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夫
很悲剧,《摩天大楼》中让人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抖森近乎全裸的身体和大长腿。
去年王小帅曾抱怨,大概意思是说如今电影市场虽然空前红火,但全都是商业片、粉丝电影,没有他那样追求高逼格电影人的立锥之地。其实,国外同行们早就给出过解决方案,用拥有众多粉丝的偶像来演观众少的文艺片。年轻偶像们需要提升逼格,文艺片需要市场票房,还培养和提升了年轻影迷的观影水平,各取所需、皆大欢喜。
促成这个局面的关键点在于,偶像们是否愿意降低片酬来参与这些文艺片,抖森便是这样一位积极向上的好青年,汤姆·希德勒斯顿,据说是因为希德勒斯顿念快了发音就叫“抖森”。教育经历—牛津龙小学、伊顿公学、剑桥大学、英国皇家戏剧艺术学院……抖森一定很苦恼,自己这样一个正统学霸,却一直在靠脸吃饭,于是一有机会就要不遗余力地证明一下自己实力。但是,很悲剧,《摩天大楼》中让人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他近乎全裸的身体和大长腿。
抖森已经尽力了,问题出在电影本身。《摩天大楼》是J·G·巴拉德1975年写的预言未来的科幻小说。相对于七十年代,我们已身处未来。这时便能发现这类科幻最大的悲剧是—从来没预言对。想要理解他为何要那样预言,我们还得再去了解七十年代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如:铁腕的撒切尔刚上台,使作者非常担忧国家资本主义对于个人自由侵犯……这是一部反乌托邦电影,乌托邦是一个空想出来的,人人平等,世界大同的完美世界。我还从未看过一部乌托邦电影,却看过好几部反乌托邦电影,大多是在告诉你那些表面完美繁华的乌托邦是如何危机重重,一触即溃,然后由于人性的丑恶,使整个世界陷入混乱与恐怖之中,这是恐怖片的思维,这种恐惧深深扎根于我们人类的DNA之中,以至于过一段时间就会编出个这类型的故事来吓唬一下自己。而且这种混乱的情况下大多会集体乱交,为什么乌托邦破灭、陷入混乱后一定会乱交?因为理智消失后剩下的本能么?这种场面对于导演其实是个严峻的考验,虽然吸引眼球……但是又太吸引眼球了。
这两年反乌托邦题材可谓大行其道,《饥饿游戏》《分歧者》《移动迷宫》全都是大热影片,虽然本质是青春偶像片,至少外衣是反乌托邦的,包括《雪国列车》,这些电影有个共同点是歌颂反抗者、革命者,以他们的视角为观众视角,以推翻压迫者打破桎梏为最终胜利,毫无疑问这是市场最接受的套路,但却脱离了反乌托邦的原意。就像很多酒,最正宗的味道往往是最难喝的那种。从这个角度讲《摩天大楼》是更正宗的反乌托邦,它完全没有歌颂革命者,艾恩思扮演的反抗者,基本就是一个鲁莽的恶棍。他溺死宠物狗,对怀孕的妻子和孩子毫不负责,在被打趴后没去找上层那群人报复,倒是先去强奸了一中层的寡妇。虽然抖森已经奉献了近乎全裸出演,可表演却被艾恩思彻底抢了风头,因为他的角色设定便是旁观者、线索人物,抖森真的尽力了,我都替他欲哭无泪。
这里顶层设计师也并非铁腕的独裁者,他的确只是个建筑设计师,设计完便完全失去了对大楼的控制,面对所有的质疑,只能无奈地说:大楼还在修缮中,以后慢慢会解决的。危机往往是等不及完善的,危机来临时设计师只好躲藏逃避责任。一切全都陷入了混乱,但原著作者J·G·巴拉德显然是没有经历过国家建筑崩塌后的真实混乱,怎么可能是个把人自杀,然后乱打乱砸乱交。现实中人类能做出来的事,显然更加混乱更加恐怖……所以《摩天大楼》的暗喻由于年代限制不够贴切,由于全都局限在大楼中又显得隔靴挠痒不够有力。
原著作者J·G·巴拉德,他与中国渊源颇深。他1930年出生在上海,十六岁才回到英国,也许正是因为上海租界的生活,使他的小说一直在关注多种族人群、各阶级矛盾。他最广为人知的作品是《撞车》,前两年奥斯卡的大赢家。
《摩天大楼》改编得不大成功,当然我们也可以说它真的预言准了未来,如今我们所有人真的都搬进了一座“大厦”内,全世界各阶层的人产生了各种隔阂、各种冲突,只是这大厦是虚拟的,于是冲突也虚拟了,这座大厦叫“互联网”,有暴民、有中产、有统治阶级等等,然后,就差一切都失控啦……
导演: 本·维特利
编剧: J·G·巴拉德 / 艾米·强姆
主演: 汤姆·希德勒斯顿 / 杰瑞米·艾恩斯 /
西耶娜·米勒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5-09-13(多伦多电影节) / 2016-03-18(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