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写意绣的艺术特征

2016-07-25 09:22严加平刘安兰
丝绸 2016年5期
关键词:原画写意画针法

严加平, 陈 欣, 卫 芳, 刘安兰

(1. 扬州大学 美术与设计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2. 卫芳大师刺绣工作室,江苏 扬州 225009)



扬州写意绣的艺术特征

严加平1, 陈欣1, 卫芳2, 刘安兰2

(1. 扬州大学 美术与设计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2. 卫芳大师刺绣工作室,江苏 扬州 225009)

从保护、传承、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出发,以扬州刺绣中的写意绣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扬州工艺美术馆、扬州刺绣大师工作室等场所进行调查走访,收集了较为详实准确、具有典型性的关于扬州写意绣的第一手研究资料。在此基础上,从艺术角度出发,对扬州写意绣的色彩、造型、针法进行分析、归纳。研究认为扬州写意绣具有匠心独运的色彩、稳中求变的造型、古朴灵秀的针法等艺术特征。这对扬州刺绣艺术乃至汉民族刺绣艺术的传承和发展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扬州;写意绣;艺术特征;针法;区域文化

扬州刺绣作为优秀的民间传统工艺和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扩展项目之一,为中国工艺美术的繁荣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它伴随着历史变迁、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无论在表现形式、题材选择,还是针法技艺上,都形成了根植于扬州区域文化的独特艺术魅力。

其中极具特色的写意绣作为扬州刺绣在近现代以来的题材创新与技术发展,将中国传统写意画的文化内涵、精神气质、笔墨线条融汇于刺绣艺术中,素以表现力强、针法缜密等特点著称,形成了具有鲜明扬州文化意蕴的工艺美术形式。本文以扬州写意绣为切入点,探讨扬州写意绣色彩、造型、针法等方面的艺术特征。

1 扬州写意绣渊源

扬州作为中国较早开展对外贸易和国际交往的城市之一,是人文荟萃的文化名城。伴随着经济的几度繁荣,积淀了厚重璀璨的扬州区域文化。工艺美术、学术研究、文物积累等方面,是展现扬州区域文化甚至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物质及非物质载体。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杜牧等文人墨客曾先后在扬州生活,留下了大量的名篇佳作。以郑燮、金农、李方膺、罗聘等为代表的“扬州八怪”画派在中国画坛独树一帜。如此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在无形中为扬州写意绣提供了形成和发展的文化土壤。

于20世纪50年代末建立的扬州绣品厂为了突出扬州文化符号,彰显地方文化特色,在传承传统刺绣的基础上,绣品所绣内容主要以宋元及清代工笔山水、花鸟,扬州八怪的作品为范本,兼绣近现代名人名作。在这一时期,扬州写意绣的发展规模初具雏形,当时的写意绣代表作品有郑板桥的《兰竹》、黄慎的《抱琴图》、金冬心的《梅花》、李复堂的《鱼》、李苦禅的《鱼鹰》、刘旦宅的《唐人击鞠图》等。及至今天,扬州写意绣以针代笔、以线当墨的创作手法,突破了传统刺绣的画面表达,追求画面的审美意境和文化内涵。由于扬州写意绣的这些艺术特征及个中饱含的文化特质,使这一工艺美术形式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知和欣赏。

2 扬州写意绣的艺术特征

扬州写意绣在绣制过程中,十分重视与写意画的内涵契合,注重写意手法的表达,不过分拘泥于对写意画中各种物象的简单描摹,而是追求表达画面中更深远的精神意蕴,由此形成了匠心独运的色彩、稳重求变的造型和古朴灵秀的针法等艺术特征。

2.1匠心独运的色彩

扬州写意绣中首先吸引人们眼球的当属色彩,写意画作为扬州写意绣的直接题材,其本身即是用简练的笔法描绘事物,注重笔墨气韵和意境情趣,纵笔挥洒,追求意象性的造型,使情感和事物内在的精神本质心与神会[1]。其中的色彩表达是写意画造型艺术的内容与形式的重要载体,在很大程度上体现所描绘事物的神韵,也更能直接地抒发作者的感情。

