可行的方案。本研究将为创新人才培养进行课程考试的探索,为创新人才培养积累经验。
一、蛋白质工程课程考试改革的必要性 蛋白质工程是近年来新兴的研究领域,是在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基因工程等学科的基础之上,融合了蛋白质晶体学、蛋白质动力学、蛋白质化学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多学科。蛋白质工程包括蛋白质的分离纯化,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分析、设计和预测,通过物理、化学、生物和基因重组等技术改造蛋白质或设计合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新蛋白质,将蛋白质与酶的研究推进到崭新的时代,在制药、化工、农业和环保等领域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当今蛋白质工程应用领域的飞速发展导致技术革新加快,新发明、新应用层出不穷,要解决新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仅仅靠掌握一些书本上的知识理论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掌握蛋白质工程技术的核心思想,并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才能够胜任。由此,蛋白质工程的教学中心偏向到创新人才培养是势在必行的。其中,考试内容的改革首当其冲。
二、课程考试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 在我国传统的教育体制下,教师往往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教材、讲稿的情况来确定考试内容,这实际上就把考试内容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这样的考试,一方面无法测量学生在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上取得的进展,也无法真实反映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必然造成学与不学一个样,久而久之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把考试内容限在一定的范围,考前教师就教材划范围、定重点会使学生的知识面越来越窄、阻碍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这显然与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相悖。
改革考试内容,就是要构建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现代考试理念。按照创新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知识结构和扎实的知识基础的要求进行考试,应该把考试内容定位在对以往知识的理解和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上,即考试内容要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促进学生积极、理性、健康思维品质的形成。
在这项教学改革中,关键问题是转变学生的学习和考试观念,使之认识到创新人才培养对于高校教育质量以及今后学生就业的重要性,从自身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从创新的角度去学习知识,掌握和运用知识。此外,考试的方式多样化和考试内容的创新导向性也是教研组需要认真研究的内容,使我们能真正考查学生创新性学习的效果,从而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提升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如何进行蛋白质工程课程考试体系改革 (1)转变考试观念。转变考试观念,是要从转变对考试目的、考试过程、考试主体、考试机制、考试功能、考试内容和方式等方面的认识,使学生树立科学的考试观,配合教师的考试模式和方法,达到创新人才培养考试内容的改革的目的。
(2)考核方式多样化。加强过程考核, 采用多样化考核方式, 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采用多种形式加强对学生平时过程性学习的考核。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要求, 灵活运用随堂提问、课堂小测验、小论文、学生学术报告会、期中综述撰写以及期末考试等形式, 建立综合化的考评机制, 把课程学习过程的考核与课程总体考核、知识的考核与能力的测试、基本技能的掌握与创新等有机结合起来。
(3)创新性题目的设置。要求学生能够以蛋白质工程的发展为主线,阐述蛋白质工程理论与技术的进步对整个生命科学领域的推动作用,重点考査学生对现代蛋白质工程新理论、新技术的理解,以及能否对前沿科学问题提出自己的创新性解决方案。原来的题型主要是名词解释、文字叙述性的填空题、涉及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问答题等。为了加大对学生能力、素质和创新等方面的测试, 减少学生考试前对知识的突击记忆,我们将增加综合性题目、分析类题目、设计性题目,答案均为开放式的、非固定化答案,旨在重点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创新思维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健全考试反馈机制。考核结果对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效果的反馈作用不容忽视。针对随堂测验的考核结果,教师可以加强学生认为较难理解与较难掌握内容的讲解。通过小论文、科学研讨会、期中综述的撰写等反映出学生普遍关心蛋白质工程热点问题,教师可以及时把握学生的兴趣所在,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与深化。过程考核所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关注程度可以指导教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使过程考核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反馈渠道和沟通机制。
参考文献:
〖1〗周伟国,丁金昌高校考试改革:致力于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J〗高等农业教育, 2003,(3):45—48.
〖2〗〖3〗肖瑛考试改革是高校构筑新型人才培养系统的基础工程〖J〗教育与现代化,2003,(2):40.
〖4〗程志伟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高校考试改革〖J〗辽宁教育研究,2005,(5):25—26.
〖5〗张真论高校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考试改革〖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05,(1):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