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奎,吕亚勃
(长春大学 管理学院,长春 130022)
新形势下吉林省汽车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郑永奎,吕亚勃
(长春大学 管理学院,长春 130022)
摘要: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汽车企业正在进行一次大规模的重新洗牌。随着汽车市场消费结构的变化,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已经遇到瓶颈。在新形势下,吉林省汽车产业发展仍存在自主研发能力比较薄弱、汽车零部件生产滞后、未形成良好的服务格局等问题,因此必须进行战略调整,应根据新形势进行汽车产业结构调整,按市场需求推动汽车产业集群化,并打造汽车产业信息交流服务平台。
关键词:吉林省;汽车产业;企业集群;平台战略
近几年来,吉林省汽车产业的发展速度飞快,自2011年开始,汽车产业生产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新的调整与机遇。在新形势的驱动下,吉林省汽车产业要运用科学的、有效的发展战略方法,合理地调整汽车的产业结构,继续保持可持续的、稳定的、健康发展。
1吉林省汽车产业发展面临的内外形势
1.1国际形势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与科技革命的兴起,全球车企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国际新汽车产业体系面临再一次的整合重构。在世界格局方面,汽车工业逐步向中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转移,2008年亚洲、大洋洲、中东地区的汽车销量已超越欧洲、美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截至2014年,亚洲、非洲、中东地区的汽车销售量已达到全球销售总量的48%(详见图1)。
由此兴起的新市场将成为未来汽车企业争夺的重要战场。汽车产业新兴的国家正形成新的汽车制造集团,并逐步对全球汽车市场产生影响,随之而来的是全球“6+3”格局的瓦解与“7+2”新格局的产生。从产品结构看,随着世界汽车消费的增加,全球汽车保有量早已超过10亿,在市场成熟、人口稠密的发达国家停车泊位日益紧张,1L-1.3L的小型车正成为各大车企竞争的焦点;低碳环保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以气体燃料车、混合动力车与燃料电池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从行业竞争来看,汽车行业的竞争越来越从汽车制造领域向服务领域延伸,尤其是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汽车制造技术与互联网和云计算技术势必将深度结合,使得汽车的生产端、销售端、使用端直接连通,个性化定制生产成为可能,进而商业模式与汽车产业价值链或将面临重塑。
图1 2009-2014年度全球汽车销量地域分布变化折线图
1.2国内形势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使得西方国家的经济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击,汽车制造业发展遇冷,与之有较大反差的则是中国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在2009年与2010年,中国的汽车销售量快速增长,销售增长率甚至达到了46.1%。近几年,从总体看,中国汽车销售有所放缓,但仍呈现较为平稳、小幅增长的状态。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15年中国仍是世界第一大销售市场,累计生产汽车2450.33万辆,同比增长3.25%,销售汽车2459.76万辆,同比增长4.68%,产销同比增长率较2014年分别下降了4.05和1.92个百分点(详见图2)。
图2 2009-2015年度国内汽车销售量变化图
在细分汽车市场,乘用车市场贡献已达到汽车总量的86%,成为国内汽车市场的主体。在乘用车市场,尤其以SUV表现最为出彩,SUV增速达到52%,MPV增速10%。毫无疑问,SUV市场已成为乘用车市场增长的核心动力。同时,伴随着二胎政策的全面放开,未来MPV的市场前景也将较为乐观。相反,商用车产销同比增长率较2014年分别下降4.27和3.47个百分点。值得一提的是,受到持续政策导向的影响,我国新能源汽车去年保持了4倍的销售增长;小排量汽车市场占有率也开始逐步回升,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销售量出现了10.42%的增长。从市场构成来看,我国乘用车市场尤其是一些特定车型市场还是大有可为的,新能源汽车增长后劲十足,该市场势必成为未来国内汽车市场的新战场。从竞争形势看,我国汽车市场中几大汽车企业仍占主体地位,自主品牌在2013年至2014年经历了12连降,在2015年迎来了首次提高,达到41.3%(详见图3、图4)。同时,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及其应用范围的逐步扩张,网络成为消费获取汽车相关信息的主要来源,汽车生产、销售、售后方式也随之改变,当前欧美市场售后电子商务创新模式的成熟,势必促使未来中国汽车流通业开启新的竞争格局。因此,无论是国内车企之间的竞争,还是国内外车企之间的竞争以及新销售市场的争夺,其激烈程度都将有增无减。
图3 2015年乘用车各系别市场份额示意图
图4 2015年国内汽车市场占有率
1.3省内形势
