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涛 于朝霞 高尚超 严建芳
【摘要】 目的 探讨鼻导管吸氧去氮法与传统去氮法对全身麻醉(全麻)患者诱导时血气分析值的影响。方法 80例全麻择期患者, 随机分为A组与B组, 各40例。A组在鼻导管潮气量通气5 min后行快速顺序诱导(RSI);B组采用传统正压通气诱导。记录两组的分析结果。结果 两组吸氧后(T2)血氧饱和度(SpO2)(99.58±0.42)%、(99.50±0.50)%高于吸氧前(T1)(98.55±1.44)%、(98.43±1.18)%(P<0.05);A组T2动脉血氧分压 (PaO2)(256.72±10.69)mm Hg(1 mm Hg=0.133 kPa)高于B组(248.59±14.44) mm Hg
(P<0.05);A组无通气安全时限(344.73±27.44)s长于B组(295.83±18.32)s (P<0.05)。结论 多数全麻患者能够采用鼻导管吸氧去氮法诱导插管。
【关键词】 鼻导管吸氧;无通气安全时限;血气分析值 ;吸氧去氮;全身麻醉;快速顺序诱导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7.146
麻醉诱导是全麻技术的重要环节, 不仅使患者机体有足够的氧气储备, 还需要患者机体的心血管和呼吸系统能够舒适平稳的过渡到麻醉维持。吸氧去氮是全麻诱导是否成功的保障, 需要在数分钟内提高患者机体的氧分压, 这是防止呼吸停止后产生低氧血症的主要措施, 为麻醉医师提供足够的无通气安全时限[1]。该步骤为临床麻醉师建立气道和恢复有效通气提供了时间保证。本文探讨鼻导管吸氧去氮法对全麻患者诱导时血气分析值的影响,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4年 5月~2015年 5月 80例择期美国麻醉师协会 (ASA)Ⅰ~Ⅱ级, 年龄 20~60岁, 体质量指数 19~23 kg/m2, 既往无心、肺、肝、肾及血液病史的全麻手术患者。术前心肺功能检查、血气分析值、血红蛋白值和红细胞压积值均在正常范围。入选患者随机分为 A组 (鼻导管组)与 B组 (传统组), 各 40例。
1. 2 研究方法 于术前随访时告知患者实验时需采取的呼吸方式 (平静、闭口、潮气量通气)。入室后常规检测患者的血压(BP)、心电图(ECG)、心率 (HR), 记录 SpO2值并采集吸氧前动脉血气分析值。A组患者诱导药物为:芬太尼、丙泊酚、琥珀胆碱, 采用鼻导管吸氧 5 min后进行 RSI;B组诱导药物与 A组相同, 但采用传统的面罩加压吸氧。两组患者的吸氧流量均为 5 L/min, 分别以湿化瓶和全麻机上的流量计为准。两组患者均在静脉推注琥珀胆碱 1 min后进行气管插管, 待 SpO2降至 90%时快速连接麻醉机。记录两组患者T1、T2 SpO2值;T1、T2、SpO2降至 90%时 (T3)血气分析值[pH值、PaO2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PaCO2)值]和无通气安全时限。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A组T1 SpO2(98.55±1.44)%, T2 SpO2(99.58±0.42)%;T1血气分析值:pH(7.40±0.02)、PaO2 (93.75±3.36)mm Hg、PaCO2(39.94±2.03)mm Hg, T2血气分析值:pH(7.41±0.02)、PaO2(256.72±10.69)mm Hg、PaCO2(35.68±1.72)mm Hg, T3血气分析值:pH(7.29±0.04)、PaO2(56.09±3.18)mm Hg、PaCO2(50.67±4.69)mm Hg;无通气安全时限(344.73±27.44)s。
B组T1 SpO2(98.43±1.18)%, T2 SpO2(99.50±0.50)%;T1血气分析值:pH(7.40±0.02)、PaO2(93.03±3.19)mm Hg、PaCO2(40.56±
2.28)mm Hg, T2血气分析值:pH(7.40±0.02)、PaO2(248.59±
14.44) mm Hg、PaCO2(35.56±1.84) mm Hg, T3血气分析值:pH(7.30±
0.03)、PaO2(58.73±2.84)mm Hg、PaCO2(56.89±3.38) mm Hg;
无通气安全时限(295.83±18.32)s。两组T2 SpO2值高于T1(P<0.05);A组无通气安全时限长于B组(P<0.05);两组pH值在T3较T1、T2低(P<0.05), T3 PaCO2值明显高于T1、T2(P<0.05), T2 PaO2 明显高于T1、T3(P<0.05), 且A组T2 PaO2高于B组(P<0.05)。
3 讨论
由于现代高科技医疗技术的发展, 腹腔镜微创手术将是未来手术方法的一个必然趋势。目前外科医生可利用腹腔镜熟练开展多种术式。合理安全的麻醉方式, 除了能够避免胃肠胀气导致手术视野的减小, 利于术者操作;还能降低围术期呕吐误吸发生率, 利于患者早日康复出院。
鼻导管和面罩吸氧是临床两种主要无创通气方法, 以前者最为常用。低流量(<2 L/min)鼻导管吸氧能够用于预防和改善轻度呼吸功能障碍和慢性呼吸功能不全引起的低氧血症, 而高流量(<4~6 L/min)吸氧能够快速提高肺内和血液内氧分压, 提高机体氧气储备。虽然鼻导管吸氧流量和通气时间在临床使用中受到诸多限制, 但短时间在全麻患者诱导过程中采用高流量吸氧具有安全、方便、舒适、快捷等优点。通过访视前的呼吸训练, 减少了因患者呼吸节奏和呼吸深度的波动带来的吸入氧气的流量变化[2, 3]。虽然传统的面罩加压吸氧流量恒定, 但实际通气效果容易受到麻醉医师托下颌的方法是否正确的影响。面罩通气能给者带来的强烈的不舒适感, 往往有些麻醉医师不得不在患者清醒之前选择放弃吸氧。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两组 T2 SpO2高于T1(P<0.05);A组T2 PaO2高于B组(P<0.05);A组无通气安全时限长于 B组(P<0.05)。两种吸氧方法均能提高患者机体内的氧分压, 满足受试者的插管要求。
本实验采用的鼻导管去氮方法因未实施正压, 不会造成大量的气体进入体内, 很好的解决了传统正压吸氧去氮法所引起胃肠道扩张等问题。在整个全麻诱导过程中由患者自主完成, 不影响麻醉医师在气管插管前进行麻醉药品及麻醉器械的准备, 尤其在夜班医师紧急情况下又无他人帮助时, 这一优点能够很好缓解基层医院麻醉医师的人员紧张压力。鼻导管吸氧去氮法能够提供较传统诱导方法较长的无通气安全时限, 还能为困难气道患者提供较为充足的准备时间。
参考文献
[1] 庄心良, 曾因明, 陈伯銮. 现代麻醉学. 第3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012.
[2] 黄绍强, 解轶, 耿桂启. 给氧方式对全麻插管安全时限的影响. 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9, 25(7):587-590.
[3] 廖理粤, 杜秀芳, 李寅环, 等. 经双腔鼻导管吸氧时实际吸入氧浓度的影响因素.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7, 16(6):626-630.
[收稿日期:2016-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