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背景下的市场结构变化与企业横向兼并激励

2016-07-25 07:24李旭辉郑丽琳
山东社会科学 2016年7期
关键词:厂商利润模型

李旭辉 郑丽琳

(安徽财经大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上海交通大学 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 200030)



国企改革背景下的市场结构变化与企业横向兼并激励

李旭辉郑丽琳

(安徽财经大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安徽 蚌埠233030;上海交通大学 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200030)

[摘要]国企改革是我国实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头戏”。国有企业兼并重组改革是化解产能过剩、构建规模经济,促使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驱动力。经典SSR模型认为,由于合并经营使得参与方利润减少,因此企业不存在横向兼并的激励。然而,这一结论无法对现实经济中国有企业横向兼并重组给出合理的解释。通过对SSR模型的修正和推导,研究发现,如果兼并发生后市场结构发生了变化,合并后的企业成为了Stackelberg领导者,那么即使基准SSR模型的其它部分保持不变,企业参与横向兼并也变得有利可图。这为我国国有企业合并重组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撑;进一步的案例研究发现,这一修正的SSR模型能够较好地解释现实中国有企业的横向兼并现象。

[关键词]国企改革;横向兼并;SSR模型;Stackelberg模型

一、问题的提出

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历史性地将国企改革纳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用“大力推进、攻坚战”等词语聚焦2016年的七项任务。其中第一个任务,就是推动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结构调整,即创新发展一批,重组整合一批,清理退出一批(简称三个一批)。与此同时,随着《关于201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的实施,国有企业兼并重组无疑成为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环,这对化解过剩产能、实施产业重组、构建规模经济,促使中国经济转型起到关键作用。国有企业兼并重组类型基本都归属于横向兼并。横向兼并是指生产同一或相似产品的企业间的兼并现象,它是企业迅速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的一种实现方式。国外经济学者对企业间横向兼并现象的研究由来已久,Salant, Switzer and Reynald(1983)在《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发表了一篇经典文献:“Losses from Horizontal Merger: The Effects of an Exogenous Change in Industry Structure on Cournot-Nash Equilibrium。”*Joseph Farrell and Carl Shapiro,“Horizontal Mergers: An Equilibrium Analysis”,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January 1990,pp.107-126。该文中,作者在经典的古诺模型框架下,推导出了一个与现实相矛盾(令人惊讶)的结论:参与兼并的企业兼并后的联合利润小于兼并前这些企业的利润总和,如果上述结论正确,从理论上看企业根本就没有参与兼并的激励。然而,该模型的推论与历史现实并不相符,1898—1903年这段时期企业间横向兼并盛行,当时所发生的企业兼并案例中,75-80%的企业兼并属于横向兼并,企业兼并的动机在于追求(兼并后的)规模经济和市场势力。Salant, Switzer and Reynald(1983)所建立的模型(被称为SSR模型)激起了学界广泛的兴趣,绝大多数后续研究都认为,SSR的模型一定存在某些缺陷,使得经济理论推导的结论与经济现实相矛盾。但问题是模型的缺陷是什么?

Farrell and Shepiro (1990)的研究考虑到了市场集中度和社会福利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如果存在协同效应(Synergistic effect),那么市场集中度的提高并不一定会损害社会福利*Salant, Switzer and Reynald, “Losses from Horizontal Merger: The Effects of an Exogenous Change in Industry Structure on Cournot-Nash Equilibrium”,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February 1983, pp. 185-199。。问题的关键在于合并后成本的降幅,如果兼并后的企业成本出现大幅下降,那么兼并将有助于增加社会福利(SSR模型显然没有考虑这种可能)。王若颖和陈宏民(1998)的研究则考虑了企业的产能限制(Capacity constraint),由于存在产能限制,未参与兼并的企业无法获取(参与兼并的)额外收益(显然,SSR模型并没有考虑产能限制这一因素)*王若颖、陈宏民:《双头垄断市场重复博弈中的对策行为:实验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8年第11期。。李绍才和李克克(1999)的模型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在单纯的古诺竞争中,为获得市场力量进行横向合并的厂商并不能获得盈利,只有当规模效益达到一定条件时合并才可能盈利*李绍才、李克克:《古诺竞争与横向合并》,《电子科技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因此,生产能力约束是厂商合并的潜在动力,并且生产能力高的厂商之间更容易发生合并。何新宇和陈宏民 (2000)的研究考虑了另一种可能,即参与兼并企业成本不对称情形*何新宇、陈宏民:《横向合并动机与技术差距》,《预测》2000年第6期。。如果企业兼并后,将生产成本高的子企业关闭,只有生产成本最低的企业继续生产,那么合并后企业总利润和消费者剩余都会增加。SSR模型假设企业实力对等,因此,忽视了合并后企业统一生产决策所产生的额外收益。此后学者们对SSR模型修正和拓展的研究走入了缓慢发展期,相关成果已不多见,主要围绕横向兼并的现实经济效应进行了一系列实证研究*蓝发钦、陈康济:《中国上市公司兼并收购行为对市值管理效果的实证研究》,《江淮论坛》2016年第1期。*郝清民、郝正阳:《兼并与收购对并购发起方创新绩效影响分析》,《上海管理科学》2015年第4期。*张光曦、方圆:《技术并购后整合对被兼并方创新能力的影响:社会资本的视角》,《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年第9期。*蒋和平、蒋辉、白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兼并重组的主要模式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14年第9期。。

