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奔
(1、武汉大学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 武汉 4300722、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2)
基于“国际水资源管理”课程的中美大学专业课教学对比*
李奔1,2
(1、武汉大学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 武汉 430072
2、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2)
摘要:文章介绍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的专业课程“国际水资源管理”,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考核三个方面将其与武汉大学的专业课程“河流管理学”进行对比分析,归纳各自的课程特色与主要差异,并探求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国际水资源管理”课程在教学方法、课程考核与平台建设上的成功经验对完善“河流管理学”课程教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教学方法;水资源管理;课程考核
经济发展与人口的增长使得人们对河流的索取越来越多,近年来河流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诸如季节性断流、水污染加重、洪水灾害频发、河流健康受损等[1]。面对这一严峻形势,河流的管理与保护逐渐受到广泛关注。作者近10年来一直从事“河流管理学”的教学工作,作为武汉大学的专业必修课,该课程是对我国河流及其管理问题的系统总结,多年的教学实践与科研积累,使作者对该门课的教学有了自己的深刻理解。2015年作者受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到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海洋地球与大气学院访学,期间全程旁听了该学校的一门专业课程《国际水资源管理》(International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主要介绍全球范围内的水资源管理,学习之后,收获很多,结合自己讲授“河流管理学”的体会,对两门课程的内容与教学进行对比,从中得到一些借鉴与启示。
国际水资源管理课程总共有40个课时,主要内容包括河流与地下水简介、美国水资源概况、水政治与水治理、水资源开发、水资源共享与合作、水资源安全与冲突、水资源统一管理、未来的水资源八个部分。河流管理学课程的课时是36个,主要讲授河流的属性、河流管理的目标和内容、河流管理理念、河流管理方法、河流管理体制、河流管理法规、河流调度管理七个方面的内容。对比一下,可以看出这两门课程在内容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由于中美大学教育体制与课程体系的差别,国际水资源管理课程的授课对象是俄勒冈州立大学的所有本科生,从大一到大四都可以选,类似于我们所说的通识课。因此,其内容在广度上比河流管理学要大得多,不仅介绍以河流为核心的地表水资源,还包括了地下水资源;另外内容中对水资源共享、水安全、水冲突、水政治等热点问题涉及较多,几乎占了课程内容的一半篇幅。可以说国际河流管理课程的内容在广度上、时效性以及科学性上都表现显著,但是在深度、系统性上略显不足。河流管理学课程的授课对象是水利专业本科四年级的学生,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专业基础,因此该课程相对来说要更有着“专”和“深”的特点,既涵盖了河流管理涉及的所有内容,又对每个问题有所侧重,层次清晰,课程内容设置比较系统、完善。但在内容的时效性、关注度上有所欠缺,应结合近期国内外河流研究与管理实践,补充一些最新的热点内容。
一直以来,高校的专业课教学比较注重教授知识,帮助学生构建一个知识体系,教学方法多以课堂讲授为主,理论引导辅以案例分析[2,3]。随着互联网与多媒体技术的普及,专业课的传统教学方法受到了强烈冲击,新理念与新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教学活动中,取得了始料不及的良好效果[4]。对比国际水资源管理与河流管理学的课堂教学,在师生互动、团队合作、资源获取、启发创新四个环节有着较大的区别。
(一)师生互动
国际水资源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在师生互动环节做得非常好。课堂上既有讲授,也有讨论,让学生通过思考和提问,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教师在讲授一个知识点或案例前,往往都会向学生提出问题,引领学生开始自己的思考,然后鼓励学生提问,再根据学生的问题师生进行讨论。例如讲到水资源冲突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让每个学生(总共24个学生)对中东地区的水冲突原因提出自己的疑问,然后逐一回答学生的问题,回答过程中,其他学生可以补充或质疑。这种经常性的互动,既保证了学生上课时的专注度,也提高了他们的课堂积极性与参与意愿,促进了对课程内容更深层次的探讨与理解,能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作者留意了一下以往“河流管理学”的教学过程,学生所提的80%以上的问题都集中在课间或课下时间,真正在课堂教学进行中主动提问的学生很少。武汉大学近年来大力提倡教师增加师生互动的教学环节,鼓励学生的独立思考,帮助学生养成善于提问的习惯。作者在“河流管理学”的课堂上,也开始在讲授每一章主要内容前,让学生先课前预习,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对本章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疑问,教师解答问题的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补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互动方式受到学生的好评。
(二)团队合作
国际河流管理的课程教学中,注重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24个学生被平均分为6个小组,每组4名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的教学活动主要是小组讨论与小组作业。小组讨论课共有4个课时,教师会提前三天左右将主题或问题告诉学生,让学生查阅资料、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讨论课上分组讨论,教师会轮流参与并指导各个小组的讨论活动[5,6]。这种小组讨论课一般气氛都很热烈,学生都勇于表达,各抒己见。课后每个小组会将本组的讨论纪要交给老师。小组作业工作量非常大,必须由所有小组成员共同完成。按照作业要求成员之间协商分工,查阅资料,寻求方法,所有的环节中沟通交流是最重要的,最后的作业是所有人思路与方法的融合[7]。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在学习中培养团队合作的能力,形成优良的学风。
相比来说,“河流管理学”教学中团队合作部分做的较少。一方面是学生人数较多,课时紧张,操作起来有难度;另一方面是教师的主观意愿不够积极,担心学生不能很好的配合,也缺乏组织这种教学形式的经验。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需要适当增加小组讨论环节,布置的作业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共同完成,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平台与资源利用