从上世纪90年代起,我国汽车产业迅速发展起来,并不断地增强实力。吉林省被誉为汽车工业的摇篮,汽车产业在全省的经济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路程,吉林省汽车产业形成了自己的规模与生产布局,在以一汽集团为代表的汽车产业的带动下,马自达、奇瑞、捷豹以及一些大众轻型客车相继在吉林落户。2015年吉林省汽车产量为224.88万辆,实现增加值1456.38亿元,占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的24%,给吉林省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非凡的贡献(详见图5)。
图5 2009-2015年度吉林省汽车产量变化图
目前,吉林省第一大产业支柱就是汽车产业,其发展得到了全省各界的广泛重视。政府部门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帮助汽车产业在销售、结构调整、产品创新、产业升级等方面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并将汽车产业中的整车与零部件的研发作为高强度的资金投入项目,给汽车产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尤其是今年,吉林确定建设国家级新区——“长春新区”,计划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重点发展汽车产业,这必将成为吉林省汽车产业发展的新引擎。同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相关政策的出台,预示吉林省汽车产业未来将向着开发新能源汽车的方向发展。深厚的历史积淀、良好的发展契机、配套的政策支持都促使吉林省汽车产业迎来新一轮的发展。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大多数国家都已经从市场低迷的状况恢复,美洲、欧洲的汽车市场都开始出现复苏的景象。与此同时,国内汽车市场竞争激烈,各大车企势均力敌且都保持相对稳定的市场地位。吉林省拥有悠久的汽车制造历史与深厚的技术经验积累,加之发展新契机的显现,应当抓住机遇稳固本身在汽车市场的固有地位,并积极寻求本省汽车产业发展的新出路,完成汽车产业升级转型。
2吉林省汽车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自主研发能力比较薄弱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经济的影响逐步深入,要想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就必须不断地进行自主研发,这也是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近年来,伴随着汽车产业结构的调整,新能源、车联网技术与汽车制造技术亟待深度融合。然而,从大环境看吉林省汽车产业的发展,站在企业的角度进行有效的分析,除了一汽集团之外,其他的汽车生产企业并不具有自主研发的条件与能力,在这方面与其他的汽车生产省份相比有很大的差距。从产品的角度进行分析,吉林省汽车产业没有很好地开发和利用商用车与乘用车领域,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品牌。在进行汽车的组装研发中,吉林省主要是购买国外应用技术,而自身缺少技术研发经验,使用的方法也不如发达国家,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吉林省汽车产业建立自主品牌和进行独立研发,同时也出现了专业人才稀缺的现象。在专业人才方面,一是缺少汽车产业、知识的综合管理人才,现有的从业人员多数只掌握技术或者管理单方面的经验,很难达到自主研发的条件与高度,使得汽车产业技术转化为实践生产的效率不高。二是没有建立优秀的专业团队,缺少掌握核心技术的专业技术人才,使得吉林省很难摆脱对外技术的依赖性,因而很难提高汽车产业的自主研发能力。
2.2汽车零部件生产滞后
汽车零部件产业是汽车发展的上游链接,是保证汽车产业发展的基础,给汽车制造业提供了数量与质量的重要依据。汽车零部件的发展不仅对于汽车制造业有重大的支撑作用,而且对于其他产业也具有较强的关联性。虽然吉林省汽车产业的制造行业建设比较完善,但是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比较滞后,按照国际标准零部件产值与整车产值比率应当在1.7∶1左右,而吉林省相应比例只有1∶4。在国内,吉林省的零部件生产能力仍不具备优势,截至2014年吉林省零部件生产企业只有500多家,同拥有1300家零部件生产企业的省份相比有较大差距。首先,吉林省核心零部件生产企业都属于配套制造厂商,主要按照一汽集团整车与系统厂商(一级供应商)的委托生产汽车零部件,只具备一定程度的制造工艺和设计创新能力,属于三级或者二级供应商,尚不具备自主设计、生产、销售的能力。其次,大多数企业缺乏相应的零部件研发团队,很多企业的科研人员不足数十人并且学历水平大多不高,只能应对一些生产环节的问题,不具备新产品研制所需的技术水平。另外,在省内落户的外资和合资企业与整车厂商的新产品同步预开发都由这些企业的境外技术中心完成,也没有在省内形成向国内乃至国外的主要汽车区域供货的不可替代的产品。因此,长久以来,吉林省汽车产业一直在零部件方面依据外来支持,自给率达不到要求,生产的技术背景落后,以传统的零部件生产为主,不能保证企业供货的需求量。
2.3汽车行业未形成良好的服务格局
汽车服务业是随着汽车制造业发展而兴起的附加值产业,是国内新兴的热点产业之一。近年来,消费者已经不再仅仅追求汽车配置的优劣,而是更加注重购买汽车能够体验的服务状况。由于受到吉林省汽车产业格局、规模、优势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汽车服务业市场没有明确的规范制度,制约了服务企业规模的扩展与品牌效应的实现,不能顺应汽车产业利润发展以及顾客需求变化的大趋势。吉林省的汽车服务行业缺少专业的人才,不能保证4S店拥有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个体的汽车产业为了得到更多的利润,在用人方面很难保证员工的素质与服务质量。例如:有些汽车保养公司由于没有专业的技术与设备,限制了服务能力的发展,只能提供一些简单清洗发动机、更换机油等服务,不能满足客户更高的需求。此外,在高校教育培养体系中缺少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在招聘用人时缺乏对相关素质的考量,加之在企业内部没有重视对人才的系统培训,使得企业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得不到很好的提升,相应地也影响了吉林省汽车产业良好服务格局的形成。