为了规范的理论分析,本文首先构造了一个标准版的SSR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了扩展。本文考虑到了兼并后企业市场势力改变的一种特殊的情形,即兼并后的企业成为了市场中的Stackelberg领导者,给定其他企业的反应函数,兼并后的企业率先行动,做出产量决策。这一修正使得SSR模型的结论与原来基准模型的结论截然不同,由于兼并后的企业成为了产量领导者,兼并后的利润也增加,在后续的市场竞争中将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企业存在参与兼并的激励。后此进行案例研究发现,这一修正的SSR模型能够较好地解释现实中国有企业的横向兼并现象,为我国国有企业合并重组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和现实依据。

二、SSR模型的构建与修正

(一) SSR理论模型构建

为了理论分析的方便且不失一般性,首先构建了一个标准版的SSR模型:假设一个寡头市场中存在N个实力对称的企业,每个企业的不变边际成本MC=10(为了后续的结论直观方便且不失一般性,我们将MC设置为数值形式),市场需求函数为P=100-Q,其中Q=∑qn,n=1, 2…N,qn表示第n个厂商的产量。不失一般性,假设各厂商生产同质产品并且不存在产能限制。在上述市场中,给定其他厂商的产量保持不变,厂商i将选择产量qi,最大化下述目标函数:

通过对上述无约束最优化问题求解一阶条件,厂商i的反应函数可表述为:

由对称性条件可知,古诺-纳什均衡条件下,存在qi=qj=q。因此,在市场均衡条件下,单个厂商的产量和总产量分别为:

市场均衡价格和每个厂商的利润分别为:

如果该寡头垄断市场中的任意两个厂商合并为一个厂商,合并后的厂商依旧像别的厂商一样行动,市场均衡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由于合并后的厂商依旧像市场中剩余的其他厂商一样做出产量反应,因此,该产业内出现的唯一的变化表现为寡头垄断市场中厂商数量由N变成了N-1。重复前文的最优化过程,可以很容易地求解出新的古诺-纳什均衡。每个厂商的产量和行业总产量分别为:

而在新的N-1个厂商的寡头垄断市场中,市场均衡价格和每个厂商的利润为:

可利用例子证明上述结论。假设厂商数量N=9,那么兼并发生前每个厂商的利润为81(单位),参与兼并的两厂商利润总和为162,兼并发生后,两个厂商合并为一个大厂商,利润降至100。因此,在上文的设定下,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厂商并不能通过横向兼并来增加利润(相反,兼并后利润下降),由于市场均衡价格和产量相比于兼并发生前下降了,因此,未参与兼并的其他厂商则作为搭便车者,在兼并发生后利润提高了。此外,兼并发生后社会总福利也下降了。因此,如果厂商之间实力对等,并在同一市场生产同质产品,任意一个厂商都不存在与其他厂商相互合并的激励,横向兼并将不会发生。这一结论出人意料,SSR模型的问题或缺陷应该成为我们研究的重点。与以往的研究不同,本文仅仅对简化版的SSR模型进行一处修正,即假设兼并发生后,新组建的大厂商成为了市场中的Stackelberg领导者。我们发现,仅仅做出这一个修正就可以使得SSR模型符合经验现实,厂商的确存在参与横向兼并的激励。

(二)修正改进的SSR模型

在这一部分,修改了上述SSR模型的一个假设,构建了修正的SSR模型。该模型与基准模型的不同之处在于,兼并发生后,由两个厂商合并而成的大厂商拥有更强的市场力量,成为了市场中的Stackelberg领导者,率先做出产量决策。假设领导者的产量为qL,其他任意厂商i的反应函数为:

Stackelberg领导者的最优化问题表述如下:

利用反应函数,我们可以计算出每个跟随者的产量:

因此,市场均衡条件下总产出、均衡价格以及领导者和跟随者的利润分别为:

三、案例研究

在理论模型的基础上,通过选择现实中两家国有企业进行案例研究,通过对这两家钢铁企业兼并前后产出和利润的差异,该横向兼并案例较好地支持了本文理论部分的推论。

(一)兼并前

1.兼并发生前两个国有钢铁企业各自的基本状况。由于涉及企业经营的部分内部信息,本文略去了两个企业的具体名称,仅仅以A和B代替。A和B都属于大型国有企业,其中企业A的前身是某省属钢铁厂,并于1994在原钢铁厂的基础上重新组建,成立了A钢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A钢铁集团开始公开募资,已经在二级市场募集了大约13.6亿元资金,并且拥有年生产能力高达300万吨的制板厂。2008年3月,为了优化产业结构和提升经济活力,省政府组建了省一级钢铁有限责任公司,作为主要的子公司之一,企业A迎来了新一轮的高速发展时期。企业B的前身为一地方性钢铁厂,成立于1970年。企业B也同属于省内的大型钢铁集团,总资产高达62亿元,钢产量超过1000万吨。高品质的H型精钢品生产和粉末冶金生产使其成为中国一流的钢铁生产企业之一。同样,企业B也是该省重点支持的钢铁企业之一,并于2008年与企业A合并重组。

兼并发生前,企业A的经营状况的各主要指标见表1。企业A钢产品产量呈增长趋势,从2004年55.49万吨上升至2006年的109.20万吨。该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也从307.85亿元上升到2006年的443.85亿元,企业的总利润由2004年的13.79亿元上升至2006年的21.86亿元,增幅高达58.52%。企业B的基本情况与企业A相似,主要统计指标见表2。钢产品产量从2004年的87.88万吨上升至2006年的107.01万吨。主营业务收入从2004年的353.01亿元上升至2006年的443.66亿元,涨幅低于企业A。企业总利润由2004年的10.39亿元上升至22.35亿元,涨幅远高于企业A。总体看来,兼并发生前企业A和企业B实力相当,两家企业的生产规模(钢产量)比较接近,稍微不同的是,企业B的盈利能力略高于企业A,因此,此案例的两个企业现实情况满足前述模型中假设条件,此案例研究是可行的。

表1 兼并前企业A经营状况的主要指标(2004-2006)

资料来源:企业A内部统计资料

表2 兼并前企业B经营状况的主要指标(2004-2006)

资料来源:企业B内部统计资料

2.兼并前两家企业总体情况。为了方便对比企业兼并前后企业基本经营指标的变化,我们对兼并前企业A和企业B的各统计指标进行了加总,具体结果见表3。兼并发生前,两企业钢产品产量总和从2004年的143.37万吨上升至2006年的216.21万吨,年均涨幅大约16.9%。2004年两家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为660.86亿元,2006年增至887.51亿元。两家企业的利润总和由2004年为24.18亿元增至2006年的44.21亿元。

表3 兼并前两企业经营状况的主要统计指标(2004-2006)

资料来源:由表1和表2加总获得

(二)兼并后

1.背景。中国的钢铁企业之间的竞争存在两个维度,一是省内之间的相互竞争,二是跨省之间的相互竞争。该省钢铁产业的行业集中度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重复建设和浪费现象非常严重。省内有59个大大小小的钢铁企业,但是年生产能力超过500万吨的企业只有两个,即企业A和企业B。省政府认为这两个企业在生产方面存在较强的互补性,横向合并有助于弱化内部竞争所导致的资源损失,节约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费,提升该省钢铁生产的跨省竞争力。中国政府也于2005年出台了相关政策,鼓励钢铁企业之间横向兼并,从而实现战略性重组。

2.兼并后企业概况。两个企业兼并后,新组建的企业集团C在生产率和规模经济层面优势明显,成为该省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钢铁生产企业,并一举进入全国钢铁企业排行榜前10强。年收入额进入全国500强,在所有制造业企业排名28,2011年企业C在中国大型企业生产效率排名中进入200强,位列146位。

