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地区后发赶超面临的困难分析与对策建议
——以贵州省为例

2016-07-26 02:28云李玉娟明承毅杨舒雯
关键词:差距贵州省内蒙古

蔡 云李玉娟明承毅杨舒雯

(1.贵州大学经济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2.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4)



欠发达地区后发赶超面临的困难分析与对策建议
——以贵州省为例

蔡 云1,2李玉娟1明承毅1杨舒雯1

(1.贵州大学经济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2.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4)

摘 要:近年来,贵州省的经济从纵向比较来看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从横向比较来看发展差距却较大,经济发展水平不仅始终落后于西南四省(市),更远远落后于中、东部省(市)。理论研究与实践均表明,后发优势可以促进经济的赶超。为此,本文通过对贵州省经济发展现状、后发赶超与加快转型有机结合中面临问题的分析,探讨后发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途径与对策。

关键词:后发赶超;加快转型;地方经济发展;新型投融资平台

不可否认,近年来,贵州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在看到成绩的同时,必须更清醒地认识到贵州省与全国的差距。作为中国较为典型的贫穷落后省份之一,地处西南的贵州省与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贵州省经济发展赶超问题刻不容缓。在此背景下,对贵州省如何实现后发赶超、加快转型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其他欠发达地区而言也具有借鉴意义。

一、贵州省经济发展现状

贵州省作为我国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省份,长期以来呈现出“欠发展、欠发达”的落后态势,一定程度上而言成为我国经济稳步加速发展的“后腿”。但贵州省各族人民在历届省委省政府的带领下,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经济社会取得了较大发展。近年来,贵州省努力克服自然灾害和金融危机等不利因素带来的负面影响,重点实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战略,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以及信息化“四化”同步发展,经济发展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呈现出发展提速、转型加快、效益较好、民生改善、后劲增强的良好态势,这对贵州省进一步提高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协调、稳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而言,贵州省经济发展取得了以下成绩:

1.经济总量较快增长

从贵州省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产值、人均消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表1)来看,总体而言,各项指标均呈现出较快发展的态

李玉娟(1977—),女,贵州遵义人,贵州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贵州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研究方向:区域经济等。势,人均消费水平从 2003年的1770元增加到2014年的9303元,增长了5.26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748亿元增加到9025亿元,增长了12.07倍。

表1 2003—2014年贵州省部分宏观经济经济指标

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拉动下,地区生产总值同时呈现大幅度增长,从2003年的1427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9251亿元,而且增长幅度不断增大,尤其是近3年来呈现出高速增长的趋势,2012年同比增长13.6%,2013年同比增长18.89%,2014年同比增长14.40%,增速在全国均处于前列水平,经济呈现跨越式发展的态势不断增强。

2.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在贵州省三次产业快速发展进程中,长期以来,贵州省三次产业一直处于“二三一”状态,2003年三次产业产值分别为298、579、478亿元,到2008年,三次产业产值仍然分别为548、1409、1377亿元,但从2009年开始,三次产业产值分别为550、1477与1886亿元,产业结构由“二三一”转变为 “三二一”,产业结构逐步优化。详见图1。

图1 2003—2014年贵州省三次产业产值比较

三次产业总量也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的产值占贵州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提升。尤值一提的是,第三产业占贵州省GDP的比重(表2)在不断提升并逐步占据了主导地位,某种程度上来说体现了贵州省在工业强省战略的指引下,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在工业取得较大发展的同时,带动了第三产业的良性互动发展,三次产业结构在不断得到优化,第三产业支撑经济快速发展的作用在逐步得到增强,经济发展转型加快。

3.工业推动经济加快发展

在“十二五”规划的指引下,贵州省经济发展增长点重点转向工业,即开始走“工业强省”的发展道路,从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中的第二产业增值来看,工业对于拉动贵州省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表2 2003—2014年贵州省工业生产总值增长情况及在GDP中的比重

从表2可知,从2003—2014年,贵州省地区生产总值从1426.34亿元增加到9251.01亿元,增长了6倍多,而同期工业产值从457.12亿元增加到3 140.88亿元,也增长了6倍多。这说明贵州省地区生产总值与第二产业中的工业较长时期以来处于同步快速增长的阶段,而且第二产业中工业产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长期以来处于比较稳定增长的态势,对于推进地区生产总值的平稳较快增长,工业产业总值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4.城镇化水平有所提高