绣师们在读画选材阶段首先会选择适合自己进行刺绣表现的写意画蓝本,在色彩方面也会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色彩如何表达到位是绣师们十分注重的技术重点。因为在写意画中,墨通过水的媒介作用,能创造出干湿、浓淡、虚实等丰富的色彩层次[2],所以在表现画稿的色彩变化和色彩过渡的时候必须注意写意画中的焦、重、浓、淡、清等五彩墨色,以及其中层次更加细致的色阶,同时还需根据画面光影的变化调配绣线的色彩,通过绣线颜色的变化来调和画面整体效果,表现淡淡疏疏、虚实、层次的微妙变化[3]。

例如绣师在开始绣制写意画《远瞩》(图1)之初,首先分析李苦禅先生的艺术风格,了解先生当时的创作情境。《远瞩》作为先生晚年创作精力最盛时期的力作之一,以淋漓的大写意手法创作。在笔墨技巧上,运用墨与色的交相辉映,增强色彩语言的感染力。《远瞩》在色彩表达上遵循了中国写意画的特点,着色材料方面选用具有渗透性大、吃水多、易涸晕等特性的生宣纸,同时在绘画原料上以墨为主要原料,把墨当作色彩来运用。墨与水在画面中的互相渗融过程形成了水墨淋漓、氤氲满纸的色彩情趣,充分表现出其中的笔墨厚重豪放,气质磅礴逼人,形象洗炼鲜明的画面风格。

图1 扬州写意绣《远瞩》Fig.1 Yangzhou freehand embroidery YUAN Zhu

开始绣制时选用与宣纸色彩相近的浅白色的丝质布作为底料,替代原画中由于年代原因产生的不规则泛黄色彩,这样一方面可以让绣师将更多的工作精力放在画面事物的刻画上,另一方面其实也是因为绣师针对画面色彩进行了仔细研读后,力图通过增强刺绣画面的色彩对比效果,表现原作中苍劲浑厚、气势博大、骨气铮铮的情怀。在表达画面中老鹰、松、石等事物的五彩墨色时,绣师大多是直接参考和复制原画中的用色,选用与画面颜色一致的绣线进行绣制,准确表达出写意绣浓淡湿干、笔锋枯润的效果。为了突出老鹰作为画面主体形象,在色彩表达上也使用了不一样的技巧:在表达老鹰的形象时通过对绣线进行多次劈丝处理,运用极细的绣线来绣制老鹰身体上的羽毛,其羽毛就会产生因绣线细腻而形成的色彩反光效果,宛若生气勃勃的老鹰活跃于其中;在表达作为辅助和陪衬的松、石时,绣师选用相对较粗的绣线进行绣制,以避免松、石由于绣线细腻紧密产生反光效果,同时还将颜色等阶不同的绣线拼合成一根绣线进行绣制,以降低绣线的色彩纯度,产生松、石退居其次的视觉效果,从而通过色彩处理让画面中的事物产生虚与实、主与次的空间关系,增加画面的可观赏性,引人入胜。

2.2稳中求变的造型

扬州写意绣在选择画稿进行绣制时,取材上大多选用名家的写意画为蓝本,名家的写意画十分遵循传统中国画的造型特点,讲究以形写神,形似与神似并不等同,形似只是手段和过程,神似才是目标和结果[4]。在造型表达上追求“似与不似之间”的意象造型,即在画面的刻画上不过于绝对的写实,又不主张脱离真实物象的过分夸张。

名家的书画作品在画面的造型表达上都是经过千锤百炼和反复构思的,虽在表达形式上丰富多变,但是已经形成一系列成熟的具有东方审美的造型规律。绣师们虽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和艺术修养,但在名家名作面前也是抱着十分推崇和敬重的膜拜之心,所以在主观上很少有对画面造型进行调整的意愿。

