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背景下的沈家村乡村景观设计

2016-07-25 01:44陆明华邸平伟马存琛
江苏农业科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美丽乡村乡村旅游景观设计

陆明华++邸平伟+++马存琛

摘要:以南京市溧水区沈家村景观设计为例,运用参与式评价手段,通过村民及游客问卷发放,结合野外调查,展开方案分析。结果表明,村民乡土知识和游客的旅游诉求能有效地和专家认知形成互补,从而提升设计目的性与合理性。在此基础上从文化、体验、经济等角度,探讨了乡村景观设计的方法,为江苏美丽乡村背景下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及实例参考。

关键词:乡村旅游;参与式方法;评价;景观设计;美丽乡村

中图分类号: TU986.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6)06-0286-04

收稿日期:2015-05-0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编号:14BMZ097);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编号:2013SJD790011);南京旅游职业学院研究创新团队成果(编号:2015YTD01)。

作者简介:陆明华(1984—),男,江苏南京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从事园林规划设计、园林植物应用研究。Tel:(025)68576986;E-mail:luminghua_2007@163.com。乡村旅游是一项结合田园风光、农业生产经营、农业科技、乡村风情风貌等要素,通过规划、设计、建设吸引城市游客到乡村进行观光游览、休闲体验、科普学习、娱乐健身的旅游新业态,是集农业生产、销售、服务于一身,将一、二、三产相结合的现代综合性产业。乡村景观以大地景观为背景,以乡村聚落景观为核心,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等多重价值[1]。乡村景观设计以乡村原始资源作为依托,通过科学布局和合理规划,体现乡村特色,为乡村旅游发展服务。随着党的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具体要求,全国各地兴起了“美丽乡村”建设的热潮,中国乡村景观质量有了大幅度提升。但是,部分乡村依然存在特色景观缺失、主题化不鲜明、科学系统性较薄弱等问题。尤其是在景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片面地求奇求新,导致千村一面的现象普遍出现。根本上是乡村景观设计传统自上而下的规划方式极易忽略村民等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出现规划成果与实际需求错位的结果[2]。乡村景观设计是人、物、境三者的合一,人除了专业规划设计人员,还应包括当地参与的村民及游客,而参与式设计方法能有机地将二者结合,从而有助于编制满足当地需求的景观方案,打造主题化、精品化、个性化的乡村景观。

1参与式乡村景观设计方法概述

1.1参与式乡村景观设计方法概念

参与是各利益相关体通过一定的协商和讨论最终形成决策的过程。参与式方法中包含了访谈、分析、排序、记录、统计等多种工具与技术,这些技术能用于了解当地景观与资源现状、获得当地观点和乡土知识,分析当地的问题与潜力,促进规划设计方案制定,因此广泛运用于景观设计中[3-4]。参与式设计能最大限度提升村民及游客对规划设计工作的参与热情,保证设计成果最大化体现核心利益体诉求,是一种新型的乡村规划设计方法。

1.2参与式乡村景观设计方法应用

参与式设计方法,主要通过规划前期咨询、开放式问卷调查、获取当地村民的乡土知识等途径开展,通过问卷统计、偏好记录确定规划设计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将其与专家组野外调查的结果进行综合,形成各方认可的乡村景观设计方案。

2沈家村乡村景观设计调查分析

2.1乡村景观设计调查

2.1.1野外调查沈家村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无想山旅游区,作为南京美丽乡村建设打造的重点村,其区位条件优越,周边旅游资源丰富,其中距离无想山景区、无想山水库约2 km,临近傅家边旅游景区2.8 km。该村建于明朝,共31户、127人。现有村落生活环境较差,经济水平一般,平均每户居民年收入约5万元。目前,该村土地大多为集体所有制下的自营形式,土地类型主要用于农田耕地和自住民房。民房建筑以1~2层为主,大部分结构完好,能够满足居住要求,但是景观和乡貌特色不统一。村子的局部地域有为数不多的牛棚、黄泥墙等历史遗存建筑,但缺乏系统性保护,处于危房的状态。