兼并发生后,新组建了大型钢铁集团C,经营基本概况见表4。2009-2011年新组建的钢铁企业C的钢产品产量和主营业务收入均呈增长趋势,钢产品产量由217.2万吨增加到242.1万吨,主营业务收入由766.12亿元上升至1082.27亿元。然而利润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波动下滑,从2009年的42.34亿元下降到2011年的32.90亿元。这主要是由于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并且中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情况越来越严重,钢产品价格大幅下降使得绝大多数钢铁企业利润出现明显的下降。

表4 新组建的钢铁企业C经营状况的主要统计指标(2009-2011)

资料来源:企业C内部资料

3.与兼并前的比较。这一部分,我们对兼并后的企业C与兼并前的企业A和B进行了比较(A和B指标加总见表3)。2007年为北京奥运会前一年,各项建设对钢材需求旺盛,因此,2007年也属于异常年份。此外,由于2008年是企业兼并重组的过渡年份,因此我们剔除了2007年和2008年的数据,采用2009-2011年三年的数据与兼并前比较。兼并前三年企业的平均产量(企业A和企业B产量总和)为181.72万吨,兼并后三年企业的平均产量为232.20万吨,兼并后相比于兼并前产量平均增加了50.48万吨。兼并前三年企业的平均利润为34.51亿元,兼并后三年企业的平均利润为37.94亿元,利润增加了3.43亿元,即兼并后的平均利润高于兼并前A和B钢铁企业的平均利润,这与我们模型分析是一致的。

除了兼并带来了利润增加的利益外,兼并所带来的其他好处也是很明显的,企业C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市场中的Stackelberg领导者,生产效率的提高和规模经济的发挥使得单位生产成本下降,企业C也一跃成为了国内前三的超大型钢铁生产集团,其品牌效应正逐渐发挥,国际竞争力也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升。

四、结论与启示

本文首先构建了一个标准版的SSR模型,该模型与经典的SSR模型的结论相同,即兼并后企业利润低于兼并前(参与兼并的企业利润总和),企业之间不存在横向兼并的激励。但是该模型无法解释在现实生活中众多的企业横向兼并现象,尤其是近年来比如南车北车、中电投和国家核电等国有企业合并重组现象。因此,在该模型的基础上,本文继而构建了一个修正的SSR模型(Stackelberg版本),该模型为经典的SSR模型

的基本结论提供了备择,即兼并发生后,市场结构发生了变化,由两个厂商合并而成的大厂商拥有更强的市场力量,成为了市场中的Stackelberg领导者,那么兼并后企业的利润高于兼并前,于是企业就有了横向兼并的激励。通过对中国某省份钢铁企业横向兼并进行了案例研究,研究发现,该横向兼并案例符合本文的Stackelberg 版本的修正SSR模型的基本推论。

国企作为国内经济的主要支柱,一举一动关系国计民生,鼓励一些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进入更符合市场竞争的其它产业链中,从原来一味做大形成的虚胖,向做强、做优转变。同时随着经济发展,竞争的需求从国内逐渐变为国外,主要竞争对手是国外的集团企业,类似石油、通讯、民航、航天、邮电、铁路等行业再度出现了合并重组的需求,通过兼并重组将企业推向国际化,这样可以推动企业在资源和规模上可以达到一定级别,从而提高生产效率,更强更优地参与国外市场竞争。本文的结论也隐含着重要的启示,国企合并重组目标不是单纯把数量减少,使其成为市场的垄断者,这样即使可以有效参与国外竞争,但是实际上对消费者的福利是一种损害,更重要的是通过兼并重组提高企业的质量,所以,单纯增加额外利润并不仅仅是企业参与横向兼并的唯一动机,单位成本、品牌效应和国家竞争力等多个方面改善都可能成为企业参与横向兼并的基本动机,因此,构建维度更为丰富的模型有助于对企业横向兼并行为进行更合理的解释,这也成为本研究深化的一个方向。

(责任编辑:张婧)

收稿日期:2016-03-15

作者简介:李旭辉,男,安徽财经大学讲师,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开放经济条件下纳入资源环境约束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研究”(项目编号:14CTJ006)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45[2016]07-0172-05

郑丽琳,女,经济学博士,安徽财经大学副教授、硕导,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

猜你喜欢
厂商利润模型
适用于BDS-3 PPP的随机模型
玩具厂商及合作机构新年进步
重要模型『一线三等角』
The top 5 highest paid footballers in the world
重尾非线性自回归模型自加权M-估计的渐近分布
利润1万多元/亩,养到就是赚到,今年你成功养虾了吗?
厂商对北京卡车市场不抱希望
3D打印中的模型分割与打包
考虑产能约束的耐用品厂商易耗部件兼容策略
观念新 利润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