俄勒冈州立大学有一个基于互联网的网络教学平台,称为“Canvas”。“国际水资源管理”的第一次课教师会告诉学生必须进入这个系统。在这个系统内,教师可以与所学选课的学生通过电子邮件沟通,能够通过系统布置作业、在线考试、在线讨论、上传学习资料、公布学生成绩等。学生通过该系统可以与教师和其他同学交流,下载各种教学资源,了解作业要求,小组讨论学习,提交作业等[8]。该网络教学平台的功能庞大,为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联系平台,有效完成几乎所有的教学辅助工作。另外,整个学校的网络全部覆盖,且速度很快,教师课堂授课时需要的所有资源(包括视频)都能够即时打开,可以很好的保障教学效果。
武汉大学在教学平台建设上投入很多,多媒体与校园无线网也基本覆盖整个校园,教学资源的共享与即时应用都走在了国内高校的前列。但尚未建成一个类似“Canvas”的网络教学平台供师生利用,“河流管理学”的全部授课都是在传统的讲台上完成的,教学的便利性以及师生互动性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四)启发创新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大学教育的主要目标[9]。“国际水资源管理”的教学非常注重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引领学生的自主创新。教师课堂讲授的只是课程内容的重点与难点,更多的知识内容需要学生自学或小组讨论学习完成。大量的作业均要求原创,严禁抄袭。在这种要求下,学生必须学会自主学习、独立思维,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强大的推动力。
“河流管理学”的教学也很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但与“国际水资源管理”课程的高标准、严要求不同[10],主要通过采用知识构建和问题求解为主要任务的学习方式,增加研究性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11]。比较而言,两门课程的启发创新做的都比较好,只是各有侧重,方式不太一样。
俄勒冈州立大学“国际水资源管理”的课程考核要素较多,考核方法灵活多样,注重对学生的能力考核,其考核要素构成如表1所示。
表1 “国际水资源管理”课程考核要素表
可以看出,俄勒冈州州立大学的“国际水资源管理”课程考核对期中考试与期末考试的成绩不太看重,两次考试成绩所占的总比重只有20%。但非常重视实践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作业量大,而且都是主观性很强的作业,留给学生很大的自主创新空间。另外,对学习态度也比较注意,课堂笔记状占了20%的比重,课堂综合表现占了10%的比重。多元化的考核标准,尽可能做到学生成绩评定的客观准确。
“河流管理学”的课程考核,相对简单,其考核要素构成如表2所示。
表2 “河流管理学”课程考核要素表
对比看到,“河流管理学”的考核要素单一,主要依靠期中和期末两次学习成绩来考核(这两次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90%),不能很好地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考察,很难反映出学生的创新与合作水平,对课堂表现与学习态度的关注也不够。今后需要增加考核指标,丰富考核标准,综合反映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课程考核的客观性与全面性。
“国际水资源管理”与“河流管理学”同为本科生的专业课程,类型相同,课时相似,但在教学内容、方法与课程考核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前者的教学内容“广”且“新”;后者的内容“窄”而“深”,各自的特色鲜明。前者在教学中注重师生互动和团结合作能力,善于利用先进的网络教学平台,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多元化的课程考核标准能够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后者在这些方面做的不足,需要借鉴前者的经验及时完善。虽然中美两国高校的教学条件与环境存在差距,许多经验不能完全照搬,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其先进的教学方法与平台建设经验对“河流管理学”课程的建设与教学效果提升无疑具有一定的启示与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谈广鸣,李奔.河流管理学[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2]张龙.中美高校专业课教学的比较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2(11):187-189.
[3]苏丽艳.中美大学课堂教学比较研究及启示[J].石油教育,2010(6):56-58.
[4]真虹.中美大学课堂教学比较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7,23(2):106-111.
[5]谢逢春.中美两高校物理化学课程教学的对比[J].化工高等教育,2009(3):27-30.
[6]庄丽君,刘少雪.中美两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之比较[J].高等教育研究,2008(6):70-76.
[7]游柱然,胡英姿.近年来中美高校本科教学改革的比较与反思[J].江苏高教,2013(3):60-61.
[8]姚庆,Anton Miglo.中美高校《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比较——以美国布里奇波特大学为例[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3(2):175-179.
[9]郭吴,刘沛清.《粘性流体力学》课程“导学式”教学模式初探[J].世界教育信息,2010(6):69-71.
[10]张文斌,杨瑞金,卢蓉蓉,等.中美高校《食品化学》课程比较[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8):4982-4984.
[11]李松林.论教师学科教材理解的范式转换[J].中国教育学刊,2014(1):52-5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13-0006-03
*基金项目:武汉大学自主科研学科交叉项目(编号:2042016kf0172)
作者简介:李奔(1980-),安徽寿县人,工学博士,武汉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河流管理及跨境水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教学和研究。
Abstract:The author introduced the"International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course of Oregon State University,compared its curriculum,teaching method and curriculum assessment with"River Management"in Wuhan University,inducted two courses'characteristic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and explored main reasons for differences.The result shows that successful experiences of"International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course on teaching methods,curriculum evaluation and platform construction have important reference value to improve"River Management"course teaching.
Keywords:teaching methods;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courses assessment