2.1.2问卷咨询调查课题组于2014年7月20日至10月9日2次前往沈家村及周边区域,就乡村景观环境现状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现场咨询和问卷调查。并统计了被调查者的性别、年龄、职业等基本情况。第1次调查对象主要针对沈家村村民,调查内容侧重于了解村民开发乡村旅游的意愿、接待水平、需要的政策支持、资金投入、预期收入要求等;第2次调查对象主要是溧水区及去往沈家村周边景区旅游的南京城市居民,调查内容涉及对乡村旅游项目、服务、景观、消费等方面的需求和愿望。2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20份,采用当场发放并回收的方式保证问卷的有效性。经统计问卷回收 117份,其中有效问卷115份,有效率95.8%。通过反馈结果对设计条件进行再分析,为进一步规划设计提供依据。

2.2乡村景观设计分析

2.2.1村民状况分析沈家村现有的31户127人中,常住人口约70人,以60岁以上的老年人和10岁左右的儿童为主,青壮年劳力常年在外打工,造成了年龄层次的断档(图1)。因此,规划设计时应该主要考虑老人和小孩这2个层次的诉求。在职业上,除了自给自足的农户尚有田地外,大部分属于无稳定职业的村民,收入主要依靠在外打工获得(图2)。生产经营方式单调,居民收入波动性很大。沈家村目前尚未形成当地特有的多元经济产业,通过科学有效规划设计提升景观质量,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是沈家村亟待解决的问题。

2.2.2村庄景观满意度分析将村庄景观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字的总要求,凝练成“村容村貌”和“生产生活”2个维度,从若干因子中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得出村民对目前景观的基本看法(图3、图4)。从图中可以看出,目前村民对村庄入口环境、建筑造型、游憩设施等认可度不高,而对于村落独有的植被资源和沈家山体认可度较高,与课题组野外调查结果基本一致;在“生产生活”维度,居民对邻里关系非常满意,认可度达到87.7%,与村落建成时间较长,民风淳朴有关;而对于村庄旅游产业开发、农产品经营、养老设施配套方面满意度不高,是后期规划设计中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

2.2.3乡村旅游开发分析在沈家村乡村旅游开发意愿方面,主要调查对象为沈家村居民。结果表明,村民拥有强烈的开发乡村旅游、提升家庭收入的意愿。大部分村民表示,希望通过旅游开发稳定自己的职业,保持较高的家庭收入;而在资金及项目扶持上,由于村庄自身经济水平不高,表明村民们期望政府的旅游政策支持及外部力量的资金融入,在旅游开发前期形成有力的支撑和扶持体系(图5)。

除了经营接待者,乡村旅游接待对象的意愿也是规划设计合理性的重要度量。本次问卷还针对沈家村周边傅家边、无想山等旅游地的游客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85%以上的游客认为沈家村旅游开发应面向大众群体,在保持乡土野趣的基础上,进行多元化体验项目建设。而在项目开发类型上,82%的游客认为应依托丰富农业基底,开发以果园采摘、乡村园林为主的农家乐休闲产业;而结合周边景点无想山进行宗教旅游开发的比例仅占38%,其他大部分游客也认为应以农业遗产、农耕民俗开发为重。由此可见,沈家村今后开发的主要方向应为郊野化的农事旅游,而宗教、山林旅游应为主要辅助类型(图6)。

2.2.4设计要素综合分析通过现场调研结合问卷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沈家村农业景观要素较为丰富,但是基本呈现零散分布状态,需要通过有机的梳理,将凌乱的景观斑块进行整合,为后期项目开展提供依据(表1)。规划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居民诉求,在对土地整理内涵和景观生态学原理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乡村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过程,进行人性化设计[5]。

3设计方案

3.1设计定位

根据溧水区乡村旅游规划思想,结合调研工作和问卷统计。沈家村景观设计定位为以城乡发展一体化为主线,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深入挖掘沈家村旅游资源,对景观环境进行综合的整治与优化,突出传统民俗文化,努力将沈家村打造为生态优良、文化突出、空间优化、功能配套、兴业民富和乡风文明的美丽乡村示范点(图7)。