城镇化水平同样是体现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该指标既能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也能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为基础来促进地区的城镇化进程。通过近9年贵州省城市建成区面积和城市人口密度数据对比可知,贵州省建城区面积与城市人口密度呈现逐年递增,尤其是近几年增长速度稳步向上。从2014年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来看,贵州省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1 403.57万人,占该年末常住人口比重的40.01%。自身纵向对比来看,成绩较为显著,但从贵州省城镇化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对比来看,同年全国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4.77%,差距仍然较大,与东部省市对比差距更大。

二、贵州省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分析

1.地区生产总值横向比较差距较大

为了更清楚地表明贵州省与其他省市横向比较的差距,本文选取了同处西南的其他三省一市、经济发展模式与贵州颇具相似之处的内蒙古,以及经济发达省份广东省来与贵州省做对比分析,详见表3。

表3 2007—2014年贵州、云南、四川、内蒙古、广东地区生产总值情况  亿元

从表3来看,贵州省的经济总量不仅远远落后于广东省,2012年的地区生产总值还不及广东省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的1/3,甚至与内蒙古相比,差距也非常显著,2012年的地区生产总值才刚刚超过内蒙古2007年的地区生产总值。贵州省地区生产总值不仅在总量上与其他3省(市)的差距较大,而且这种差距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如2007年,广东地区生产总值为31 084.4亿元,贵州仅为2 741.9亿元,差距达28 342.5亿元;2008年,广东地区总产值为35 696.46亿元,贵州仅为3 333.4亿元,差距为32 363.06亿元;到2014年,广东地区总产值为67 792.24亿元,贵州仅为9 251.01亿元,差距达58 541.23亿元——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有拉大的趋势。与内蒙古比较结果也类似。

2.三次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从第一产业来看,贵州省作为西南山地,第一产业平稳较快发展,如 2007年为446.38亿元,2008年为547.85亿元,2014年为1 275.45亿元,一直处于平稳发展的态势。

贵州省第一产业在地区总产值中于三次产业里的比重最小,但与广东、内蒙古等省区相比差距较大,表现为第一产业比重过大(图2): 2007年,贵州省为16.28%,内蒙古为12.51%,广东省为5.45%;2008年,贵州省为 16.44%,内蒙古为11.69%,广东为5.52%。可见,贵州省第一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的支撑作用相对过高。

图2 2007—2014年内蒙古、广东、重庆、贵州四地第一产业产值对比

从第二产业来看(图3),2007年,贵州省第二产业产值为1 148.27亿元,内蒙古为3 154.56亿元,广东省为15 939.1亿元,重庆为1 892.1亿元;2008年,贵州省为1 408.71亿元,内蒙古为4 271.03亿元,广东省为18 402.64亿元,重庆为2 433.27亿元;2014年,贵州省为3 847.06亿元,内蒙古为9 119.79亿元,广东省为31 345.77亿元,重庆为6 531.86亿元。由此可见,贵州省与其他3省(市)之间的差距几乎没有缩小,反而有增大之势。

图3 2007—2014年内蒙古、广东、重庆、贵州四地第二产业产值对比

虽然近几年贵州省再次提出了工业强省的口号,全省工业发展较快,工业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势头得到不断提高,对推动第二产业增速发展贡献3重要力量,但与同在快速发展的内蒙古、重庆等地相比仍显示出弱势。

从第三产业看(图4),2009年,贵州省第三产业产值为1 885.79亿元,第二产业产值为1 476.62亿元,第三产业产值开始超过第二产业产值,成为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最大贡献者,且持续保持高速发展的势头。但贵州省第三产业产值与3省(市)差距依然较大:2007年,贵州省为1 147.25亿元,内蒙古为2 174.46亿元,广东省为13 449.73亿元,重庆为 1 748.02亿元;2008年,贵州省为1 376.84亿元,内蒙古为2 583.79亿元,广东省为15 323.59亿元,重庆市为2 087.99亿元;2014年,贵州省为4 128.5亿元,内蒙古为7 022.55亿元,广东省为33 279.8亿元,重庆市为6 672.51亿元。可见,贵州省第三产业与同在高速发展的内蒙古、重庆尤其是广东地区相比,有着明显的差距。