3吉林省汽车产业发展战略
3.1根据新形势进行汽车产业结构调整
为了更好地推动吉林省汽车产业的发展,要加强汽车行业的结构调整,按照具体情况有效地进行分类指导,控制汽车的总产量,优化生产结构,坚持扶优劣汰、标本同治的原则,将汽车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作为当前工作的头等大事,保证汽车产业稳步地向前发展。
第一,随着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政府现在大力支持节能环保的新能源汽车的推广,消费者也倾向于选择耗能少、污染小的新型汽车。吉林省汽车产业调整应大力提倡发展节能环保型的汽车产品,打造自主品牌,并制定相应的制度与标准,对于不符合标准的产品要取消其产品目录,对于那些重燃料的乘用车要增收燃油附加税,同时要研发制造轻型商用车与大中小客运车,以降低燃料的消耗量。
第二,目前吉林省除了一汽具有与国内车企一较高下的能力,其他中小企业竞争力不足,虽苦苦寻求破局途径却难见成效。然而,中小企业往往具有小巧灵活的特点,一方面,对于有实力的企业,应当推进其联合重组或将小型的汽车企业兼并到大企业中,作为大企业的分厂;另一方面,将汽车生产企业产能与销量公开化,并制定相应的PK机制,达不到标准的将进行停产处理。
3.2按市场需求推动汽车产业集群化
首先,增强组织领导能力,加大产业的布局导向。严格按照工业布局进行有效的规划,充分发挥汽车产业职能的作用,做好各项统筹工作,推动汽车差异化发展与布点工作,并制定发展规划与布局意见书等,引导汽车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进行有效的区域聚集。按照统一规划与分步实施的基本原则,细致地做好汽车产业供应园区与专业园区的发展规划,加大基础建设的设备投入,加快线、路、网、管的建设,采取高标准建设汽车产业发展园区。同时,要做好园区内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与城市发展公用设施进行配套建设,保证汽车产业园区与城市整体发展之间的协调性,实现汽车产业供应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将地带辐射区作为核心工作区,产业集群化的方向发展。把集中发展作为中心,以点线发展作为辅助工具,增强核心区的辐射力度,推动辐射区的发展。加强建设汽车工业园区与专业供应园区,吸引大企业、大项目的投入,将其变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大力的发展汽车零部件工艺,以一汽为依托进驻国内与国际市场,将产业做大做强做好。此外,还要培养专业的人才,创新技术、工艺、材料、装备等,提高产品的质量,以优质的产品和低廉的价格占领市场,走出国门。
最后,增强政府对汽车产业的扶持力度,保证产业聚集的有效性。加大对于产业集群核心聚集于重点地区的扶持,如优先提供土地指标、划分工业用地和设立专项资金等。对于符合标准的项目多给予一些支持,同时还要培育龙头企业、龙头产品,大力发展汽车工业园,从而促进产业聚集,建立有特色、有竞争力的汽车产业集群。
3.3做好整车的配套工作
为了更好地发展汽车产业,将引进轿车与大卡车作为吉林省汽车产业集群式发展的重要工作和经济发展突破口,大力推动生产整车产品,引进关键性的零部件技术,改造和升级现有的产品,研发出口型的汽车产品,将产业链做大做强,建立比较完善的汽车产业生产体系。
第一,提升配套零部件生产研发能力,积极创建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形成新的产学研结合有效模式。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促进大企业形成汽车工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通过联盟内部的技术交流进行优势互补,提升吉林省整车配套的总体实力。
第二,在原有大规模零部件厂商的基础上,积极打造大型零部件企业集团,着力提升自主研发能力,高起点培育百强零部件配套企业。对于规模较小的企业应进行整合,增强单个零部件厂商的整体实力,提高汽车零部件同步开发和系统配套能力。
第三,加快形成车身、传动、悬架、转向、制动、发动机附件和电子电气等系统模块配套体系,打造长春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力争省内零部件配套率达到50%以上。加快汽车物流、金融、售后服务、二手车交易等汽车服务体系建设,打造又长又粗的汽车全产业链。
第四,近些年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被重新提出,确定建立“长春新区”,吉林省汽车产业实现跨越性发展出现新契机。吉林省汽车产业应充分利用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给汽车配套产业发展创造更多的条件,进而将吉林省打造成汽车制造、零部件加工、汽车改装生产的大省。
3.4打造汽车产业信息交流服务平台
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获取的及时性与充分性往往能决定一个企业能否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吉林省汽车产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信息闭塞的影响,对国外先进技术信息获取不足导致了吉林车企在世界市场缺乏竞争力;省内车企之间沟通不足使吉林省车企难以充分利用各自优势深度合作,形成合力,从而制约了吉林省汽车产业整体实力的提升。因此,吉林省亟待打造用于加强信息交流的汽车产业信息交流服务平台。