3.2功能分区及设计理念

功能分区在考虑地缘特征和居民诉求的前提下,充分融入自然、文化、旅游等要素,结合设计理念,分为“追忆岁月”民俗文化核心体验区、“农家风味”休闲度假区、山体公园休闲疗养区、“田园风光”景观休闲区4大功能区(图8)。每个功能区根据需要设计若干景观节点,着力体现“追忆峥嵘岁月,感念无想人生”的设计理念,将沈家村打造成“集民俗体验、文化娱乐于一体的江南特色乡村旅游休闲地”(图9)。

3.3重点项目设计

3.3.1青涩童年项目青涩童年项目艺术性的再现了当年沈家村的民俗风情。具体打造2个民俗博物馆,通过物品陈设、影像还原、老者讲述等形式,还原沈家村当时上山下乡时的场景。博物馆外设置农耕器具展示区和游客活动广场,可以开展诸如滚铁环、拉陀螺等游戏,唤醒70后、80后的童年记忆。同时,农耕区通过搜集展示与沈家建村悠久历史相关的文化类景观小品,丰富游客体验,普及农耕常识。

3.3.2沈家废墟体验场节约型园林是当今景观设计界的一大潮流,倡导按照资源合理配置与循环利用的原则,在园林规划、设计、施工、养护等各个环节中,最大限度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能源消耗。沈家“废墟体验场”景观设计充分考虑将生态园林和节约园林有机融合,利用沈家村现有的黄泥墙、牛棚等时代遗留物,加以修复改造,变成青少年儿童的欢乐家园。一是解决了废弃资源再利用难题,二是还地于民,为沈家村的主要受众——儿童提供休闲游憩佳所。改造时可通过外立面出新、危墙修复、草木加工等,打造古朴而沧桑的村落景观。

3.3.3入口区大门环境沈家村入口大门设在自驾车通往无想景区最便捷的徒孙王线、66.67 hm2海棠交接处。该地区空间开敞,景观效果良好,结合66.67 hm2海棠林,营造出“海棠迎宾”的景观。大门的设计风格与沈家村规划主题一致,通过大量原生木材强调乡野质朴气息,体现农家风味(图10)。

3.3.4沈家农庄沈家村现有村民收入来源,大多以不稳定的外出打工为主。如何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让村民实现就近工作,拓展和提升现代农业的附加值,增加当地居民的就业渠道和收入水平,将会对居民归属感和幸福度的增强起到积极作用。农庄设计可以满足村民的致富需求。将现有农户的住宅按照旅游乡村客栈的标准进行打造,融入沈家村特色资源,可以满足游客的购物功能、餐饮功能、住宿功能和部分农事体验功能。建筑设置仍以茅草、木料等体现田园气息的材质为主,彰显乡土韵味。农庄经营内容特色突出,以沈家村当地特色蔬菜、豆制品、禽类为主,后期可以适当开发基于当地有机农业优势下的衍生旅游农产品(图11)。

3.3.5沈家村疗养院沈家村居民重要诉求之一是养老问题。21世纪中国已经迈入老龄化时代,今后养老将会成为突出问题。由于子女工作及生活等方面的各种负担,传统养老模式并非是最优养老模式。从景观视角提出应对老龄化问题的策略,将乡村农场的理念引入社会养老机构的建设,可以为新型都市养老空间注入活力[6]。沈家村疗养院的初衷正基于此理念。疗养院建于沈家山山脚,环境优美,建筑采用典雅的黑白灰面,可解决沈家村及周边老人养老的难题,同时也是配合沈家村山体景观优化的重要点缀(图12)。

