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爽
摘 要:一、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丰富语文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二、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为语文课堂提供学习“媒介”。三、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丰富学生的课文知识量。四、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应注意四个方面的问题:1、注意调整主次角色。2、注意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地位。3、注意不能缺少课堂上的交互性。4、注意不要缺失语文学科的特点。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课堂;学习兴趣;学习媒介;语文知识量;注意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4-324-02
当今社会,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正逐渐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对现代教育也产生着莫大影响。小学语文教学中,借信息技术这块“他山之石”,攻语文这块“玉”, 为学生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丰富小学语文课堂,成为语文教师研究的课题。结合自身实践,总结如下看法。
一、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丰富语文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能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不仅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感知材料,而且可以在学习中的疑难之处,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
如《飞夺泸定桥》一课,对于我们这的学生来说,几乎从未见过泸定桥。我就借助多媒体的优势,通过多场景多角度向学生展示,让学生和作者一起感受泸定桥的险要。随着画面的出现,音乐响起,播音员的配乐朗诵,学生的兴致油然而生。他们时而被红军那英勇无畏,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所吸引,时而为身为中华民族的子孙而自豪。多媒体的使用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完全把学生带到了战场,看到了从没看到过的情景,怎能不乐于去学习呢?
二、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为语文课堂提供学习“媒介”
由于受年龄、生活经验等多方面的影响,学生的认知、理解、感受语言的能力比较弱,尤其对一些抽象的语言文字,离生活实际比较远的内容,理解就更加困难。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媒介”,突破学习中的难点,转化学习内容的呈现形式,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难。
如在学习《秦兵马俑》一课时,鉴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缺乏,不能了解兵马俑的浩瀚壮阔,规模宏大。上课伊始,我先让学生预习,对秦兵马俑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找到描写秦兵马俑的句段读一读。之后,在学生汇报之后,我随机引入一段段秦兵马俑的视频,昂扬的背景音乐,逼真的情境画面,历史资料的随机解说,学生在一阵阵的惊叹声中与这些享誉世界的历史珍贵文物亲密接触,辅助学生理解了文章的中心思想——秦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样引入的信息技术手段,不仅让学生在亲历一场视觉盛宴后对课文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更能够激发他们心中的民族自豪感,学生看的入神、听的认真,读的尽情。在这样一节课中,溶入了音乐、美育、民族精神的欣赏,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丰富学生的课文知识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以及课外学习资源,如教科书、工具书、网络、图书馆”。
如:学习《齐天大圣》这一课之后,为了让学生的知识面不只停留在齐天大圣的个人层面,还要对其他人物有所了解。课后我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西游记》中其他人物的故事,经过加工整理办一期“西游记”的板报。同学们马上分工合作,有的在互联网上搜索图片和人物介绍,有的去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有的则负责策划板报的设计形式……通过各种途径,同学们把收集到的资料汇总,成为图文并茂的绘画板“西游记”,不仅拓宽了学生对西游记中其他故事的了解,还无形中提升了学生对中国这一古典文学的热爱和敬佩。可见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的生动、丰富、快捷的资源,既学到了课本以外的知识,在基础上进行了延伸,受到更广阔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四、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还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调整主次角色。在语文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应以语文学科的学习为主,信息技术只是学生学习语文过程中的辅助学习工具。我们要防止信息技术在语文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产生角色的错位,分清信息技术和语文学科到底以谁为主,不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2、注意不要缺失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教学主要方法就是听、说、读、写,就是背诵、记忆、理解、掌握并加以运用,它注重的是学生对文字的理解、感悟和积累。所以在整合过程中不能忽视对学生语文基础和语文基本素养的训练和培养。例如,在上网收集资料的同时,要指导学生如何通过阅读筛选适合自己需要的资料;不要一味追求电脑键盘输入。要知道,写一手漂亮的汉字,热爱祖国的语言和文字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任务,在网上与人交流的同时,还要学会口语交际等等。同时,要注意资源大量化、多样化容易掩盖分析思考过程,一些基础知识也容易被忽略等。
3、注意不能缺少课堂上的交互性。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和文字学科,要求必须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中提高。大部分小学教师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由于课件信息量大,只顾着播放幻灯片,容易忽略了和学生的互动,课堂上没有提问和回答以及师生的交互,无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便曲解了语文教育的目的。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如果幻灯片过于精彩,学生就只顾着关注多媒体。整节课下来,学生只是在看幻灯片的变换,忽略了教师的问题,更没有思考,最后根本不知道自己接受了多少知识。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学生对多媒体的兴趣和好奇心消失,这也会影响师生之间的正常交流,导致启而不发的沉闷紧张的课堂气氛。
4、注意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地位。在整合过程中要防止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只是旁观者,极少言语,缺少必要的引导;或者只是把信息技术作为体现自主学习的装饰;或者当学生坐在多媒体教室上课时,教师依然要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侃侃而谈,此时,多媒体教室就成了投影仪,只是放图片和课件而已。这样做不仅是教学资源的一种浪费,更使得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丧失。重视了“人机交流”后,师生之间在课堂上的直接互动仍需加强。
总之,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已经是现代化教学方式之一,作为教师必须努力学习信息技术,让它在语文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但两者既不能互相完全代替,也不能互相排斥,而是应用一种新的方法把他们结合起来,减少各自的不足,使两者的优势变得更加有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推动语文教学改革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