同时,扬州写意绣的成品绣片经过装裱后主要作为高档手工艺商品进行出口和内销,近年来也针对部分消费者的定制要求进行创作,可见其生产的目的性比较强。多数消费者也是希望通过刺绣艺术的加工更好地再现原画的魅力。所以绣师们为了迎合市场和消费者,力求在尊重原画的基础上,通过刺绣工艺使所表现的形象更加符合画家的主观意图、画面更加生动和更具表现力,这样就很少对原画的造型进行改动。

扬州写意绣全部是通过手工刺绣的方法进行加工,有些绣片需要花费一位绣师几年的时间进行绣制,其饱含的人工价值很高。也正是由于扬州写意绣中所承载的人工价值因素,影响和左右了绣师们对画面造型进行二次创作的精力和激情,大多是按照原画本身进行直接描摹,对画面的景物造型和整体布局,包括题跋和印章等构成元素,都很少进行改动。

但在绣制过程中,绣师们绝不满足于一成不变地对原画进行简单复制,会充分研究画理,仔细理解画面内容之间的空间关系,将平面的画面在脑海中经过自己的解读转化为立体形象。在不破坏画面效果的前提条件下,结合写意画以形写神的造型手法,于刺绣过程中更加注重运用刺绣的独特艺术语言将画面的虚实效果、层次关系表现得更加丰富多元。例如绣师在绣制《远瞩》中的老鹰时,首先分析老鹰的体积感是由虚实相间的羽毛堆叠起来的,而老鹰身上的羽毛则是由高度概括的水墨造型表现出来,在绣制羽毛时刻意先绣处于内层的灰色羽毛,并且将灰色羽毛与黑色羽毛的交接处适当向黑色延伸,即在黑色羽毛的下面也绣一些灰色绣线,然后再用深色绣线绣制表层的黑色羽毛,这样就通过绣线的层次铺垫产生类似浮雕效果,表现出老鹰羽毛的立体造型关系(图2)。虽然原画已经很好地表现出了事物的纵深空间,但是通过刺绣工艺的再创造,可以更加直观、多元地表现画中事物造型。

图2 《远瞩》局部Fig.2 Part of YUAN Zhu

从扬州写意绣的造型特征来看,中国写意画的造型方式对扬州写意绣的创作发展具有一定引导作用,指引了绣师创作个性的发展方向,高度统一了扬州写意绣的造型手法,使扬州写意绣在造型手法的表现上具有一定的地域识别性。然而这种造型方式的规定性,在一定程度上也束缚了扬州写意绣造型方法的创新发展。值得欣喜的是,绣师们一直在造型的表达上秉承稳中求变的主导创作思想,使扬州写意绣的造型手段得到不断充实、发展。

2.3古朴灵秀的针法

刺绣技艺涉及刺绣的过程和技艺施展的所有方面,从选择刺绣工作之地开始到刺绣作品的欣赏和品评,其过程都是技术的过程,技艺在每一过程中都有展现[5]。作为扬州刺绣的特色绣种,扬州写意绣的绣制工具与其他绣种的绣制工具相比较,无特别之处,都是简单的绣绷、绣床、绣针等,其画面的表达主要还是通过手工针法技艺的施展。扬州刺绣素有“针画”的美誉,在表现绘画主体的过程中,绣师们极力体会画稿的文化内涵,追随中国画的笔墨情趣,通过严谨的构思,运用巧妙的穿针引线再现原画的精气神。

由于绣品用途等因素的制约,正抢针、平套针、切针、钉金、钉线、打籽、锁绣等针法主要用于苏绣服饰品中,散套、擞和针、施针、乱针、虚实针等针法主要用于苏绣的画绣中[6]。扬州写意绣隶属于苏绣中的画绣,但是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在扬州写意绣中基本不使用乱针,具有代表性的主要针法是散套针、擞和针、施针和虚实针四种。