3.3.6山体景观沈家山是沈家村特有的山体资源,现有各种野生植被50余种。设计充分利用沈家山原有植被,加以改造优化。在山坡种植大量茶叶,通过和原有树木的组合造景,营造独特的山体天际线景观,并且和沈家村临近的无想寺形成“茶禅一味”的文化氛围。茶田不仅可以丰富景观视线,实现村民创收,在旅游季节也可以成为外地游客的休闲体验地。环绕在青山碧树间,亲身感受采茶的乐趣,将会大大增加游客的兴致。于沈家山顶处建仿古草亭,采用茅草质地,通过拼接的自然野石山路进行串联。游客和村民通过攀登体验来此地休憩,整个沈家村美景映入眼帘。

3.3.7沈家休闲农场随着中国各地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景观设计应该探索一种既科学提高新农村建设的质量,又尊重传统地域景观特质的规划设计方法,从而更好地发挥乡村地域优势[7]。通过调查,沈家村现有大量农田和果园,种植方式以自产自销为主,产品也比较单调,尚未实现农产品增值。规划可以通过统一改造,种植沈家村特色蔬菜和观赏花果。通过新建果园里的生态餐厅以及鲜果长廊,游客不仅可以品尝正宗美食,还可以亲自下地,体验采摘乐趣。到了后期可以开发诸如蓝莓、草莓等鲜果加工业,一是扩大农业产业链群,二是可以让外地游客享受一份独特的田园体验,强化休闲时代农业旅游的标识性。

4结语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迅猛发展,中国乡村已不仅仅是农业的生产之地,更代表着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与城市完全不同的生态环境与文化氛围[8]。目前,江苏乃至全国都在着力推进“美丽乡村”的伟大进程。而作为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核心主体,村民不仅应该享受乡村建设的丰硕成果,更应该作为重要参与人介入到乡村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诉诸自身需求,展示建设愿景。乡村景观设计作为乡村环境整治和优化的重要途径,着眼于乡村旅游发展、人居环境改善。规划设计应以村落物质环境、空间形态以及文化意境的调查分析、空间布局、意象创造为重点,综合生态、景观、产业、旅游等多个方面考虑,营造优美的景观环境,满足农业生产和旅游业发展的要求[9-10]。在沈家村景观项目开展过程中, 运用恰当参与式设

计的调查分析方法,使得村民感知和专家知识有效互补、村民利益和各方利益合理均衡、村民诉求和设计成果有机衔接,有效提高项目设计的实用性。通过沈家村景观设计项目的开展,把村民参与意识最大化体现在项目方案编制的过程中,将乡村原始要素融入现代旅游休闲产业,实现乡村景观文化性、体验性、经济性的有机统一,可为将来乡村景观设计提供一定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陈曦,王鹏程. 基于旅游产业开发与生态保护原则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J]. 规划师,2010,26(S2):247-252.

[2]肖禾,王晓军,张晓彤,等. 参与式方法支持下的河北王庄村乡村景观规划修编[J]. 中国土地科学,2013,27(8):79-84.

[3]Wang X J,Yu Z Y,Cinderby S,et al. Enhancing participation:Experiences of participatory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in Shanxi Province,China[J]. Applied Geography,2008,28(2):96-109.

[4]Valencia-Sandoval C,Flanders D N,Kozak R A. Participatory landscape planning and sustainable community development:Methodological observations from a case study in rural Mexico[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10,94(1):63-70.

[5]梁发超,刘黎明,曲衍波. 乡村尺度农业景观分类方法及其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的应用[J]. 农业工程学报,2011,27(11):330-336.

[6]王丽蓉,杨锐. 以“垂直农场”景观为依托的都市托老所营建[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2(2):61-65.

[7]薛飞,朱战强. 川西林盘文化景观保护研究[J]. 中国园林,2013(11):25-29.

[8]江灶发. 城市化背景下的乡村景观保护[J]. 江西社会科学,2013(2):241-244.

[9]于艳. 基于景观规划视角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4):17262-17263,17290.

[10]周玉明. 湿地型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以苏州澄湖生态农业观光园为例[J]. 江苏农业科学,2014,42(5):148-150.