图4 2007—2014年内蒙古、广东、重庆、贵州四地第三产业产值对比

总之,同外部省份相比,贵州省三次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和缓慢。虽然在三次产业结构上近年来表现出优化态势,二、三次产业在年度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渐上升,尤其第三产业发展表现突出,但与外省区相比,如内蒙古和重庆第三产业虽然比重不高,但其发展势头更强劲,与同样作为旅游产业发展势头较好的云南省相比而言,贵州省第三产业发展程度不够。另外,在第二产业上,贵州省自身比重低于第三产业,发展明显滞后于广东、内蒙古等地,第二产业发展虽然年年有所提升,但发展缓慢。

3.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有待加强

消费作为拉动地区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一定程度上来说反映了地区的经济发展动力。近年来,贵州省人均消费水平增长较快,增长速度跨越式提升,这也是贵州经济近几年来高速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之一。为了反映贵州省的消费水平与其他省份的差距,在此将内蒙古、广东、重庆和贵州近几年的人均消费水平做对比分析,详见图5。

图5 2007—2014年内蒙古、广东、重庆、贵州4地人均消费对比

从图5可以看出,贵州省人均消费水平逐年上升,但这种态势在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背景之下,早已成为普遍现象。2007年,贵州为4 057元,内蒙古为7 062元,广东为12 663元,重庆为6 545元;2008年分别为4 426、8 108、14 390、9 835元;2014年分别为 9 303.55、16 258.12、19 205.5、13 810.62元。不管是相对北部经济发展模式较为相似的内蒙古,还是东部的广东省,或者同是西南地区的重庆市,尽管贵州省人均消费总量纵向对比来看逐年增长,但横向比较仍然处于低位,而且差距并没有缩减,反而有扩大的趋势。

4.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我国各地普遍存在,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虽在缩小,但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且各地差距情况不一。比如,内蒙古、广东、重庆、贵州4省区近6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数据差距都比较大,详见表4与表5。

从最近8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来看,贵州省的情况表现出逐年稳步上升的态势,城镇人均收入明显提高。如表4所示,2014年,城镇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贵州省为22 548.21元,内蒙古为2 8350元,广东为3 2148元,重庆为25133元,除了2011年贵州省城镇人均收入高于内蒙古外,其余年份均低于内蒙古,也长期低于其他3省(市),同重庆、广东地区相比较,差距更加明显。

表4 2007—2014年内蒙古、广东、重庆、贵州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比较  元

表5 2007—2014年内蒙古、广东、重庆、贵州农民人均纯收入比较  元

贵州省近8年农村人均纯收入均表现出逐年稳步快速增长的状况,但与同期贵州省城镇人均收入相比差距巨大:一方面,这种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出现逐步扩大的态势;另一方面,相对于内蒙古、广东等地增长仍过于缓慢,且收入差距之大表现明显。如在农民可支配收入上,2007年内蒙古为3 953.10元,广东为5 624.04元,重庆为3 509.29;2014年分别为 9 975.30、12 245.56、9 489.82元,贵州省与其差距 2007年分别为1 579.11、3 250.05、1 135.3元,2014年分别为3 304.08、5 574.34、2 818.6元,差距还在不断拉大。

5.城镇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快

城镇建设有利于促进劳动力的集中,能够更好地发挥经济发展的集群效应,在加速城乡一体化、现代化的同时能有力地推动经济高速发展。2010年,贵州城镇化率为33.81%,同期全国水平为49.68%,差距为15.78%;2011年,贵州省城镇化率为34.96%,同期全国平均城镇化率为51.27%,差距为16.31;2012年,贵州省城镇化率为35%,同期全国平均城镇化率为52.57%,差距为17.57。2014年,贵州省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1403.57万人,占年末常住人口比重的40.01%,同期全国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4.77%,差距为14.76。可以看出,贵州省城镇化率不仅远远低于全国水平,在全国的排名长期处于全国倒数地位,而且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在逐年加大,更不用说中东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了。[1]目前,贵州省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还远未能够满足城镇化进程中新增城镇居民的需求,更不能满足贵州省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6.集群经济功能有限

