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南: 这是因为你的声音传递给他人,与被你自己听到经历了不同的途径。但是别紧张,其他人并不会这样觉得。
在观看家庭录像的时候,你是否觉得自己的声音听上去尖利刺耳、令人生厌?是不是音频设备出了问题……慢着,可是其他人的声音好像跟平时差不多。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插图_迢迢
有这种感觉的并不只是你一人。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的言语及听觉科学教授约翰逊(Aaron Johnson)表示,他从未认识哪个进行发声训练的人在一开始就喜欢自己的声音。就算是那些天生一副好嗓子的歌手,也需要一段时间来习惯听自己的录音。
我们通常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声波引起鼓膜振动,进而引起三块听小骨的振动,最终传递到耳蜗,也就是一个充满液体的蜗牛壳状管道。耳蜗中液体的振动推动了其中的纤毛,产生神经信号传递到大脑,如此我们就产生了听觉。
在说话或者唱歌的时候,我们会接收到外界传来的声波,但声带和气道的颤动经过骨骼,也同时传播到了内耳。就像一辆音响全开的小汽车经过身边时,你能感觉到重低音的震动那样,这部分波动是你的身体感受到的,其他人无法听到。
身体比空气更容易传递低沉的声调,你可以试着堵上耳朵说话来验证这一点。因此,当两种振动合成为大脑的感知,它会比单由空气传播的那部分更为浑厚,而且你早已熟悉了那样的声音。所以,录音会因为失去了身体共鸣的振动而显得单薄刺耳,令你感到陌生、疏离甚至反感:这是我自己吗?
如果想要得到自己声音的真实反馈,戴上耳麦就可以了。此时嘴巴的发声能在第一时间不经损耗地传到耳朵里,在一定程度上覆盖掉通过身体传播的振动。事实上,许多音乐家都用这样的方式来辅助发声训练。
但声音并不是我们在感知自我的过程中遭遇的唯一挫折。在拍照还不是那么流行的年代,许多人看自己的照片也会有异样的感觉,人们将其概括为“不上相”。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绝大多数人的脸都不太对称。这样一来,镜子中的你和他人视角中的你呈现镜像对称,而不是复制粘贴那样完全相同。
在日常的刷牙、梳发和化妆的过程中,你早已看惯了镜子中自己的形像,从而觉得照片上的自己不好看。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曝光效应”,由斯坦福大学的科学家在1960年代提出,简单说来就是我们会对自己熟悉的事物产生偏好,包括声音、文字、画作、照片等等。
令人欣慰的是,曝光效应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体验,也就是说,只有你自己会认为照片中的你比镜子里的丑,或者实际的声音很难听(除非真的很难听,@火箭穆大叔)。
当今的新问题是,用前置摄像头自拍到底更接近镜子中的自己,还是别人看到的自己?这完全取决于拍照软件的内部设置。iPhone的自带相机是经过翻转的,也就是他人视角;而Snapchat这样的软件拍出来则是镜中视角。可以推测,经常拿摄像头当镜子照的人们会越来越喜欢照片中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