陆明华 邸平伟 马存琛

摘要:以南京市溧水区沈家村景观设计为例,运用参与式评价手段,通过村民及游客问卷发放,结合野外调查,展开方案分析。结果表明,村民乡土知识和游客的旅游诉求能有效地和专家认知形成互补,从而提升设计目的性与合理性。在此基础上从文化、体验、经济等角度,探讨了乡村景观设计的方法,为江苏美丽乡村背景下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及实例参考。

关键词:乡村旅游;参与式方法;评价;景观设计;美丽乡村

中图分类号: TU986.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6)06-0286-04

收稿日期:2015-05-0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编号:14BMZ097);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编号:2013SJD790011);南京旅游职业学院研究创新团队成果(编号:2015YTD01)。

作者简介:陆明华(1984—),男,江苏南京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从事园林规划设计、园林植物应用研究。Tel:(025)68576986;E-mail:luminghua_2007@163.com。乡村旅游是一项结合田园风光、农业生产经营、农业科技、乡村风情风貌等要素,通过规划、设计、建设吸引城市游客到乡村进行观光游览、休闲体验、科普学习、娱乐健身的旅游新业态,是集农业生产、销售、服务于一身,将一、二、三产相结合的现代综合性产业。乡村景观以大地景观为背景,以乡村聚落景观为核心,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等多重价值[1]。乡村景观设计以乡村原始资源作为依托,通过科学布局和合理规划,体现乡村特色,为乡村旅游发展服务。随着党的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具体要求,全国各地兴起了“美丽乡村”建设的热潮,中国乡村景观质量有了大幅度提升。但是,部分乡村依然存在特色景观缺失、主题化不鲜明、科学系统性较薄弱等问题。尤其是在景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片面地求奇求新,导致千村一面的现象普遍出现。根本上是乡村景观设计传统自上而下的规划方式极易忽略村民等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出现规划成果与实际需求错位的结果[2]。乡村景观设计是人、物、境三者的合一,人除了专业规划设计人员,还应包括当地参与的村民及游客,而参与式设计方法能有机地将二者结合,从而有助于编制满足当地需求的景观方案,打造主题化、精品化、个性化的乡村景观。

1参与式乡村景观设计方法概述

1.1参与式乡村景观设计方法概念

参与是各利益相关体通过一定的协商和讨论最终形成决策的过程。参与式方法中包含了访谈、分析、排序、记录、统计等多种工具与技术,这些技术能用于了解当地景观与资源现状、获得当地观点和乡土知识,分析当地的问题与潜力,促进规划设计方案制定,因此广泛运用于景观设计中[3-4]。参与式设计能最大限度提升村民及游客对规划设计工作的参与热情,保证设计成果最大化体现核心利益体诉求,是一种新型的乡村规划设计方法。

1.2参与式乡村景观设计方法应用

参与式设计方法,主要通过规划前期咨询、开放式问卷调查、获取当地村民的乡土知识等途径开展,通过问卷统计、偏好记录确定规划设计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将其与专家组野外调查的结果进行综合,形成各方认可的乡村景观设计方案。

2沈家村乡村景观设计调查分析

2.1乡村景观设计调查

2.1.1野外调查沈家村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无想山旅游区,作为南京美丽乡村建设打造的重点村,其区位条件优越,周边旅游资源丰富,其中距离无想山景区、无想山水库约2 km,临近傅家边旅游景区2.8 km。该村建于明朝,共31户、127人。现有村落生活环境较差,经济水平一般,平均每户居民年收入约5万元。目前,该村土地大多为集体所有制下的自营形式,土地类型主要用于农田耕地和自住民房。民房建筑以1~2层为主,大部分结构完好,能够满足居住要求,但是景观和乡貌特色不统一。村子的局部地域有为数不多的牛棚、黄泥墙等历史遗存建筑,但缺乏系统性保护,处于危房的状态。