2.3.1散套

此针法始于唐、盛于宋,针法特点是参差排列、皮皮相迭、针针相嵌。它具套针有规律地分批鳞次相覆、犬牙相错的特点[7],因而丝理转折自然、色彩过渡和顺。由于散套针线条组织形式较灵活,绣面细腻平服,擅长表现扬州写意绣中的花卉、翎毛等事物的生动姿态。如在扬州写意绣《雄鸡》中,绣师使用散套针法表现雄鸡的鸡冠部分(图3)。

图3 散套针示意Fig.3 Schematic diagram of dispersed inlaying stitch

2.3.2擞和针

又称长短针,于《雪宦绣谱》中也称羼针[8]。在宋代刺绣精品《海棠双鸟》中即充分使用。针法特点是长短针参差互用、边口不齐,有调色和顺的长处,十分适合用来绣仿真形象。针法组织与散套大同小异,不同的是散套针线条重叠,擞和针线条平铺,针迹比较显露。擞和针在扬州写意绣中适宜于绣花鸟、人物、树石、题跋等多种元素,如在扬州写意绣《太白醉酒》中就使用擞和针法绣制人物的脸颊部位(图4)。此针法由于线条一皮一皮衔接,所以显得人物面部平薄,针迹比较显露,但线条组织比较灵活,不受色彩的层次过渡限制。

图4 擞和针示意Fig.4 Schematic diagram of long and short stitch

2.3.3施针

汉族刺绣传统针法之一,指多层稀疏针迹按需分层施加的针法,每一层绣线长短参差,逐步加密[9]。便于镶色,丝理转折自然,线条组织灵活。在扬州写意绣中适宜绣制人物毛发、飞禽羽毛等,善于表现事物的蓬松感和体积感。例如在《太白醉酒》中用施针针法表现人物的胡须(图5),使胡须看起来生动飘曳,蓬松而立体。

图5 施针示意Fig.5 Schematic diagram of hairy stitch

2.3.4虚实针

虚实并用,以实形虚[10]。严格地讲虚实针是擞和针、施针、虚针等针法的综合运用,其线迹疏密相间、针脚长短错落,线条组织灵活。适宜于绣制扬州写意绣中的烟雨云雾、水墨晕染等效果。在扬州写意绣《太白醉酒》中使用虚实针法绣制月亮的光晕,使月亮光晕看起来朦胧且富有层次(图6)。

图6 虚实针示意Fig.6 Schematic diagram of density stitch

扬州写意绣中使用的针法,大多是汉民族传统刺绣的基本针法,历史悠久、结构古朴,在绣制的过程中绣师们通过细腻的劈丝和针刺技术,借助疏密、轻重、穿插、参差等表现手法,展现出扬州写意绣细腻秀美的物像神态,形成了扬州写意绣古朴秀美的针法技艺特征。以针代笔、以线代墨、熔画理与绣理于一炉的技术风格在扬州写意绣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3 结 语

扬州写意绣作为宝贵的民族文化传承载体,以其特有的艺术形式直观地反映了扬州区域的文化特色和社会审美意识。在其艺术特征上有着区别于其他刺绣种类的独特表现方式:在色彩方面,扬州写意绣追随中国写意画的笔墨情趣,绣者经过潜心构思,通过巧妙设计丝线的用色,表达写意画中变化万千的墨色,状物抒情;在造型方面,扬州写意绣在保持原画的布局立意和造型整体感的同时,也会充分研究画理,仔细理解画面内容之间的空间关系,将刺绣的特色工艺手法使用于写意绣的造型过程当中,使写意绣作品既忠实于原画又在原画的基础之上增添了不一样的造型趣味;在针法方面,扬州写意绣主要运用散套、擞和针和虚实针等汉民族传统刺绣针法,借助这些历久弥新的古朴针法,结合细腻的运针用线技巧,创造出了古朴灵秀的针法特征。

[1]郑楚兴.中国画的意象性特征探微[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127-132.

