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俭
摘 要:小学德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回归生活,以生活为本。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实践证明,只有在“生活化”的小学德育教育中,紧紧抓住其“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特征,让小学德育教育与学生的生活融为一体,才能使其更具生命力。
关键词:小学;德育;回归生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4-196-01
一、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左传》中提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谓之不朽。”可见德育在时代与社会上的重要性。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和思想品德逐步形成的时期。由于年龄小,知识少,阅历浅和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小学生的是非观念模糊,对人对事缺乏明辨能力,但又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极大的模仿性,同时又有较强的可塑性,容易接受各界的影响。由于这些性格特点,我们认为小学阶段学生的道德品质是从无到有,而且也是从外部调节到内心自觉的一个过程。所以小学阶段是人生良好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小学德育是整个教育领域的基础阶段,。
二、小学德育教育的存在问题
现阶段,小学德育所面临的问题,可以说是方法上的局限性,对德育要求的理解不够透彻。主要表现在内容要求的简单化,方式要求的成人化;缺少适合不同年龄、不同性格学生教育过程的研究;缺少适合小学生心理、生理特点,生动的育人方式的探索。德育方法缺少灵活性是影响德育实效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在现实德育教育过程中,集中教育多,启发引导少;理论讲解多,自身实践少。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们往往容易将德育教育等同于知识教育,一部分教育者不加以分析,向学生传授一套社会上公认的非常完美的道德规范,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灌输的办法,天天给小学生讲大道理,小学生接受能力有限,囫囵吞枣,德育效果微乎其微。
三、小学德育教育要回归生活
综观小学德育的重要性,以及其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小学德育教育回归生活已经迫在眉睫。道德教育之所以特别应该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是因为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在学生的现实遭遇中,在学生内心世界的价值冲突中,才真正蕴藏着宝贵的教育时机。
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而是非道德教育。”我们关心学生,不能只关心他们的学习如何,他们的智力发展怎样,还应当关心他们的整个精神世界的活动,关心他们的全部生活。关于学生的德育工作更应该关注生活,让德育融入学生的实际生活,将德育教育由夸夸其谈转变为实事就是,由抽象空洞的说教转变为具体生活实践,让学生在生活中受到教育。正如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所倡导的“生活即教育”。强调道德教育必须关照学生的生活世界就是要反对和摈弃那种高高在上的道德训诫,那种道貌岸然、煞有介事的“伪高尚”,教导学生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关注身边的人和事,让学生成为德育的主人,让他们积极地选择生活,参与各种活动,而不是一昧地说教。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强调将学生培养成一个诚实和正直的人,人格健全的人,热爱生活的人。因为德育教育是一种文化行为,重要的意义就在于德育教育中的一切都会给予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小结
德育教育,一定是能够使学生形成阳光般的心态和健康人格的,是能够提高学生的自尊和自信的,能够使学生内心变得越来越充实和富有力量的。小学德育教育作为整个德育教育的基础阶段,要从生活出发,尊重生活,创造生活,并为生活而教育。
参考文献:
[1] 周玉琴.陶行知的德育思想及现代价值反思.江淮论坛.2004年03期
[2] 肖川.教育的使命与责任 .岳麓书院.2007年
[3] 梁钊华.以生活为基点的德育解读.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