2.1.2问卷咨询调查课题组于2014年7月20日至10月9日2次前往沈家村及周边区域,就乡村景观环境现状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现场咨询和问卷调查。并统计了被调查者的性别、年龄、职业等基本情况。第1次调查对象主要针对沈家村村民,调查内容侧重于了解村民开发乡村旅游的意愿、接待水平、需要的政策支持、资金投入、预期收入要求等;第2次调查对象主要是溧水区及去往沈家村周边景区旅游的南京城市居民,调查内容涉及对乡村旅游项目、服务、景观、消费等方面的需求和愿望。2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20份,采用当场发放并回收的方式保证问卷的有效性。经统计问卷回收 117份,其中有效问卷115份,有效率95.8%。通过反馈结果对设计条件进行再分析,为进一步规划设计提供依据。

2.2乡村景观设计分析

2.2.1村民状况分析沈家村现有的31户127人中,常住人口约70人,以60岁以上的老年人和10岁左右的儿童为主,青壮年劳力常年在外打工,造成了年龄层次的断档(图1)。因此,规划设计时应该主要考虑老人和小孩这2个层次的诉求。在职业上,除了自给自足的农户尚有田地外,大部分属于无稳定职业的村民,收入主要依靠在外打工获得(图2)。生产经营方式单调,居民收入波动性很大。沈家村目前尚未形成当地特有的多元经济产业,通过科学有效规划设计提升景观质量,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是沈家村亟待解决的问题。

2.2.2村庄景观满意度分析将村庄景观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字的总要求,凝练成“村容村貌”和“生产生活”2个维度,从若干因子中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得出村民对目前景观的基本看法(图3、图4)。从图中可以看出,目前村民对村庄入口环境、建筑造型、游憩设施等认可度不高,而对于村落独有的植被资源和沈家山体认可度较高,与课题组野外调查结果基本一致;在“生产生活”维度,居民对邻里关系非常满意,认可度达到87.7%,与村落建成时间较长,民风淳朴有关;而对于村庄旅游产业开发、农产品经营、养老设施配套方面满意度不高,是后期规划设计中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

2.2.3乡村旅游开发分析在沈家村乡村旅游开发意愿方面,主要调查对象为沈家村居民。结果表明,村民拥有强烈的开发乡村旅游、提升家庭收入的意愿。大部分村民表示,希望通过旅游开发稳定自己的职业,保持较高的家庭收入;而在资金及项目扶持上,由于村庄自身经济水平不高,表明村民们期望政府的旅游政策支持及外部力量的资金融入,在旅游开发前期形成有力的支撑和扶持体系(图5)。

除了经营接待者,乡村旅游接待对象的意愿也是规划设计合理性的重要度量。本次问卷还针对沈家村周边傅家边、无想山等旅游地的游客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85%以上的游客认为沈家村旅游开发应面向大众群体,在保持乡土野趣的基础上,进行多元化体验项目建设。而在项目开发类型上,82%的游客认为应依托丰富农业基底,开发以果园采摘、乡村园林为主的农家乐休闲产业;而结合周边景点无想山进行宗教旅游开发的比例仅占38%,其他大部分游客也认为应以农业遗产、农耕民俗开发为重。由此可见,沈家村今后开发的主要方向应为郊野化的农事旅游,而宗教、山林旅游应为主要辅助类型(图6)。

2.2.4设计要素综合分析通过现场调研结合问卷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沈家村农业景观要素较为丰富,但是基本呈现零散分布状态,需要通过有机的梳理,将凌乱的景观斑块进行整合,为后期项目开展提供依据(表1)。规划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居民诉求,在对土地整理内涵和景观生态学原理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乡村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过程,进行人性化设计[5]。

3设计方案

3.1设计定位

根据溧水区乡村旅游规划思想,结合调研工作和问卷统计。沈家村景观设计定位为以城乡发展一体化为主线,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深入挖掘沈家村旅游资源,对景观环境进行综合的整治与优化,突出传统民俗文化,努力将沈家村打造为生态优良、文化突出、空间优化、功能配套、兴业民富和乡风文明的美丽乡村示范点(图7)。