首先,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省内相关车企配合,邀请网络技术公司建设吉林省汽车产业信息交流平台。该平台应涵盖国外先进技术、政府相关政策、行业最新动态、政企互通、企业之间互动等方面的信息,以达到国内外、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充分沟通信息的目的,并由企业定期反馈网站使用情况以及修改建议。
其次,充分利用消化获取的信息。要将国内外的汽车产业大企业作为目标,引进先进技术,加以内化;推动自身的产品走出去,将先进的生产技术引进来,包括整车、零部件、物流等。积极承接国际制造业的转移,帮扶汽车零部件出口企业。建立健全联合招商管理机制,引进先进的管理设备等,将目标进行科学的分解,明确责任制度,共同分享劳动成果,将部门联动形式变成招商引资的新格局。
4结束语
在新形势的驱动之下,吉林省汽车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无论是国内环境还是国际环境,都要求吉林省汽车产业必须进行战略转变,由传统型企业转变成新型的汽车企业制造集团,由原来的进口零部件的省份转变成有自主研发能力、进口与出口相结合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强省,进而促进吉林省汽车产业整体发展。汽车产业作为吉林省的重要经济支柱,它的壮大将给全省的经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飞跃,推动全省经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赫楠.吉林省汽车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J].河南农业,2014(22):60-62.
[2]董丽.吉林省产业发展制约因素研究[J].企业战略,2013(3):50.
[3]于娟,张开芬.吉林省汽车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08(4):27-29.
[4]张赫楠.吉林省汽车后市场发展路径探析[J].行政与法,2014(12):80-84.
[5]刘红霞,崔剑峰.新形势下吉林省汽车产业的发展策略研究[J].经济视角(下),2013(11):24-25.
[6]刘静,陈涛.加快发展吉林省汽车产业的对策建议[J].长白学刊,2006(3):111.
[7]李佳欣.吉林省汽车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浅析[J].长白学刊,2012(2):13-15.
[8]展万金.新形势下发展吉林省汽车工业的战略思考[J].社会科学战线,2010(6):106-113.
责任编辑:沈玲
Research on Auto Industry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Jilin Province under the New Circumstances
ZHENG Yongkui, LÜ Yabo
(College of Management, Changchu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2, China)
Abstract:Since the breaking out of financial crisis, the global auto enterprises are facing a large-scaled reshuffle. With the changes of the consumption structure in automotive market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auto industry has met bottleneck. In the new circumstances,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automobile industry of Jilin Province, such as the weakness of the abilities of sel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lag of auto parts production and poor service pattern, etc. so it is necessary to carry out strategic adjustment, including the adjustment of automobile industry structure according to the new situation, the promotion of automobile industry cluster based on market needs and the creation of automobile industry information platform.
Keywords:Jilin Province; automobile industry; enterprise cluster; platform strategy
收稿日期:2016-04-20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计划项目(重点项目)(吉教科文合字[2014]第283号)
作者简介:郑永奎(1962-),男,吉林农安人,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技术经济和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F427.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3907(2016)07-00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