规模经济是经济高效发展的方式,产业集群是地区经济形成规模集聚效应的空间组织形式。从目前贵州省产业园区情况来看,由于以下原因,贵州省还没有能够形成规模集聚效应:一是建设时间短,企业之间的纵向联系与横向联系都不多,尚处在企业集聚阶段,规模集聚效应尚未体现;二是中小微企业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言在数量上偏少,对产业集群的形成非常不利;三是产业结构的低加工度与粗加工使得产业链不长,产业部门的后向关联与前向关联不强,对产业间的分工协作不利。产业链不长是贵州省工业园区在现阶段来说很难形成规模集聚效应的重要原因之一;四是产业园区布局较为分散,整合度较低,同质化较为严重,缺乏特色,而且各园区内企业关联度弱,为完成招商引资任务,各园区存在着一些不良竞争,导致产业园区之间的相互辅助作用减弱,较难形成良好的产业集群来促进相互之间经济的发展。

7.部分地区发展过度依赖矿产资源

区域产业结构变动通常有3种导向:一是资源导向,二是结构导向,三是技术导向。[2]而现阶段,贵州省产业结构还处于资源导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典型特征是低加工度与低附加值的产业占比较高。从贵州省目前大力发展的重点产业来看,煤炭产业、冶金产业(金属采选业)、化工产业(磷矿石开采及加工)、有色金属(铝土矿开采及加工)等产业生产的产品大都属于非深加工产品,而且,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冶金产业、化工产业与有色金属采选业均属于上游产业,其影响力系数都小于1,对其他产业所产生的关联影响程度较小,对其他行业的辐射力不强。产业结构的特性决定了其产业链较短,从而使得附加值和加工度低,产业链短,导致这些产品被以较低廉的价格销往省外,在省外完成产品的深加工与精加工后,再以较高的价格从省外重新购入,形成附加值流失较为严重的状况。而以煤炭资源的开采作为支柱产业发展的六盘水、毕节、兴义等地区,经济发展长期形成了对煤炭资源的路径依赖,以煤矿资源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一旦煤炭资源被开采殆尽,资金被转移出这些地区,就会给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较为严重的破坏,留下较高的治理成本,使得经济发展的长期源动力不足,制约了地区经济的良性发展。

8.地方经济发展融资难度大,融资方式单一且融资负债率高

目前,贵州省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缺口较大,尽管有了各类融资方式与融资渠道的综合运用,但各种类型的政府投融资平台仍然是重要的融资渠道,而且融资平台对外融资多以银行的中长期商业贷款方式进行,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比例过低,缺乏持续融资的顺畅通道。银行贷款占比过高,资金来源渠道单一,融资成本较高,且政府主导的项目一般建设周期比较长,政府融资中90%以上均为中长期融资:一方面,融资规模受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极大,融资来源的稳定性受到影响;另一方面,中长期贷款比例过大,加大了银行贷款结构不平衡,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期限错配问题突出,加剧了信用风险和流动风险。贵阳、遵义、安顺、六盘水、毕节地区,以及铜仁市、息烽县、开阳县等县级城市债务率较高,尤其是贵阳与遵义两地,其债务率已经接近或超过200%,政府存在较大的偿债压力。

三、欠发达地区后发赶超的对策建议

欠发达地区后发赶超中的经济转型,涉及到发展战略转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经济结构转型等。贵州经济转型主要表现在对工业化、城镇化和产业结构优化的迫切需求。该“三化”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要正确对待与处理“三化”的发展关系,加快实现后发赶超与经济转型。