3.2功能分区及设计理念

功能分区在考虑地缘特征和居民诉求的前提下,充分融入自然、文化、旅游等要素,结合设计理念,分为“追忆岁月”民俗文化核心体验区、“农家风味”休闲度假区、山体公园休闲疗养区、“田园风光”景观休闲区4大功能区(图8)。每个功能区根据需要设计若干景观节点,着力体现“追忆峥嵘岁月,感念无想人生”的设计理念,将沈家村打造成“集民俗体验、文化娱乐于一体的江南特色乡村旅游休闲地”(图9)。

3.3重点项目设计

3.3.1青涩童年项目青涩童年项目艺术性的再现了当年沈家村的民俗风情。具体打造2个民俗博物馆,通过物品陈设、影像还原、老者讲述等形式,还原沈家村当时上山下乡时的场景。博物馆外设置农耕器具展示区和游客活动广场,可以开展诸如滚铁环、拉陀螺等游戏,唤醒70后、80后的童年记忆。同时,农耕区通过搜集展示与沈家建村悠久历史相关的文化类景观小品,丰富游客体验,普及农耕常识。

3.3.2沈家废墟体验场节约型园林是当今景观设计界的一大潮流,倡导按照资源合理配置与循环利用的原则,在园林规划、设计、施工、养护等各个环节中,最大限度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能源消耗。沈家“废墟体验场”景观设计充分考虑将生态园林和节约园林有机融合,利用沈家村现有的黄泥墙、牛棚等时代遗留物,加以修复改造,变成青少年儿童的欢乐家园。一是解决了废弃资源再利用难题,二是还地于民,为沈家村的主要受众——儿童提供休闲游憩佳所。改造时可通过外立面出新、危墙修复、草木加工等,打造古朴而沧桑的村落景观。

3.3.3入口区大门环境沈家村入口大门设在自驾车通往无想景区最便捷的徒孙王线、66.67 hm2海棠交接处。该地区空间开敞,景观效果良好,结合66.67 hm2海棠林,营造出“海棠迎宾”的景观。大门的设计风格与沈家村规划主题一致,通过大量原生木材强调乡野质朴气息,体现农家风味(图10)。

3.3.4沈家农庄沈家村现有村民收入来源,大多以不稳定的外出打工为主。如何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让村民实现就近工作,拓展和提升现代农业的附加值,增加当地居民的就业渠道和收入水平,将会对居民归属感和幸福度的增强起到积极作用。农庄设计可以满足村民的致富需求。将现有农户的住宅按照旅游乡村客栈的标准进行打造,融入沈家村特色资源,可以满足游客的购物功能、餐饮功能、住宿功能和部分农事体验功能。建筑设置仍以茅草、木料等体现田园气息的材质为主,彰显乡土韵味。农庄经营内容特色突出,以沈家村当地特色蔬菜、豆制品、禽类为主,后期可以适当开发基于当地有机农业优势下的衍生旅游农产品(图11)。

3.3.5沈家村疗养院沈家村居民重要诉求之一是养老问题。21世纪中国已经迈入老龄化时代,今后养老将会成为突出问题。由于子女工作及生活等方面的各种负担,传统养老模式并非是最优养老模式。从景观视角提出应对老龄化问题的策略,将乡村农场的理念引入社会养老机构的建设,可以为新型都市养老空间注入活力[6]。沈家村疗养院的初衷正基于此理念。疗养院建于沈家山山脚,环境优美,建筑采用典雅的黑白灰面,可解决沈家村及周边老人养老的难题,同时也是配合沈家村山体景观优化的重要点缀(图12)。

3.3.6山体景观沈家山是沈家村特有的山体资源,现有各种野生植被50余种。设计充分利用沈家山原有植被,加以改造优化。在山坡种植大量茶叶,通过和原有树木的组合造景,营造独特的山体天际线景观,并且和沈家村临近的无想寺形成“茶禅一味”的文化氛围。茶田不仅可以丰富景观视线,实现村民创收,在旅游季节也可以成为外地游客的休闲体验地。环绕在青山碧树间,亲身感受采茶的乐趣,将会大大增加游客的兴致。于沈家山顶处建仿古草亭,采用茅草质地,通过拼接的自然野石山路进行串联。游客和村民通过攀登体验来此地休憩,整个沈家村美景映入眼帘。