ZHENG Chuxing. Imagery features in Chinese paintings[J]. Journal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01(4):127-132.

[2]翁振新.写意画笔墨的情感表达效能[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3):81-86.

WENG Zhenxin. Emotional expression of freehand brushwork[J]. Journal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1989(3):81-86.

[3]杨天.扬州刺绣传承现状的问题及反思[D].扬州:扬州大学,2014:20-25.

YANG Tian. Problems and Reflection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Yangzhou Embroidery Heritage[D]. Yangzhou: Yangzhou University,2014:20-25.

[4]王杨.论传统中国画造型观念的十个特征[J].艺术评论,2014(7):113-116.

WANG Yang. To discuss the te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hape idea in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J]. Arts Criticism,2014(7):113-116.

[5]张朵朵.“绣”的书写:对中国刺绣艺术的分析[J].文艺研究,2007(12):127-132.

ZHANG Duoduo. Depiction of “the embroidery”: the analysis of Chinese embroidery art[J]. Literature & Art Studies,2007(12):127-132.

[6]李頔,张竞琼,李向军.苏绣中的服饰品绣与画绣主要针法研究[J].丝绸,2012,49(6):50-54.

LI Di, ZHANG Jingqiong, LI Xiangjun. Research on main stitches of painting embroidery and embroidered costume in Soochow embroidery[J]. Journal of Silk,2012,49(6):50-54.

[7]孙佩兰.中国刺绣史[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80-90.

SUN Peilan. History of Chinese Embroidery[M]. Beijing: Beijing Library Press,2007:80-90.

[8]李宏复.中国刺绣文化解读[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160.

LI Hongfu.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Embroidery[M]. Beij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Publishing House,2015:160.

[9]于颖.明代顾绣针法技艺探析[J].丝绸,2010(5):47-51.

YU Ying. Study on Gu’s embroidery technique in Ming dynasty[J]. Journal of Silk,2010(5):47-51.

[10]沈寿,张謇,王逸君.雪宧绣谱图说[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96.

SHEN Shou, ZHANG Jian, WANG Yijun. Illustrating the Principlines and Stitchings of Chinese Embroidery[M]. Ji’nan: Shandong Pictorial Publishing House,2004:96.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freehand embroidery of Yangzhou

YAN Jiaping1, CHEN Xin1, WEI Fang2, LIU Anlan2

(1.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225009, China; 2. Weifang Master Studio of Embroidery, Yangzhou 225009, China)

From the purpose of protection,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is paper choose the Yangzhou freehand embroidery as object of research and gathered very detailed, accurate and typical research materials about Yangzhou freehand embroidery, through investigation visits to places such as Yangzhou Art Museum and Yangzhou Embroidery Master Studio.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analyses and concludes the color, shape, and stitches in Yangzhou freehand embroidery from an artistic point of view.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Yangzhou freehand embroidery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ingenious colors, stable but various shapes, and simple but delicately beautiful stitches etc.. It has a profound and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Yangzhou freehand embroidery and even for the embroidery art of Han nationality.

Yangzhou; freehand embroidery;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stitch; regional culture

2015-08-25;

2016-04-11

扬州大学校级科研项目(xjj2014-78)

严加平(1984-),男,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服装设计理论与服饰文化的研究。

TS935.1

B

1001-7003(2016)05-0055-06引用页码: 051202

猜你喜欢
原画写意画针法
基于“1+X”证书制度的高职原画设计“课证融通”课程体系构建
挥毫泼墨忆平生——追忆当代中国写意画大师范子登
“写意画”画种的形成与发展
——兼论徐渭对“写意画”概念的提出
浅议无极针法之九元气血针法
田元作品
朝医太极针法操作规范
初探皮部针法治疗腰肌劳损
中国写意画的审美特点
阻力针法联合针刺后溪穴治疗颈肌筋膜炎10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