1.发挥后发优势,在发展模式上取长补短

贵州之所以拥有明显的后发优势,主要是因为贵州地区改革开放、开发起步较全国其他地区晚,经济发展表现出严重的滞后性。对此,贵州要充分发挥自身后发优势,积极借鉴全国其他快速发展省份或地区的发展模式,取长补短。不仅要认真学习和看清自身的技术优势、结构优势、制度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规模外延等优势,更重要的是要积极稳妥地推进贵州省的矿产资源优势、民族多样性优势、生态环境优势、旅游产业优势等。首先,贵州要坚持大开放推动大发展策略。只有实行大开放,才能招商引资,引进外部先进技术与创新型人才,缩短与外部的发展差距,提高自我发展步伐;其次,积极落实工业强省战略,推进城镇化带动,优化农业发展结构。贵州要充分认识到自身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工业,用工业发展拉动投资,同时带动内需增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贵州省全省城镇化进程,并在此主基调上进一步推动工业化与产业优化发展,促进农业发展的结构性优化;最后,大力培育特色产业优势。认真学习重庆、云南地区的发展模式,结合自身特色,充分发挥生态多样化、民族文化丰富化的特色优势,打造自我旅游特色品牌。同时,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加强环境友好型发展理念。

2.大力支持和鼓励内外创新,实现内涵式创新

对于贵州省而言,由于基本创新资源如重点大学、科研院所的严重缺乏,致使创新的主要方式仍然是集成创新和再创新。这种创新难度较大,成果表现不够明显,效益比较低下,远远不能满足经济转型过程的多样式与高品质需求。因此,贵州省必须积极坚持人才引进和科技强省的发展理念,在此基础上把外延式创新与内涵式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双向推动,实现以自我为主的内涵式创新发展:首先,在大力支持和鼓励创新的背景下,积极集成、模仿、引进、吸收外来的实用型创新成果,尤其是在当前条件下自身难以创造和掌握的技术与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一边进行二次创新,向符合自身需求的方面加以优化;一边加以利用,促进产业的效益性提升;其次,在不断引进和吸收外来先进创新成果的同时,要以自身为主体,集成现有创新成果、人才及基础设施,在关键领域和重要环节实现突破性创新,掌握并运用其核心价值,实现内涵式创新,并最终将其产业化,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等。贵州省作为经济发展省份当中的后起之秀,既需要外延式创新,也需要内涵式创新,而外延式创新是内涵式创新的基础,内涵式创新是外延式创新的发展。因此,贵州必须充分利用外延式创新带来的技术、信息、知识等无形资源,在此基础上抓住机遇,推动以自我为主导的内涵式创新,最终实现内涵式创新与产业优化升级的完美结合。

3.大力挖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

贵州省基于山区高地喀斯特地貌的原始生态环境比较明显,少数民族众多而分散,不同民族特色文化较为显著,是贵州省相对于其他省份的特色产业优势所在。贵州省实现后发赶超还应积极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民族特色等,大力发展具有贵州省特色产业,比如特色旅游业[3]、特色工业等。

4.警惕竭泽而渔式的开发,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贵州经济增速较快,但需要明确的是,工业强省也好,工业强县也罢,本身并没有错,需要引起警惕的是,一些县市区位与地理优势并不突出,交通也不是非常便利,资源既不具备绝对优势,也不具备相对优势,却一窝蜂地普遍打造工业园区,导致资源被掠夺性开采,青山绿水被破坏,从长远来看得不偿失,也与当前中央的相关决议与精神不相符合。因此,欠发达地区在推进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切忌盲目上马一些短期有益长远无益甚至是有害的项目,充分认识到从长远来看“保住青山绿水更是政绩”,更是对历史负责,要做到与环境协调一致地发展,保持经济可持续增长。

5.充分发挥集群经济优势

贵州省经济发展要充分利用集群经济的优势,吸引各种优秀资源,促进企业间的协作,使区域经济竞争力得以提高。同时也要考虑目前贵州省工业发展水平较低的现实状况,建立产业集群区,带动企业发展,提高工业水平,以分工合作方式引领企业迈向集群、集体和集约的发展道路,加快贵州经济转型的步伐;并鼓励发展整合型制造业,改变企业过去松散不聚的状态,大力推动企业间形成紧密合作的战略联盟。此外,还应发展服务型制造业,使产品的制造与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模式。为此,企业需要建立起现代化管理系统和先进制造系统,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和需求管理能力,从传统制造模式向整合型模式转型。[4]