3.3.7沈家休闲农场随着中国各地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景观设计应该探索一种既科学提高新农村建设的质量,又尊重传统地域景观特质的规划设计方法,从而更好地发挥乡村地域优势[7]。通过调查,沈家村现有大量农田和果园,种植方式以自产自销为主,产品也比较单调,尚未实现农产品增值。规划可以通过统一改造,种植沈家村特色蔬菜和观赏花果。通过新建果园里的生态餐厅以及鲜果长廊,游客不仅可以品尝正宗美食,还可以亲自下地,体验采摘乐趣。到了后期可以开发诸如蓝莓、草莓等鲜果加工业,一是扩大农业产业链群,二是可以让外地游客享受一份独特的田园体验,强化休闲时代农业旅游的标识性。

4结语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迅猛发展,中国乡村已不仅仅是农业的生产之地,更代表着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与城市完全不同的生态环境与文化氛围[8]。目前,江苏乃至全国都在着力推进“美丽乡村”的伟大进程。而作为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核心主体,村民不仅应该享受乡村建设的丰硕成果,更应该作为重要参与人介入到乡村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诉诸自身需求,展示建设愿景。乡村景观设计作为乡村环境整治和优化的重要途径,着眼于乡村旅游发展、人居环境改善。规划设计应以村落物质环境、空间形态以及文化意境的调查分析、空间布局、意象创造为重点,综合生态、景观、产业、旅游等多个方面考虑,营造优美的景观环境,满足农业生产和旅游业发展的要求[9-10]。在沈家村景观项目开展过程中, 运用恰当参与式设

计的调查分析方法,使得村民感知和专家知识有效互补、村民利益和各方利益合理均衡、村民诉求和设计成果有机衔接,有效提高项目设计的实用性。通过沈家村景观设计项目的开展,把村民参与意识最大化体现在项目方案编制的过程中,将乡村原始要素融入现代旅游休闲产业,实现乡村景观文化性、体验性、经济性的有机统一,可为将来乡村景观设计提供一定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陈曦,王鹏程. 基于旅游产业开发与生态保护原则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J]. 规划师,2010,26(S2):247-252.

[2]肖禾,王晓军,张晓彤,等. 参与式方法支持下的河北王庄村乡村景观规划修编[J]. 中国土地科学,2013,27(8):79-84.

[3]Wang X J,Yu Z Y,Cinderby S,et al. Enhancing participation:Experiences of participatory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in Shanxi Province,China[J]. Applied Geography,2008,28(2):96-109.

[4]Valencia-Sandoval C,Flanders D N,Kozak R A. Participatory landscape planning and sustainable community development:Methodological observations from a case study in rural Mexico[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10,94(1):63-70.

[5]梁发超,刘黎明,曲衍波. 乡村尺度农业景观分类方法及其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的应用[J]. 农业工程学报,2011,27(11):330-336.

[6]王丽蓉,杨锐. 以“垂直农场”景观为依托的都市托老所营建[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2(2):61-65.

[7]薛飞,朱战强. 川西林盘文化景观保护研究[J]. 中国园林,2013(11):25-29.

[8]江灶发. 城市化背景下的乡村景观保护[J]. 江西社会科学,2013(2):241-244.

[9]于艳. 基于景观规划视角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4):17262-17263,17290.

[10]周玉明. 湿地型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以苏州澄湖生态农业观光园为例[J]. 江苏农业科学,2014,42(5):148-150.

猜你喜欢
美丽乡村乡村旅游景观设计
作 品:景观设计
——《势能》
巧用景观设计和谐中的一致化
色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探讨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乡村旅游环境中不同污染源以及保护措施分析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农”媒体的使命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