6.搭建新型投融资平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目前,贵州省处于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期,无论是城镇化、工业化还是信息化均需要大量资金,但传统的融资模式效率低下,银行的贷款信用条件严格,因此,需要政府积极引导搭建新型投融资平台,保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所需的资金。政府需要积极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融资,比如,当前比较盛行的PPP融资模式,一定程度上能做到公私一起分担项目风险、共享项目收益。政府可以根据不同的行业或者产业以及不同的项目属性,采取灵活的方式搭建新型投融资平台;[5]另一方面,投融资平台运行过程中,基础性和公益性项目可由政府出面完成投资建设,竞争性项目按照经济规律来进行设计和规划,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以投融资平台为媒介,将商业资本和平台资本有效结合起来,优化贵州区域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

构建各种投融资平台过程中,要研究建立债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完善投融资风险预警体系,设计和实施债务风险监控预案:通过长期债务替换中短期债务,合理安排短、中、长期资金,优化债务结构,延后当期债务,提高政府当期偿债覆盖率;采用资产盘活、引入社会资本、售后回租等手段,补充资本金替换债务资本,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挖掘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根据项目效用、轻重、缓急程度,合理规划未来投融资项目,优化政府投资规模和结构,使其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债务承担能力相适应,避免政府过度负债;[6]研究建立完备的债务应急管理机制,以应对政府投融资运作过程中出现的较大潜在风险,及时缓解投融资风险,重回再平衡状态。

四、结语

“后发优势”理论认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其处于后发势态而具备了某种势能优势,能够促进后发国家(地区)提高本国(地区)的经济发展。比如,在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下,先发国家(地区)的资本收益率会出现一种下降趋势;而后发国家(地区)资本收益率的情况正好相反,处于不断增长过程,最终可能出现后发国家(地区)资本收益率高于先发国家(地区)的情况。[7]又如,先发国家(地区)经济发展对后发国家(地区)起着示范作用,从而能够推动后者在经济发展中充分发挥其后发优势。此外,先发国家(地区)的科技、制度与管理经验为后发优势提供了现实基础,使其可以通过模仿先发国家(地区)的发展模式,不断创新,开辟出适合本国(地区)实际情况的发展道路,逐步缩小与先发国家(地区)发展水平的差距,最终实现赶超先发国家(地区)的目标。[8]近年来,在贵州力图通过后发赶超战略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背景下,本文通过贵州与其他省市经济发展状况的对比分析,梳理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从而为其他欠发达地区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参考文献:

[1]李健.呼吁国家支持贵州城镇化建设[N].中国经济时报,2013-3-11(8).

[2]石奇.产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62 -131.

[3]周泓汛.贵州旅游资源开发的分析和建议——基于对贵州、云南、广西喀斯特旅游资源的对比[J].城市旅游研究,2012(7): 90-92.

[4]张志远.东北地区制造业发展模式转型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11.

[5]邹晓峰.基于产业特征的民族地区投融资平台建设方向——结合国内的制度演变和成功经验[J].贵州民族研究,2012(6):95 -98.

[6]蔡云.宏观调控下地方经济发展融资困境分析与思考[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62.

[7]何国勇.比较优势、后发优势与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4.

[8]陈志刚.从后发优势理论看西部地区小康建设[J].生产力研究,2006(6):34-36.

(责任编辑 钟昭会)

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099(2016)03-0040-09

DOI编码:国际10.15958/j.cnki.gdxbshb.2016.03.008

收稿日期:2015-12-10

项目基金:贵州大学重点学科及特色学科重大科研项目“欧债危机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启示与防范机制研究”(GDZT2012004);贵州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贵州‘PPP’模式发展研究”[黔科合R字(2015)2017-1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治理下西部城镇化投融资困境分析与融资模式设计研究”(13BJY177)。

作者简介:蔡 云(1973—),男,湖南邵东人,贵州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四川大学博士研究生,贵州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贵州大学学科带头人。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地方政府投融资等。

猜你喜欢
差距贵州省内蒙古
贵州省种公牛站
在内蒙古,奶有一百种吃法
这是美丽的内蒙古
不动产登记地方立法的思考——以贵州省为例
可爱的内蒙古
难分高下,差距越来越小 2017年电影总票房排行及2018年3月预告榜
贵州省党代会开得最成功
爱在内蒙古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贵州省高速公路养护管理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